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厨家”锅包肉的传奇故事

01、老厨家——最有哈尔滨特色的餐馆

 

02、老厨家的第四代传人郑树国亲自掌勺

哈尔滨“老厨家”锅包肉的传奇故事

文/图 冰城馨子

熟悉东北的人一定都吃过锅包肉这道菜吧?你知道锅包肉就是地道的哈尔滨菜吗?它可是清末时间的官膳,就是当年清政府招待外宾和重要官员的主打菜,但它又是怎样走进民间成为老百姓餐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佳肴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了位于友谊路的道台食府“老厨家”。

在哈尔滨生活了二十多年,只知道东北的特色菜是猪肉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地三鲜,但到了 “老厨家”饭馆,在那极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氛围里,吃着“老厨家”自家发明的锅包肉、猪头焖子、马上封侯等特色菜,才知道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厨家”至今仍保留具有哈尔滨特色的上百道官膳菜,说白了,就是说现在来到老厨家,你仍可以品尝到和一百年前道台府官员们招待外宾酒席上一样的饭菜,而且是价格平民。

走进“老厨家”就走进了哈尔滨的历史

在“老厨家”饭馆我见到了“老厨家”字号的第四代传人郑树国,这位全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不但英俊帅气,而且对哈尔滨的历史文化相当了解,他带着我们参观了老厨家八百多平米、上下两层的所有房间,他如数家珍地和我们讲起了“老厨家”四代人开创和传承道台府饮食文化的故事。这个午间,我穿梭在道台府官膳堂、傅家甸、埠头、秦家岗,老哈尔滨人都知道这是当年道外、道里和南岗的别称,但每个单间可不是徒有其名,墙上挂着与这个地区相关的建筑、人物的历史照片,还有罕见的区域地图。

最叫绝的是店内陈列的展品都是“老厨家”的家传饮食用品,比如中国最早的家用的俄式老冰箱,道台府分餐铜火锅,老厨家家传菜谱;还有郑树国多年来在多处收集来的个人藏品,像最早进入中国的现代化煤气炉灶、中国最早的西餐食谱,月饼模子、食合、酒壶等一切与餐饮有关的老物品,还有1928年中东铁路通车25周年时印制的侧面图,哈尔滨民国、伪满、建国前后的哈尔滨地图,当年居住在哈尔滨的“老外”们的街头生活照。

还没在老厨家吃上一道菜呢,我就被这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餐饮故事迷住了,这里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还把哈尔滨的历史元素融在整个的装修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央大街的面包石,霁虹桥的灯柱和双轮飞翼的铁栅栏,老道外中华巴洛克的桃形房檐、雪花窗格,还有北二道街的便门,几乎每一个小摆设和小细节都在讲述着老哈尔滨的前生今世。

走近“老厨家”的那些经典故事

老厨家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如果追溯历史渊源那得从清光绪年间(1885年)说起,这要几万字都写不完,就说几个小故事。

那是1911年3月在中国奉天(今沈阳)第一次举办的国际学术“万国鼠疫研究会”上,当时招待各国代表的就是郑树国的太爷爷郑兴文制作的“滨江官膳”。在闭幕式上,大会特别表彰了两位有突出贡献人员,一位是著名的扑灭鼠疫的伍连德医学博士,另一位就是为制作精美饮食的总厨郑兴文,赐给他由清廷著名书法家沈增值书写的“滨江膳祖”金字匾,这是清廷恩赐的最高荣誉。“滨江”哈尔滨也,“膳祖”即烹饪始祖。这一天也是“滨江菜(哈尔滨菜)”独立于“四大帮口”(即四大菜系)的日子。哈尔滨名菜“锅包肉”在这次大会上扬名世界。

那么锅包肉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由于外国人喜食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让外宾们很不适应,为此道台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思的郑兴文把咸鲜口味的“焦炒肉片”改为甜酸口味的菜肴,并称它为“锅爆肉”,洋人特别喜欢这个口味,由于对“锅爆肉”的“爆”字发音不准音,读成“包”了,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锅包肉”。

大家对 “旋转餐桌”都不陌生吧,但你是否知道广泛使用的旋转餐桌,竟然也是在哈尔滨首度面世,与“老厨家”有着直接的关联呢?

1910年东北发生大范围鼠疫,人们对食品卫生都非常敏感。在哈尔滨主持抗击鼠疫工作的伍连德医生跟哈尔滨关道衙门主厨郑兴文讲,能不能设计一种餐桌,放上公共筷子和勺子,尽量减少病菌交叉传染的机会。郑兴文灵机一动,就在一张八仙桌上安装了一个竖轴,与轴相连的是一个圆形餐台。多人用餐的时候,公共筷子摆在餐台上随其转动可供客人使用,这种既卫生又方便的餐桌慢慢的被推广。

1920年郑兴文离开道台府,1922年在中央大街开起“老厨家”饭店之后,发现这种中间带竖轴的餐台长期使用之后容易发生旋转餐台变瓢的现象,于是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今天转盘的雏形,从此旋转餐桌从哈尔滨转起来。

