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是小说《红岩》中的人物,原型叫宋振中,江苏人,生于1941年。宋振中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父亲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妈妈徐林侠,1926年参加革命,前后几次被捕入狱,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他的父母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他也被带进了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在女牢里长大,一直到四、五岁也没有见过关在男牢里的父亲。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的都是发霉发臭的饭菜,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1949年9月6日,他和爸爸、妈妈一起给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戴公馆,遇害时年仅九岁。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宋振中生在南方,牺牲于监牢,他是不幸的,没有看到全中国的解放。

可是,在我们北方,还有一个和他命运是那么相似的一个孩子,他的父母也是共产党员,他也是在出生不久就和母亲一起被捕入狱,辗转在绥化、铁力、佳木斯等地羁押,受尽了折磨。不同的是,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3个月就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而他在大约3岁的时候,因为母亲得了伤寒,被监狱赶了出来,至今,他还活着。

他,就是被抗联老战士李敏主席称谓的我们北方的“小萝卜头”–包武雄。

没有见过父亲的苦孩子

北方的“小萝卜头”包武雄1940年9月23日出生在北方抗联密营地,他的名字是当时也是满洲省委书记,他父亲的好战友冯仲云起的,在他之前,母亲于1938年在铁力还生了一个姐姐,但因为战争环境残酷,只好把她送给了当地的一户农民家庭抚养,解放后曾去寻找无果。

他的父亲张兰生,原名包巨魁,是赫赫有名的抗联高级将领,牺牲前是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省委常委。

张兰生1909年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毕业于呼兰师范学校。曾任中共珠河(尚志市)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中共北满临时委员会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张兰生家境殷实,出身地主,1927年娶妻张秀春,系呼兰名门望族,是家中五小姐,两人育有一子两女,后参加抗联中断联系。1937年于小萝卜头的母亲在战争的浴火中结为夫妻。

张兰生1928年考入哈尔滨电车厂当工人,加入秘密工会。他思想进步,追求真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爱国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和赵一曼等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哈尔滨工人大罢工运动。 他曾同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等领导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在珠河、宾县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后在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主持开办训练班和教导队,同年7月19日在德都朝阳沟遭日伪军突然袭击,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1岁。

1940年12月28日,东北抗联第三路军警卫团回到朝阳沟,举行了追悼会。冯仲云同志写了一副挽联悼念战友:为民族生存,数载苦斗,忠魂长卧朝阳山;求国家独立,千里转战,热血遍洒嫩江畔。

父亲牺牲时,母亲怀着只有7个月的他,还在被服厂留守,尚不知晓这个噩耗,直到他出生后她才知道这个消息,母亲发誓,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大,无论如何也得给丈夫留下一个后代。

与母亲一同进了监狱

小萝卜头的母亲叫李英根,别名张佩珊、张英华。1915年5月20日生于朝鲜,8岁随父亲迁到延寿县玉河乡永胜朝鲜屯,父亲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作为家庭的独生女儿,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李英根受其叔父李寅健革命思想影响,读国高时偷偷逃离家庭,追随叔父和后来成为金日成时期的朝鲜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二号人物)的崔庸健,在北方辽阔的大平原,开始了为驱逐日寇而战的斗争,后由金策(朝鲜开国元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教过学、做过秘书、厂长、书记…… 她曾是抗联老战士李敏的恩师。

60年代初,已经是朝鲜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的崔庸健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指名要见见当年的老战友,包括李英根,并特别交代哪怕是在火车上见上一面也好,可惜,当时终日大雨滂沱,山道泥泞,住在乡下的李英根因为交通不便,无法出去,未能握手相逢,造成终生遗憾。

李英根是个坚强的女子,1940年12月29日那天,北方的寒冬大雪纷飞,乌云压日,一位经不起拷打的朝鲜女工向敌人说出了抗联被服厂的地址,得知消息,她带领被服厂的几名女同志迅速转移,谁知大雪封山,在行走中迷了路,被敌人抓住。当时,小萝卜头只有2个多月,还是吃奶的孩子。

日本侵略者把她们交给了合江省的宪兵司令部,对她们严刑拷打,但她们几个咬紧牙关,宁死不屈,回答就一句话:我们是有孩子的妇女,只管做衣服,其它什么都不知道。敌人对她们用尽了酷刑。当时,小萝卜头太小不记事,等他长大了,问母亲,监狱里都受过什么刑罚?母亲听了不说话就掉眼泪,问急了就告诉他,每次受刑都把他背在身上,他是和母亲一起受刑!陆陆续续地,通过别的途径,小萝卜头知道妈妈坐过老虎凳、顶着烈日跪过砖头、卧过铡刀、灌过辣椒水……英雄的妈妈遭受了太多的蹂躏。

1943年夏天,母亲患了伤寒病,拷问不出来结果的宪兵队把她们母子一脚踢出佳木斯监狱。此时,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小萝卜头也哭得快背过气了。

监狱附近有个朝鲜人经营的旅社,老板看她们实在太可怜,就收容了他们,还治好了母亲的病。后来,在延寿的外公知道了她们母子的消息,把她们接回到家里,这时,小萝卜头已经快5岁了。他们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母子的生活才算稳定。

