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园街1号的故事

1

在哈尔滨众多著名建筑中,有几十座精美的别墅建筑,它们犹如灿烂的明星,点缀于城市街巷,令人赏心悦目。因为都是精品建筑,而又各具特色,就很难区分上下,但是要问最好的是哪一座却很好回答,众人会一致认为是南岗区颐园街1号!

2

这是一座带有花园的法国古典式间或浪漫主义色彩的别墅建筑。建筑平面是不规则的自由式布局,主建筑居中,两侧是由过廊连接的附属建筑和半圆形凉亭和露台。墙体均采用石材饰面,显示整个建筑的坚实与华丽。主体建筑层次分明,下有半地下室,上有阁楼,主立面做壁柱式垂直划分,中央立面做通高到顶的凸起,两侧饰以科林斯巨型壁柱,增强立面的竖向划分和主体建筑的挺拔华贵的气氛,主立面顶层的方形穹顶典雅雄伟,确定了整个建筑的中心地位。孟莎式阁楼屋顶,圆形老虎窗突破檐口小花与檐口文艺复兴式的花栏杆相连,犹如串珠围成的女儿墙,不仅使顶层造型完美收官,也使整个建筑更加协调。

3

主立面入口在北端,室内空间展开有层次:由门廊进入有两层楼高的主门厅和会客大厅。二层为卧室,有多个开向室外的大露台。楸木墙裙、雕花天棚,做工精细,色彩浓重。连续的拱门和顶棚悬挂的多个精致木质吊灯,彰显了内厅的雍容与华贵。

整个庭院布满花草树木绿地,并有喷泉、树荫、甬道,一派风景如画的园林景观。

4

5

所有观赏者都会问:这么美的别墅,他的主人也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吧!是的。所有的精美建筑都有它值得骄傲的主人,也都因主人而成名。可惜的是,哈尔滨有很多著名建筑因年代久远或几易房主,后人只知其建筑之美,而不知其主人是谁,有什么不凡经历,或者在这所建筑里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因此这些建筑也仅仅是值得赞赏的建筑物而已。颐园街1号是幸运的,它追寻到自己的历史,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因而它是有生命、有生机、有活力和有灵魂的建筑,是不可复制和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建筑。房子的故事永远比房子本身更精彩!

6

颐园街1号的主人葛瓦里斯基,1871年出生于当时隶属于沙俄帝国的波兰,是犹太人。1897年8月28日中东铁路在小绥芬河的三岔口举行开工典礼时他就已经来到中国,在工程师齐温斯基率领的第五勘察队参加东部线路勘察,当时他只是普通技术员年仅26岁。这么小的年龄穿越数千公里严寒地带,来到中国修建中东铁路,不知是为了淘金,还是为了躲避沙皇俄国掀起的排犹浪潮?很可能是后者,但是凭着犹太人善于经商的“基因”,只要来到这里就会发现商机。事实果然如此,当他看到东部林区即将被成片砍伐的原始森林,立即断定这是连绵不断的金山,并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个人发财的机会。

齐温斯基带领的第五勘察队一路工作顺利,可是到了离哈尔滨120公里的乌吉密这个被称为皇家狩猎场的地方,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齐温斯基以这里是皇家狩猎场为由拒绝向这里的山民支付征地费用,从而招致山民的强烈反抗,一夜之间土匪与山民联合起来,将勘察队埋设的界桩全部拔掉,全部枕木付之一炬,储木场燃起熊熊大火。

7

当勘察队员面对冲天火光不知所措的时候,葛瓦里斯基看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向齐温斯基提出,由自己成立一家林业公司,靠商业手段同沿途民众和地方当局交涉,既可以避免同沿线中国人发生直接冲突,又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保证筑路工程所需木材,达到安全高效建设铁路的目的。这是齐温斯基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就立即批准了葛瓦里斯基建议。于是他马不停蹄地返回家乡,把家产变卖一空后返回中国,在哈尔滨成立了自己的林业公司,并很快得到一份很大的合同,从此成为中东铁路建设的长期木材供应商。

8

到1903年中东铁路历时六年建成通车,葛瓦里斯基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由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为富商,这一年他才32岁。铁路建成后对枕木的需求大幅减少,而火车运行对主要动力燃料木材的需求却急剧增加,再加上城市建设对木材的大量需求,葛瓦里斯基在东部原始森林的采伐更加无度。为加快采伐进度,他于1911年开始铺设森林铁路,第一条是沿”驿马河”向北延伸71公里的宽轨铁路。第二条是1919年在横道河子铺设44公里的窄轨铁路,向外运输被砍伐的原始森林木材。这些木材保证了中东铁路运输和哈尔滨城市建设的需要,同时葛瓦里斯基将小兴安岭的水曲柳、黄菠萝、楸木、核桃木等阔叶珍贵硬木,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

