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祖研,曾经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 西大直街老建筑

本文首发于刘德基博客:点击前往

哈尔滨来了“哥萨克骑兵”

1

这是1904年与中东铁路管理局同年竣工的军方建筑——沙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两个建筑同在西大直街北侧,一东一西、相隔不远。更重要的是,两个建筑,一军一政,军政一体。1903年首任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中将,上任伊始就兼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直到1918年7月9日,沙皇政府被推翻,他离开哈埠去格罗捷阔沃,宣布成立“全俄临时政府”,自任“最高执政官”临时摄政,任命普列什阔夫骑兵大将为中东铁路附属地总司令为止。

自从十九世纪中叶沙俄政府强占黑龙江以北外和外兴安岭以南中国60万平方公里大片领土,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加以确认以后,“先武装占领后外交谈判”就成了帝俄侵略我国的既定模式,而通过修建中东铁路达到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必然也要走这个“路子”。所不同的是,这次是以保护铁路沿线施工和运输安全的名义,派驻武装力量首先进驻铁路沿线路区——他们把路区称为铁路附属地,把进驻的武装力量不叫军队而叫护路队。为了迷惑清廷和减少其他列强们的干预,假说中东铁路护路军不是沙俄的现役军人,不属国防部统辖,而由财政部和中东铁路公司共同出资,从哥萨克兵团退役军人中招募铁路护路队士兵。

2

早在1897年中东铁路开工建设之前,沙俄政府就从里海招募组建了首批护路队:第一、二、五、十、十一5个哥萨克骑兵连共750人,于1898年1月乘“沃罗涅什号”军舰驶往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6月进驻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并在哈尔滨西香坊建立了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部。

3

1998年12月沙俄政府又组建了第三、四、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骑兵连,共1390人的第二批护路队,于1899年3月集结于奥德萨,登上法国“阿尔卑斯号”轮船抵达海参崴,随后进驻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各地。

1899年沙俄政府中东铁路护路队再次扩编,组建了第三、四、五批护路队。同年3月到达海参崴,然后进驻中东铁路沿线(包括哈尔滨)。1900年中国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东北的义和团和爱国清军对沙俄侵略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沙俄政府认为吞并东北三省的时机已到,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分兵5路大举进攻中国东北,同时完全撕掉“护路”的伪装,紧急扩充护路队,同年7月护路队骤增到1.1万多人,并装备了炮兵部队。

4

1901年2月,沙皇政府直接将中东铁路护路队,改编为沙俄外阿穆尔军区,隶属于俄罗斯边防独立兵团,司令部设在哈尔滨。所谓“外阿穆尔军区”,实际上是俄国边防兵团的一个军区。在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上设立一个军区,无疑是对主权国家的悍然侵略,也充分暴露了他们的驻军不是什么“护路”,而是对铁路沿线所谓“附属地”军事占领,更是随时准备对全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占领的沙皇军事部队!

在护路队改编为外阿穆尔军区之前,在哈尔滨的护路队分别驻扎在香坊、地德里、沙曼屯等地。1901年护路队被改编为外阿穆尔军区并决定司令部设在哈尔滨后,便开始建设,地址选在以圣尼古拉教堂广场西侧的西大直街,与中东铁路局相邻。

精美的“司令部大楼”

5

最初建立的司令部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典型的中国式双坡屋顶,高脊青瓦,屋檐出挑;主入口居中,两侧对称;大气端庄。立面前后错落,上下层次分明,细窄高窗,白色窗眉,红色墙面,具有西方特色。1904年建成后,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即迁入。可惜的是1906年12月一场大火将这座建筑焚毁。

6

现在我们看见的是1906年灾后在原址重建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俄罗斯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U”字形,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主入口居中,左右两翼对称,建筑体量舒展。以城垛式女儿墙突出主入口,钟乳体线脚装饰的檐口、采用砖构建筑细部处理的窗口贴脸、配以造型优美的铁艺栏杆的正面阳台,装饰性较强。建筑主体为清水砖墙,砖砌线脚,在窗额、窗台、腰线、墙角部位均有抹灰饰件。特别是檐下齿型蜂窝,端部凹凸多变,使整个建筑生动、典雅、庄重。

