哈尔滨卷烟厂的保护建筑

一直不是很喜欢哈尔滨卷烟厂的味道,以前坐公交车路过那里,总有股很浓的烟叶味儿。哈尔滨卷烟厂始建于1902年(前身老巴夺父子烟公司),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104号(原山街),到目前哈尔滨卷烟厂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伊利奥·阿罗维奇(E·A老巴夺)和其弟阿勃拉·阿罗维奇(A·A老巴夺)初来时仅是普通外侨。来哈后,发现从欧洲来的这些外籍员工有吸食烟斗及大白烟杆的嗜好,而市场上又无制烟厂家,他们看准烟草行业一定是发财之道,于是从俄国亚斯莫罗维、米萨格苏等烟厂购进大批烟草和大白杆烟贩卖,做起了贸易。老巴夺很快就赚了一大笔钱,于1902年在道里中央大街马迭尔饭店附近买处门市房,并购置俄式手摇制纸嘴机和普通烟机各一台,开办手工作坊,又雇佣七、八名中国工人,从此,老巴夺兄弟俩由小商人变为手工作坊主。

慢慢地老巴夺的烟牌子创出了名,他们的产品也开始在国际市场有了销路。这以后老巴夺先是被“英美烟草公司”合股办厂,更名为“英美老巴夺父子烟公司”,经济大权落于“英美烟草公司”手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实行外汇管理、控制原料、增税等手段,控制老巴夺烟厂,注册成立了“老巴夺株式会社”。

1945年8月哈尔滨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中心城市,日本人统治的历史结束了,恢复了“老巴夺父子烟公司”的原名,老巴夺家族的人仍任厂长。1950年,政府每年以二亿元(东北币)租金,将老巴夺烟厂租赁。虽所有权仍属老巴夺,但管理经营权被政府所掌握。1952年4月被国家正式接收,更名为“国营哈尔滨制烟厂”,隶属于哈尔滨轻工局,改名为哈尔滨卷烟厂,后来是中国烟草公司黑龙江公司的一家企业。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搬迁到开发区了,哈尔滨卷烟厂也不例外,即将被搬迁,老巴夺时代留下的库房却是哈尔滨的一类保护建筑,老库房主体建筑有四层,很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这个体量巨大的库房坐落在交通要道,造型优美而显得十分醒目。

老库房建于1919年,是那个时代很流行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筑设计师喜欢用各种折线、弧线来中和建筑外表冷峻的线条。体现在老库房上则是半圆形的窗户、三角形的檐口线、多种图形的腰线和柱线以及窗楣、叠檐、女儿墙等构成了这个壮观的建筑。库房前部三层、后部4层,从遗留的痕迹看后增加的一层平直而朴素,强烈怀疑为日伪时期接建的。

适逢周日放假,加之这里的库房,我们想进去拍摄的愿望没能实现,烟厂的工作人员说,老库房的内部已经多次改造、间壁,连楼梯都换掉了,老的机器也都更换了几茬,也没什么历史遗迹了。

关于老巴夺兄弟的民族,很多资料里面写的是“犹太人”,但有专家指出老巴夺兄弟非犹太人而是卡拉伊姆人,我查阅了资料,的确有此说法。

卡拉伊姆人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在信仰、性格、习俗等方面既有犹太人的特点,又与穆斯林有共同之处。卡拉伊姆人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现已所剩无几,有绝迹之虞。全世界卡拉伊姆人现有2500人左右,其中俄罗斯境内有600人,另有900人居住在乌克兰,其余分布在立陶宛、波兰、埃及、以色列、美国等地…… 卡拉伊姆人是一个突厥语民族,他们说一种特殊的突厥语,属于突厥语族西语支。

这个民族最初发源于两河流域。他们在埃及参加过第一代法老的远征;在巴勒斯坦,他们为耶稣鸣不平,与法利赛人(犹太教的一派)据理力争,认定基督与穆罕默德都是先知;他们把《旧约》中的《摩西五经》奉为本族《圣经》。

卡拉伊姆人与犹太人的区别的确很大。他们的房屋一眼就能区别开来:卡拉伊姆人的房屋门口都摆着一个小匣子,里面放着《摩西五经》里的几首诗作,犹太人无此习俗。卡拉伊姆人有自己的节日,他们只庆祝在《圣经》里有记载的那些日子。卡拉伊姆人的饮食和习俗是鞑靼式的:他们的房子跟穆斯林的一样,男女分开住,各占一半;有钱的卡拉伊姆人通常有三妻六妾;克里米亚羊肉馅饼是鞑靼人和卡拉伊姆人的传统美食。

卡拉伊姆人在20世纪初曾经有一部分人在中国哈尔滨侨居,卡拉伊姆人的主要代表人物,哈尔滨卷烟厂的创始人老巴夺兄弟并非如学者所普遍认为的是犹太人,而是卡拉伊姆人。

雷虎

我不是雷老虎,我不会练武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