9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22年,葛瓦里斯基先后与东省当局签订了六处林场采伐权,林地面积超过了6100平方俄里(1俄里=500沙绳=1.0668公里),占沙俄势力控制的森林总面积三成以上。据民国东省当局1922年调查证实,以葛瓦里斯基为首的林业资本家“在中东铁路东部林场砍伐无度,只伐不植,已伐的林场,遂成旷野。良材伐尽后,即移地别处,而森林铁路亦随之。”

10

葛瓦里斯基并不满足于对森林木材的采伐,几乎同时开始了对木材的深加工,是哈尔滨进行木材综合利用的第一人。早在中东铁路建设之中,他就在哈尔滨马家沟河北岸投资建设木材综合加工厂,并选择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竣工和全线通车这一天正式竣工投产,年制材能力2万立方米。以后又陆续建立了火柴木料厂、木器厂,松脂油厂、木材蒸馏厂、造纸厂和胶合板厂等等,不仅把木材深加工做到了极致,也理所当然地垄断了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木材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特别是欧洲高档家具和装饰材料尤为驰名。这是因为葛瓦里斯基经营的有“皇家狩猎场”之称的乌吉密林场,盛产红松、长白落叶松和十几种珍贵阔叶树种,是制作高档家具和进行高档装修的昂贵材料。要问高档到什么程度?百年后的今天到颐园街1号,依然可以观赏和领略到当年欧式豪华装饰和高档欧洲家居的靓丽风采!他每年生产的1万件具有欧洲风格的高档实木家具和豪华装饰材料,不仅供应哈尔滨、上海的外侨及富人,还远销俄罗斯和欧洲各国。

11

葛瓦里斯基的精明还在于,令其大发横财的木材生意并没有迷住他的眼睛,在1902年中东铁路即将建成全线通车之时,他预见到会有大批俄罗斯和欧美侨民移民于哈尔滨,便审时度势地在哈尔滨投资建成了日产114吨的第一家大型面粉厂,及早占领了面包生产的原料市场。两年后日俄战争爆发,面粉成为军需物资,葛瓦里斯基乘机大发战争横财,赚得盆满钵溢。战争结束后,面粉市场日渐饱和,葛瓦里斯基适时将面粉厂抵押给哈尔滨道胜银行,套现350万元卢布。不久经济危机而至,面粉厂纷纷倒闭,葛瓦里斯基却避免了巨额损失。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19年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失败,高尔察克武装也被布尔什维克击溃,此时的葛瓦里斯基意识到再也回不了俄罗斯和波兰了,注定要在哈尔滨度过余生,所以他决定要在哈尔滨建设自己的住宅——这就是颐园街1号花园别墅。关于这所豪华住宅的建筑年代,官方说是建于1909年,可是并无直接证据;而这座建筑的管理部门说是1919年,虽然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我却认为建于1919年可能是正确的。

12

为什么呢?我的理由仅仅是因为:颐园街1号的主人葛瓦里斯基与紧邻的颐园街3号的主人斯基德尔斯基是两个相互竞争一生的老对手,如果两个人的豪宅相互毗邻,那么,稍逊风骚的那个建筑一定是先建的,而略胜一筹的那个建筑一定是后建的。事实上民众也一致认为:如果没有葛瓦里斯基的颐园街1号住宅相比,斯基德尔斯基的颐园街3号住宅确是全市最好的,而有了葛瓦里斯基的颐园街1号与之相比,无论是选址还是豪华程度都要比斯基德尔斯基的住宅更好,由此可以断定葛瓦里斯基颐园街1号别墅的建筑年代要晚于斯基德尔斯基颐园街3号的建筑年代——1914年,也就是说颐园街1号建筑年代不会是1909年,应该是建于1919年。