7-

与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相关的另外一座建筑是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契恰科夫的官邸,位于圣尼古拉教堂南侧通道街(今中山路)的坡道中间,建于1904年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之后与1910年之前。解放后这座建筑成为哈尔滨市游泳馆。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后把在南满的部队撤至北满,使中东铁路沿线俄军增至7万多人,仅哈尔滨一地就有3万多人。根据”朴茨茅斯”条约规定,外阿穆尔军区编制一度缩小,但是到1910年外阿穆尔军区仍辖6个步兵团(每团10个连,共60个连),6个机枪连,7个教导队和工兵等4个营。全军区军官586人,士兵21110人,军马6600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外阿穆尔军区部队大部分调回国内,开赴德奥战场。沙俄政府为了继续维持其在中东铁路路区的统治,又从国内抽调12个国民自卫队,会同外阿穆尔军区骑兵团留守的6个连,在少将别列维尔捷夫少将指挥下,继续占据中东铁路沿线附属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以霍尔瓦特为首的沙皇政府余孽,凭借着外阿穆尔军区的武装力量和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以哈尔滨为堡垒,联合国际和俄国国内反对苏维埃的反动势力,疯狂抵抗苏维埃红军的镇压,最终导致反革命复辟活动的彻底失败

7

沙皇政府垮台后,中国政府开始陆续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各项主权。1919年8月29日,中国当局成立了东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部,吉林督军鲍贵卿任总司令。1920年霍尔瓦特被赶下台,外阿穆尔军区随之覆灭,外阿穆尔州军区司令部被中国当局接管,3月25日,东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部在此建筑里成立,同时接管了外阿穆尔司令官邸。1922年10月中铁路附属地改为东省特区,首任行政长官朱庆澜兼任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8

鲜为人知的“真假司令部”

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情况必须说明:哈尔滨人都知道中东铁路时期有一个俄国人的外阿穆尔军区,而且也都知道西大直街卫校原来就是它的司令部!可是,知道在哈尔滨同时还有一个外阿穆尔军区铁道旅团的人就太少了!知道这个旅团司令部在哪儿的人更是凤毛鳞爪了!

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伊始,沙皇政府就以“护路”为借口向铁路沿线附属地派驻护路军,司令部设于哈尔滨。可是,此后不久的1903年4月7日,沙皇又批准成立了一个外阿穆尔铁道旅团,司令部也设于哈尔滨。它的任务是专门保护中东铁路运输安全,护送来往货物。首批部队4 个独立营(每营6 个连,每连325 名士兵)于9 月16 日进驻哈尔滨。其实,这个铁道旅团更像真正的中东铁路护路军!既然1898年成立了中东铁路“护路军”,为什么还要成立负有同样“护路”责任的铁道旅团?历史已经证明1898年成立的所谓中东铁路局护路军,“护路”是假,侵略是真!所以沙皇政府不得不另行成立一个名副其实的护路队——外阿穆尔铁道旅团。说穿了,1898年成立的中东铁路护路军,1901年就自己撕掉了“护路”的伪装,直接改编为外阿穆尔军区了。其实,它的使命从一开始就不是“护路”,而是对中东铁路附属地实施军事占领!

9

来源:曾一智博客

10

来源:曾一智博客

两个外阿穆尔军区部队:一个是“真护路”的铁道旅团,一个是“真占领”的外阿穆尔军区。“真护路”不宜露面,露面多了容易暴露“真占领”的真面目!所以真护路的铁道旅团一开始就被沙皇政府有意掩盖起来了。最近发生的一起拆迁历史建筑的争议,偶然向民众暴露了当年外阿穆尔铁道旅团司令部的地址,原来就在省医院门诊部对面:由果戈里大街和民益街、建设街、银行街围合的铁路民宅区里九栋破烂不堪的低矮楼房和平房。去除时光磨损的因素,当年也实属毫无特色、非常普通而绝无可能引入注目的建筑!谁能想到这里是个部队司令部!沙皇愧对于他的真正的护路军呀!日伪时期因为这里紧邻北满医院而成为医院职工宿舍,解放后回归铁路所属,称铁路大院。

看看那个假护路真侵略的中东铁路护路队和外阿穆尔军区盘踞中东铁路沿线各地长达18年,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呢?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欺压和残害中国百姓;盘查与扣押中国官方往来电函,窃取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紧密配合和直接参与沙俄中东铁路公司攫取中东铁路沿线土地、矿山、森林、航运等项特权;以武力充当沙皇政府在东北地区特别是中东铁路沿线实施殖民统治的后盾,侵占中国领土、侵犯中国主权。

11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原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变成日军多门第二师团司令部,师团长多门二郎。这个师团参加过日中甲午战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是一支野蛮凶恶的战斗部队。

解放后设立外国语学校

日寇投降后,1946年这里变成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后勤部在二楼,外国语学校在一楼。这所学校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参谋长刘亚楼建议成立的,它的前身是延安抗大三分校俄语大队和延安外国语学校,朱德、杨尚昆分别兼任过这两所学校的校长。