走近“老厨家”的第四代传人郑树国

没有想到从小就被餐饮熏焘的郑树国与我想象的烹饪大师相差甚远,从小酷爱绘画的他几乎是在父亲的强制之下走上了烹饪的这条路,几代人的家风影响,让他从小就懂得这是一种传承,是责任也是使命。他不仅接过了祖辈传下来的菜艺,还考上了黑龙江商学院在旅游烹饪系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理论上的升华。作为哈尔滨唯一的记载明确、特点鲜明,家族史与城市史互为融合的世家传人,他不仅努力地把“滨江膳祖”发扬光大,而且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收集和研究哈尔滨的餐饮文化,并逐渐扩大到了哈尔滨的历史。他收藏的中东铁路线路图、哈尔滨几个时期的地图,还有一些食谱,都是国宝级的珍品。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不仅把老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收藏,而且还把百年期间道台餐饮经历的历史故事、菜谱资料、餐饮档案等进行收搜集和整理出来。为了收集到道台府几任官员的资料,他查了诸多的资料,到多个城市走访,有时家人和朋友都难以以理解他的做法,但他却说,我想弘扬的不仅我们“老厨家”的几百个代表着哈尔滨历史的美味佳肴,我是想把这段厚重的历史流传下来,这也是哈尔滨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难怪“老厨家”的滨江官膳传统厨艺被省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与他们四代名厨有意识的保护和弘扬哈尔滨的餐饮文化的坚持和努力分不开的。

虽然仅是几个小时的接触,但可以感受到郑树国为弘扬哈尔滨餐饮文化的努力和胸怀。他送了我一本2014年1月号的《美食与美酒》杂志,上面刊登了一组有关哈尔滨餐饮的专题《时光停驻的老哈味道》,这是在记者来采访他时,他说服了记者仅对老厨家的单一报道,而是有关哈尔滨的俄式大餐、哈式京鲁菜、下水菜、回民菜、熏酱肉灌等进行诸多餐饮文化与习惯的综合介绍。

现在的很多饭店都在力求打造文化氛围,无疑,老厨家是我见到的最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餐馆。非常希望与哈尔滨多元的移民文化相伴相生的“哈尔滨菜”的历史被人们所了解,“滨江膳祖”不仅是老厨家的荣耀,它也是哈尔滨人的宝贝。“哈尔滨菜”可不仅仅是猪肉炖粉条、小葱沾大酱的乡村菜,“中西合璧、南北交融”才是哈尔滨菜的精髓所在。

03、坐落在哈尔滨道里区友谊路318号的老厨家每天宾客满门,虽然这里经营的是“官膳”,但却是平民价

04、走进了老厨家就走进了哈尔滨的历史

05

06、这些看着熟悉吧?霁虹桥的灯柱和双轮飞翼铁雕栅栏,老道外中华巴洛克的桃形房檐、雪花窗格,还有北二道街的便门,几乎每一个小摆设和小细节都在讲述着老哈尔滨的前生今世。

07、这幅图再现了当年道台府内的家宴情景.

08、走进老道外的“官膳堂”

09、这些当年道里、道外、南岗区的老照片把你带回了那个年代

10、老厨家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有特色

11、老厨家让我最喜欢的特点是既再现历史,又充满了上档次的温馨,是家人、朋友聚会尤其是招待外地来宾的好地方,可以学到历史,在这样的氛围里就餐味道可以不一样了,如果你再介绍下特色菜的故事,那就更有意思了。

12、看看这些老物件,都与哈尔滨的历史极其相关,老唱片的声音把你带入了老哈

13、后厨的感觉有点像“战场”,有序、有章。

14、锅包肉的制作非常严格,切好的肉要放在水里泡上24小时

15、郑树国亲自上灶做锅包肉

16、吃吃老厨家的锅包肉,味道绝对不一样的啊。据说饭店每天要卖上百份,还有不少外卖。

17、左上的“马上封侯”可是特别有意义的啊,适合为升迁的祝贺;右下的猪头焖子非常好吃,也是有典故的,以后我再介绍吧。

18、这些都是老厨家改良的俄式西餐,既保持了原有的精华,又适应了中国人的口味。

19、这些大家都熟悉了,但味道绝对不一般

20

21、最早进入中国的现代化煤气炉灶

22、老厨家第四代传人郑树国,不但是全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而且还是对哈尔滨历史
研究很深的专家

23、郑树国是哈尔滨唯一的记载明确、特点鲜明,家族史与城市史互为融合的世家传人

24、这是老厨家展出的部分哈尔滨的历史照片,太丰富了

25、哈尔滨当年的繁华街头

26、俄罗斯人在哈尔滨。最喜欢的是左上那片,当年能拍这低角度,实在难得啊。

27、这些生活照几乎都是第一次看到,难以想象他是怎么淘来了。

28、这是一个难忘的午间,品尝的不仅是正宗的哈尔滨菜,还有与其紧密相关的文化与历史。不仅是外地要来哈尔滨要尝尝这真正的哈尔滨味道,我想,作为哈尔滨人也太应该了解一下哈尔滨菜的历史,和与之相关的故事了。

哈尔滨老厨家地址:哈尔滨友谊路318号(观江国际和锦州银行对面)

消费水准:一般的就餐人均在五、六十元左右。

适合人群:家人、朋友聚会,宴请贵宾、外来朋友,也适合情侣温馨就餐。

冰城馨子

冰城馨子,网络摄影写作十二年,新浪、搜狐、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站旅游名博,拥有十个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宣传黑龙江第一人。作品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报》、《旅游世界》等数十个报刊上,在《黑龙江画报》和《北国旅游》上有个人专栏,作品被收录在大学教材和制成邮票、明信片。微信:bcxz2013,QQ:46641463,博客:冰城馨子驿站

相关推荐

3 条评论

  1. 老喜欢吃了,还有地三鲜,看着都流口水

  2. 真的不错!安逸的好吃的!

  3. HiZby

    这个更刺c激,准备好手纸哦 A 片。。 288d.pw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