从表面上看,这是颐园街1号的建筑年代早十年或晚十年的问题,其实质根本不是建筑年代的事,而说的是这两个竞争老对手的故事,并非是多余的话。

13

14

葛瓦里斯基与斯基德尔斯基,一个是波兰籍犹太人,一个是俄籍犹太人,都是在中东铁路建设早期来哈尔滨淘金而成为富商,他们发财的路子也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依托于中东铁路沙皇当局霍尔瓦特的权势,在东部原始森林富采区都获得多处林场,又都不约而同地投资过面粉厂,也都有自己的各种工商企业等,所不同的是斯基德尔斯基凭借与霍尔瓦特更亲密的关系,营林面积比葛瓦里斯基多了300多平方俄里,还承包了一部分中东铁路的隧道工程,甚至在内蒙扎赉诺尔还有自己的煤矿,由此号称哈尔滨的首富,对此葛瓦里斯基并不服气。所以,当他看到斯基德尔斯基别墅住宅座落在俄国人络绎不绝来此朝圣的尼古拉大教堂的脚下,而且建筑得那样奢华、那样盛气凌人,特别是看到房顶上竖立的斯基德尔斯基颇为霸气的雕像,这使得葛瓦里斯基不仅怒气难消,甚至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葛瓦里斯基在决定建设自己的豪宅时,刻意选址于紧邻斯基德尔斯基颐园街3号南侧这个位置,因为这是全市最好的地方:正南方是全市的龙脊——大直街和刚刚落成的意大利领事馆,西南方向是圣尼古拉大教堂,西面是辽阔的广场和莫斯科商场,东面是秋林商厦,既是宗教、文化和商业中心,又是绿树成荫幽静优雅之处,更是达官显贵地位的象征。斯基德尔斯基先于他选中了这个位置并已建成了一座极度奢华的别墅住宅,葛瓦里斯基决不会屈居别处,不仅也要选址于此,而且要在紧邻斯基德尔斯基南侧的上方头,紧紧地压住对方的运势。斯基德尔斯基的住宅因为建的早,已经无法选择,而葛瓦里斯基的住宅建的晚,他可以尽情选址,建设比斯基德尔斯基住宅更豪华的花园式别墅住宅。

葛瓦里斯基颐园街1号豪宅始建于1919年,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建设和精雕细琢,1923年竣工揭幕,顿时轰动全市!报章杂志广播一致盛赞这座风华绝代的建筑,并评论其势头压过此前哈尔滨最豪华的斯基德尔斯基公馆。这是葛瓦里斯基最想听的舆论和最想得到的社会效果,此时他都得到了,甚生风光无限的感觉。有些在哈尔滨的外国刊物,把葛瓦里斯基豪宅的全景照片作为哈尔滨繁荣的新标志发到欧美国家,引得各国商人纷至沓来,也确实兴起一股新的投资浪潮。

15

葛瓦里斯基有点得意,甚至当真把自己当作新浪潮的领头人,在二十年代又有两次大的投资。一次是1924年在哈尔滨香坊草料街投资建成的东北首家而又规模很大的胶合板厂,从德国和美国进口的30台生产设备全是20年代先进设备。第二次是与哈尔滨税捐总局签订了地点在“亚布力”有效期是25年的森林采伐合同,为此他专门铺设了一条70多俄里的宽轨铁路。这本是两个很有前景的项目:年产4000立米的胶合板除了畅销哈尔滨和东北地区外,80%的产品都远销到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木材营销的情况也一直不错。

16

可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1929年爆发的第一次全球性世经济危机,也无情地席卷到东北亚的桥头堡哈尔滨,一时间银行破产、商家倒闭、哀鸿遍野,甚至曾经呼风唤雨的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也于1929年9月被迫宣告停业。

17

葛瓦里斯基在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之前投资巨大,自然也损失惨重。欧美胶合板市场严重萎缩,外销渠道完全赌赛;其它木制品价格暴跌,入不敷出,致使资金链严重断裂,而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停业,借贷无门。处于绝望中的葛瓦里斯基被迫将当初投资75万元巨资的胶合板厂,抵押给他在欧洲的代理商英国人黎德尔,却从黎德尔那里只获得6万哈大洋的流动资金贷款。随后黎德尔与葛瓦里斯基的宿敌斯基德尔斯基联手,先是斯基德尔斯基低价倾销木材,致使葛瓦里斯基采伐和加工严重亏损而被迫停产歇业。1932年满洲国成立以后,日本侵略者将东北所有林场收归“国有”,葛瓦里斯基被迫将林场转让给日商,原料供应完全受市场摆布,这时黎德尔以葛瓦里斯基的胶合板价高为由拒绝帮助葛瓦里斯基向欧洲外销胶合板,反而从欧洲大量购进胶合板低价向哈尔滨倾销。在经济危机和竞争对手的双重致命打击下,加上后来哈尔滨和东北沦陷后日本人的疯狂掠夺,葛瓦里斯基这艘商业巨轮终于沉没了。1935年法院裁定葛瓦里斯基的胶合板厂资不抵债,归债权人黎德尔所有。至此,葛瓦里斯基变得一无所有。

一定有人会问他不是还有那座哈尔滨最豪华的颐园街1号豪宅吗?其实早在1931年葛瓦里斯基就把它出租给日本满铁理事会了,紧接着1932年就彻底卖给日本人了。颐园街1号是他大长自己志气,大灭斯基德尔斯基威风的得意之作,怎么会、又怎么舍得出租以致最后卖给别人,而且还是日本人呢?是什么原因迫使他万不得已做出这种选择?