12

13

刘亚楼为什么要在哈尔滨成立一所我们自己的外语学校?因为他从战略高度考虑到,不久的将来解放战争结束后,苏联必将派出大批专家帮助我们进行国防和经济建设,因此必须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培养大批俄语翻译,晚了就来不及了。而哈尔滨俄侨最多、俄语师资力量最强,特别是南岗区是中东铁路政治文化领事馆区,是俄侨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所以他积极建议把延安的这两所外语学校迁至哈尔滨,而且他把校址都选好了,就在圣尼古拉教堂广场西侧的原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这里满街洋房,满街洋行,满街俄侨,就如到了俄国一样,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学习俄语的语言和社会环境了!

刘亚楼的建议得到林彪和东北局的批准,同时他被任命为外语学校的校长(兼),学校属于军队编制。东北局党委成员张闻天推荐延安干部、高尔基著名小说《在人间》的翻译者王季愚和延安外国语学校俄语教师、肖洛霍夫的著名小说《静静的顿河》的翻译者赵洵,分别担任校长和副校长。哈尔滨苏联领事馆为学校推荐了哈尔滨的优秀俄侨担任学校的俄语教师。学校从华北大学和多所关内大学招录学员,这些学员学历和追求革命的积极性都很高。经过紧张筹备,1946年11月7日,延安外国语学校在这里正式复课了!

曾经担任延安抗大教育长的刘亚楼,明确指示外语学校必须坚持抗大的办校方针,既要培养学生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也要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快速培养人才。他特别强调要快速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他说:“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大批翻译人才以供战争和建设的需要,因此,学员只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基本语法,出去在实践中在学一两年,工作一逼就上去了”。

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在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以实践教学为主,解决了党和国家的燃眉之急,同时也铸就了哈外专注重会话的教育特色。由于外专培养出来的翻译政治质量好、会话能力强,当时军队系统的首席翻译几乎都是哈外专的学生,甚至国务院和各部委的主要翻译也是哈外专的,他们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创建空军海军装甲兵、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和新中国外交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48年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开赴华北、华南战场,刘亚楼参谋长随军南下亲自指挥平津战役解放天津之战,后来被任命为共和国首任空军司令。四野南下后,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改称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后来又改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都被亲昵地称为“哈外专”。从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到 1956 年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时期,王季愚和赵洵这两位女校长在学校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决贯彻刘亚楼参谋长指示的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共培养了6000 多名俄语翻译人才和军政干部。

14

他们当中有以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闫明复、原对外经贸部部长郑拓彬等为代表的高级党政领导干部;有以国防科委副主任叶正大、显微学测控中心基地司令员夏铭智等为代表的一批共和国将军;有以原外交部副部长齐怀远、原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外交官;有以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和“普希金奖章”获得者李锡胤、华劭等为代表的俄语资深翻译家;有以著名经济学家熊映悟、苏联问题研究专家姜长斌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长二捆”火箭发射总指挥于龙淮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家、专家;有以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闵凡路为代表的新闻工作者。大家都知道这仅仅是一部分,长期以来哈外专被人们称为是培养国家和国防干部的摇篮、培养外交家的摇篮、培养文学翻译家的摇篮。

毛岸青在这里的学习时光

哈外专在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大楼办学时期,有一位化名杨永旭的学员,他就是1946年从苏联回国的毛岸青,他在苏联生活了多年,来哈外专主要不是学俄语,而是为了向同学们学习汉语、熟悉祖国的人情世故等等。当时除了学校主要领导外其他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名,更不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在档案上的记载是“干部一人”。不久他就去克山县参加土改工作队去了。在学员当中,除了毛岸青以外,还有不少高级干部的子女,都以普通身份参加学习,学校不予任何特殊待遇,例如叶剑英女儿叶楚梅、叶挺之子叶正大和叶正明、任弼时侄女任岳等等,来到学校的第二天就参加扫厕所,使得一些长期生活在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学生,从这些新的人际关系中认识了共产党。哈尔滨解放初期的“哈外专”和建国后50-60年代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是哈尔滨红二代最多的两座高等学校。

15

16

原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这座百年建筑,1950年改为哈铁卫生学校。1954年改为黑龙江省卫生学校。目前是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和祖国医学研究所门诊部。

819092182229827922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南岗博物馆逸事

前言: 现如今作为哈尔滨市南岗博物馆使用的这栋中东铁路时期建造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就其自身的价值来讲,已完全可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