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外史话(4)名商名号

老道外

在中东铁路的推动下和国内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加上道外区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环境优势,使得这里的民族工商业发展异常迅速。从上个世纪初一直到解放后,这里始终是全国著名的商业区。可以说,老道外的历史,就是道外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史。

先说商业。1903 年道外民族商业的领军人物武百祥,与同乡合伙在南头道街开了一个三间房的小杂货店,后来称之“小同记”,意思是说这是道外民族商业发展的起点。后来武百祥先后在保障街、南通道街、滨江街开办工厂,在江北开办养猪场,在太古街开钱庄,在北头道街开”大罗新”商店,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之后,在正阳街四道街开始建设同记商场大楼。1901年天丰涌杂货店在延爽街口开业,一些客栈、皮袄庄随之也出现。1910年,京都正阳楼肉制品店在正阳三道街开业。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近代经济文明的推动下,道外的工商业出现了快速发展。李士良、石方、高凌合著的《哈尔滨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一书,详细记载了从1911年至1925年道外的工业、商业、金融、服务、报业诸家开业的情况,其中商业有:1912年,世一堂药店、东和利百货商店在正阳五道街开业。元吉号杂粮店在维新街开业。1913年,义增福百货商店、大德堂药店开业。

1914年,同源永杂货店开业。1916年,永来盛百货商店、源庆升百货商店、兴顺隆棉布批发商店开业。1917年,滨江大药房、天义德金店开业。1918年,益发合百货商店在正阳四道街开业,益发合粮谷有限公司在正阳五道街开业。同年,劝业商场开业。1919年,天丰东粮栈开业。

1920年,德元祥福记粮栈、同茂昶商号粮栈开业。1921年,大罗新商场在北头道街开业。同年,滨安市场、宝兴长茶庄、麟星祥布匹店、东发合百货商店开业。1922年,滨江粮食交易所开业。1923年,老鼎丰南货茶食店在正阳三道街开业。同年,大兴泰杂货店、大昌隆绸缎庄、东兴蔚粮栈开业。1924年,中华旅馆开业。1942年亨得利表眼镜店在正阳六道街开业。

这些商家都是老字号,其中最著名的是同记商场、老鼎丰糕点铺、亨得利钟表眼镜店、正阳楼肉制品店。《道外区志》(以下简称《区志》)专有一章介绍道外的名店铺。

同记商场于1928年11月1日正式典礼开业,从业人员(含分支机构)2000余人,资本175万两上海规银,年利润32万两。从1928年开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甚至于到文革之前,同记商场始终保持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传统和特色。哈尔滨有两个最具特色的大商场,一个是以卖洋货和高档商品为主的南岗秋林商场,一个是以卖国货和中低档商品为主的道外同记商场。同记商场是大众商场,卖大众商品,却品种全、质量好、无假货、信誉高,所以,它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来哈尔滨的顾客到这里买货.许多从外地专程来的顾客从哈尔滨站下了火车就换乘6线有轨电车直奔道外同记商场购物.在五十年代,同记商场的客流量和卖钱额在哈尔滨市是首屈一指的。优良的经营环境,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使得每一个顾客都终身难忘、还想再来。同记商场外观高大雄伟,楼顶的塔式霓虹灯闪亮耸立,楼体层次鲜明雕刻雅致,落地橱窗宽大透明。商场内厅典雅温馨,四面柜台环绕拥抱,两层回廊新颖别致,中庭通透宽敞明亮。在楼梯的两侧各有一面哈哈镜,一个是肥镜,把人照得又肥又胖又短,一个是瘦镜,把人照得又高又瘦又长, 逗得你哈哈大笑。别的不说,仅就这两面哈哈镜在当时就不知把多少人吸引到同记商场。在四周柜台与中间收款处之间有个空中“通道”,售货员将货款和货单夹在空中的铁夹里然后用弹簧弹出,铁夹沿空中丝线传递到收款处,收完款取货单连同余款又从空中返回到柜台,这种交款方式也是同记商场唯独仅有的,十分有趣,同样引发了不少顾客来场观赏。这说明同记商场在坚持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的经营策略的同时,为了招揽顾客在一些小的方面也绞尽脑汁,独具匠心。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同记商场改名人民商场,特别是1981年停业扩建之后,随着同记商场的老字号逐渐地被彻底丢掉,往日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