18

原因是葛瓦里斯基把胶合板厂抵押给黎德尔,换得一点点微薄的流动资金贷款后,并没有也不可能使他摆脱危机。所以他不得不出租颐园街1号别墅,但是还是摆脱不了危机,于是又不得不在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与日本皇亲近藤繁司和伪满当局签订三方协议,将胶合板厂之外的公司和林场悉数转让给近藤,没想到仍然摆脱不了危机,此时的葛瓦里斯基已经输红了眼无路可走了,唯一办法就是彻底卖掉颐园街1号住宅,他不卖掉会怎么办呢?其实卖了颐园街1号也真的没有挽救他沉没的命运,1935年法院最终判决他的胶合板厂资不抵债,产权划归黎德尔。葛瓦里斯基真的一无所有了。

葛瓦里斯基为自己精心设计建造的颐园街1号别墅,从1923年建成到1931年出租以至后来转让给日本人,他和他的家人仅仅居住了不到8年的时间,他肯定没有住够。人们不知道他和妻子艾琳娜及女儿一家人,离开颐园街1号后蜗居在哈尔滨的什么地方,可都会想象到他那绝不甘心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1940年葛瓦里斯基在哈尔滨病逝,享年69岁。

葛瓦里斯基死了,颐园街1号还在,仿佛就是为了向后人证明它的主人葛瓦里斯基曾经有过的辉煌和述说他的的主人遭遇的不幸命运,他也确实因为有颐园街1号而把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哈尔滨的记忆之中。这应该是值得他特别欣慰的事。

19

但是,他无论如何想象不到而又更加值得他欣慰的是,在他死后不久住在颐园街1号的日本人连同全部日本关东军被赶出中国!特别是在他死后整整10年的时候,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访问苏联归国途中视察哈尔滨时下榻于颐园街1号,从此这座建筑进入了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史册,并作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视察黑龙江纪念馆,长期受到国家的精心保护。

20

1950年2月27日下午3时,毛泽东和周恩来访苏归来的列车在火车站下车后,便乘车来到颐园街1号下榻。在一楼大厅,毛泽东听取了松江省委书记张策、省长李延禄和哈尔滨市市长饶斌的工作汇报,之后由哈尔滨市公安局长王化成引领毛泽东到二楼卧室稍事休息后,又乘车视察哈尔滨车辆厂。晚间省市委领导同志在一楼大厅设便宴请中央领导同志吃饭,毛主席告诉他们要少做菜不要浪费。越共领导胡志明也一起吃了饭。饭后毛主席上到二楼卧室休息,当他看到厚厚的钢丝床和绒呢被褥时,用手按了按,对陪同人员说,“全国人民还没有睡上钢丝床,我睡钢丝床睡不香啊!”然后回头对警卫员说,“我看还是换上咱们那个床吧。”警卫员立即把钢丝床垫撤下来,换上了木板,又去火车上把毛主席自带的毛毯和荞麦皮枕头拿来铺上。毛主席满意地说“还是我们的东西好!”

21

22

晚上九点多,省市领导同志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就在宽大的卧室外间写字台上,提起毛笔在展开的宣纸上奋笔疾书。给省委的题词是“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给市委的题词是“发展生产”,给共青团的题词是“学习马列主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建国以来毛主席视察地方工作题词最多的一次,而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毛主席刚来颐园街1号下榻时,曾驻足观看了这座豪华建筑,进到楼里看到富丽堂皇的内厅说了一句“这里真阔气”。晚饭后进到二楼卧室又感慨地说“这里真阔气”。两个小时后毛主席给省委的题词就写到“不要沾染官僚主义”,明确地告诫,党内领导同志在和平时期,特别是在哈尔滨这样十分洋气的环境下,特别要警惕不要丢掉党的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不要脱离群众。虽然毛主席在此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两个务必”,但是他在哈尔滨颐园街1号的题词,却是首次在全国第一个被解放了的大城市,而且是一个到处是洋房和资产阶级习气十分浓厚的大城市,向全党发出的极为重要的党风建设的预警。当时的省市委领导同志已经感受到毛主席题词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至今仍然悬挂在黑龙江省委办公大楼前厅墙壁中央,每个人步入大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毛主席的这个亲笔题词。

颐园街1号,由于它是毛主席在第一个全国解放的大城市向全党发出“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伟大预警的地方,而载入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历史史册!改革开放后,每年都有无数国内外游客来哈尔滨旅游,颐园街1号几乎是必去的地方。他们观赏这座建筑的古典艺术风格,叹服这座建筑的绝代风华,但是从党风建设的意义上认识这座建筑的人还不多,这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首发于刘德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211490102vsaz.html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