鼎丰糕点铺始建于1923年,由浙江绍兴人王阿达、徐宗宣、侯长生合股创办,最初是茶食店,后来专制糕点,前店后厂。老鼎丰的糕点花样多,口感好,柔软脆酥,香甜可口。特别是蛋糕、长白糕,远近驰名。中秋月饼更是驰名全国。无论是平日或是年节,老百姓串亲访友几乎都要买上两包老鼎丰糕点送礼才够面子。从我记事时就看见买老鼎丰的糕点,纸包的上面一定有一张印有“老鼎丰”字样的精美商标,足见老鼎丰颇具品牌意识。到别处买糕点就没有品牌帖。老鼎丰的地址一直在正阳三道街(今靖宇三道街)。大家都知道靖宇大街不是笔直的,在三道街街口出现一个拐弯,传说是当年建房时商家为了竞争有意前移或者后退以便突出自己造成的。而老鼎丰恰恰在街口的拐弯处,是道外最繁华的地段。每当正月十五,老鼎丰门前都要挂上四个大红色的宫灯,宫灯里面有十分好看的”才子佳人”在缓缓地转,其实这都是商家为了招揽顾客所施的“小伎俩”,可是在当时这种宫灯在别处是看不见的,所以前来观看的人把道路挤得水泄不通,说是人山人海也不为过。挤进去出不来的,挤丢了鞋的,甚至挤丢了孩子的,有的是,当然最后都能找到。年年如此,直到文革之前。文革开始以后,老鼎丰一度改为大众食品店,不过还好,不久又恢复了老鼎丰的字号,保留了传统风味,又有新的创新。1983年老鼎丰的老技师徐玉铎到北京传艺,被誉为”月饼大王”。1984年老鼎丰的蛋糕获商业部优质食品奖。1986年老鼎丰的一口酥获商业部优质食品奖。如今,老鼎丰糕点连锁店遍布哈尔滨市各大商店和超市,其它市地也有分店。

亨得利钟表眼镜店,位于道外靖宇六道街街口,开业于1942年,是上海亨得利的一个分号,以经销名优钟表眼镜著称,大部分是日本、英国、瑞士产的名表和高档眼镜。国内的也有,但是少。钟表眼镜属于高档精细商品,对质量的要求很高,所以,凡是能戴得起手表的买表时是必须光顾亨得利的,价格虽高,但是名表名牌,可信可靠。买眼镜也是不可以糊弄的,到亨得利验目验光绝对准确无误,多花点钱买个好眼镜也值。所以,亨得利的买卖久盛不衰。现在的亨得利已经不是以经营国外商品为主了,以国内商品为主,高中低档全有,与其他同类钟表眼镜店差别不大,凭着老字号卖钱额还是要比别的店要高一些。

正阳楼肉制品厂,最初是1910年从北京来的王孝庭、王文治二人在道外靖宇三道街(现第四百货商店东侧)仿北京风味开的一个酱肉铺,颇有名声。1915年迁址到北三道街,规模扩大,产品有五香酱肉、五香熏肉、酱鸡、熏鸡、烧鸡、粉肠、小肚、火腿、烤鸭等等,以销定产,不卖陈货,保质量,守信誉,生意兴隆。1956年公私合营后,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了欧式风味红肠、松江肠、茶肠,日产量高打3000公斤.1969年厂房迁到大新街,三道街保留门市部。三道街是道外乃至全市知名的食品一条街,正阳楼座落在正中央,食客盈门。一楼是酒吧,散装生啤酒,俄罗斯高听啤酒杯,一杯啤酒,一根粉肠,五六分钟最多十几分钟喝完走人。二楼有单间雅座,可以舒舒服服坐下来,正阳楼的熏酱烧烤细细品,烧酒黄酒慢慢喝。进入90年代,正阳楼的虾籽粉肠、叉烧肉、松仁小肚、三鲜小肚、风干香肠、参芪香肠,获得国家部级金银奖。

老道外的工业,最早是从制粉业(俗称“火磨”)开始的。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俄国人买中国人的小麦就地加工,销往东北和俄国内地以及其他国家。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刺激了制粉业的快速发展。道外区的“八站”是沙俄从绥芬河向西排第八个仓储区,备有铁路专用线,俄军1904年就在八站建立了粮库。所以,道外区的制粉厂大部分建立在这一带。到1924年,道外的民族资本家自建和收购白俄资本家的制粉厂已经发展到2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有在中马路的义昌泰火磨,生产的“马牌”面粉远近驰名。还有东兴火磨、万福广火磨、裕昌元火磨、天兴福火磨、庆泰祥火磨,广信火磨和十四道街的成泰益火磨。

与制粉业一起发展起来的是榨油业。1913年在八站开业的顺和裕是早期比较大的油坊。以后又有新泰、佐大、巨盛泰、恒隆德、德义成、同义隆、双兴、元孚、协昌永、同泰、永来号、东华油坊开业。到1925年,道外中国人开办的油坊已有30多家。其中有名的是成发祥、义昌信、源成东和位于南马路的东济、丰泰义、东兴昌,北马路的同聚祥、恒顺和,中马路的义生昌等。

道外的酱油工场也很出名.最大的酱园是正阳十二道街的老鼎兴,十八道街的惠同源、十五道街的同兴南、小水晶街的鼎丰南,这些酱园子也不小。
道外到1936年已有20多家纺织厂,其中最著名的是裕庆德,创办于1922年,是北满唯一的毛织厂,解放后变成国营企业,生产的“卧虎”牌毛毯全国闻名。与纺织厂配套的是染坊,在南头道街有个染坊胡同,仅此一地就集中了10来家染坊,到1936年道外有染坊20多家,从业人员500余人。1913年武百祥在滨江街建立了制做衣帽的同记工厂。1916年滨江兴亚女子工厂和滨江殖滨公司开业。

此外还有电灯、电话、制糖、酿酒、皮革、烟草、木材、玻璃、汽车、铁器、屠宰等多达31个行业、369家工厂。1907年1月,哈尔滨商阜公司在圈河(今二十道街以西)成立,滨江厅江防同知杜学瀛任总办,并资助(同时加入官股)耀滨电灯公司于7月在道外北十二道街成立。耀滨电灯公司是哈尔滨市唯一的一家由中国资本家开办的小型电厂。1910年10月,滨江电话公司在南勋九道街开业。同年,元吉玻璃厂在承德街开业。1913年,通原林业有限公司在北十二道街开业;1921年阜民林业公司开业。1914年,东北制糖厂在江北开业。同年,东北啤酒厂开业;1919年,裕济茂烧锅开业;1920年东升魁制酒厂开业;1922年,亚洲洋酒厂开业。1918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南三道街开业。同年,傅巨川创办的安泰汽车公司开业。1920年,张廷阁创办的双合盛皮革厂在圈河开业。1913年,鸡鸭公司在南极街开业,当时是英国人开办,叫“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公司”,屠宰鸡、鸭、牛、羊、猪,加工肉食。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肉类联合加工厂(肉联)的前身。1925年,聚兴成铁工厂开业;在铁工厂中最出名的是1922年在太古十五道街开业的三盛炉。主要生产各种刀具,闻名全国。刀剪选材严格,做工精良,具有高超的烘炉锻打技艺。创始人是康业福、康业修、王纯道三位老艺人,故称三盛炉。位于南头道街与桃花巷的道口处的老字号:老天利刀剪店,专门经营三盛炉的刀剪。

此后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是解放前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顶峰。从1932年哈尔滨沦陷到1945年日寇投降,这里的民族工商业与全国一样,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后,在党的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政策指引下,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迅速恢复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形势下,辽宁一些大厂北迁到我省,南极街的电线厂和南马路的第一工具厂,就是那时迁入道外区的大型国有企业。此后一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道外区的国营、集体和私营经济都有很好的发展。

原文发表于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211490100cq2d.html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