苦难的童年

虽然小萝卜头和妈妈回到了外婆家,可是,外公不要吃闲饭的,他非要把母亲嫁给有钱的鲜族人,妈妈怕小萝卜头到人家受气,说什么也不答应,最后,没办法,下嫁给了外公家的长工赵占东,小萝卜头改了名字叫赵德春。

在外婆家不久,外婆给了他们一些钱,让他们三口搬了出去,他们来到了宾县万春镇,这时,小萝卜头还穿的是皮鞋和呢子大衣,暂且还不愁吃穿。可是好景不长,那年冬天,特别冷,有一天夜晚突然来了三个爬犁,把他们家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皮鞋和大衣)统统拿走了,家里此时一贫如洗。

继父带着家里人靠种水田为生。母亲又生了妹妹和弟弟。白天大人下地干活,小萝卜头就在家带妹妹和弟弟,午间还要煮一锅大碴子粥,继父十分疼爱弟弟,他想吃什么小萝卜头就要飞快地去镇里买,镇里离家一里多地,要趟过一条河,买回来后,弟弟吃,他就在一边看着。

1948年他该上学了,妈妈把他送到了镇里的小学。每天中午放学后,他要拿起扁担到河套割8捆柴,扁担两头一边四捆,晃晃悠悠地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上,从河套到家里要经过独木桥和河流,到家后放下柴火,扒口饭就赶快跑去上学。

那年冬天特别冷,他要拉着爬犁拾烧柴,没有棉花,只穿着空心的棉袄棉裤,脚上是乌拉草。经常是把鞋穿漏了,脚冻得流脓。后来,到了小学四年级,家里实在太困难了,他只好辍学。继父的弟弟(二叔)实在看不下去了,把他接到了二叔家,在那里,他才得以继续念书。

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小萝卜头小学毕业了,被保送到通河师范读书三年。

知道身世寻亲人

东北小萝卜头是幸运的,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有两个妈妈,那一位就是父亲张兰生的原配妻子张秀春。

最初,他是不知道这段历史的,有一天,在他上师范的第一年,放假回家,他和妹妹发生了一点儿口角,妹妹指着他说:“你不是我们家人,不要你管。”他懵了,哭着跑去找妈妈,妈妈把他搂着怀里,叹气道:“你也长大了,这些事该知道了,孩子,你不姓赵,你姓包啊。”

妈妈坐下来,把所有的事情一五一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给他听。这时,他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抗联的将军张兰生,还有个大妈叫张秀春,他还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同胞哥哥和姐姐。

妈妈告诉他,这一切事情在北京的冯仲云叔叔都知道。

擦干眼泪,只有10多岁的小萝卜头暗自决定一定要找到这些亲人,他拿起幼稚的笔,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及要寻找亲人的愿望,信很快就转到当时的黑龙江省长李范五手里,李省长高度重视,责成专人处理。终于,事情有了眉目。

60年代的一天,妈妈李英根带着他来到了哈尔滨的大妈家里认亲,敲开房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哥哥包洪滨,看到他,妈妈就哭了,屋里的大妈迎了出来,两个女人没说几句便拥抱着痛哭起来。

从此,大妈和哥哥姐姐有了牵挂,那就是远在延寿的包二妈和弟弟。从此,小萝卜头心里也有了依靠,他在哈尔滨还有浓浓的亲情。

继承父亲遗志走进军营

为了和大妈经常见面,1958年,在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了哈尔滨11中学念书,念书的日子是欢快的时光,每个周末,大妈都眼巴巴地盼着他回家吃饭,他更是下了课就往大妈家里跑,若是有一天有事来不了,哥哥说,大妈就想得没着没落的,好像丢了魂儿。

中学毕业,包武雄(包二哥)有两个选择,或者保送去哈尔滨船舶学院继续读书,或者去参军,想到自己的父辈为了革命事业,为了解放被压迫的穷苦百姓,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包武雄心中热血沸腾了,他决定去参军,他要接过父辈们手中的枪,捍卫祖国,保卫家园。

1962年,22岁的包武雄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了军营,做了一名通讯兵,在部队,他刻苦训练,专研业务,很快就入了党,正当他雄心壮志的时候,不料一次训练匍匐前进中,他被地上的石珂子挫伤了胸部,不得不住院治疗。

在部队六年,期间,别人给他介绍了现在的老伴,他和她通了三年的信,漂亮的女友虽然和他没见过面,但在心里早就认定了他,所以,当他因病转业时,女友毫不犹豫地和他成了家。

曲折艰辛的中年生活

1968年,包武雄退伍,分配到哈尔滨轴承厂上班,后来,他思母心切,申请回到了延寿的广播局上班,可是,他并没有过上一帆风顺的日子。

母亲生活在延寿偏远的小山村,她没有工作,过着清苦的日子,她从不向组织提出生活上的额外要求,也不宣扬自己的抗战经历。可是,母亲的这段经历在文革中被翻出来,竟然说成是“叛徒”,母亲受尽了屈辱,仅有的一点生活费也被停发了,但母亲始终坚信自己是清白的,是问心无愧的,她相信党。

他也受到牵连,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每一次批斗会上都要把他和母亲的事情拿出来,他据理力争质问当权领导:“我的父亲张兰生是革命烈士,这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都有记载,他是打日本鬼子牺牲的。说我母亲是叛徒,拿出真凭实据来,没有根据就把我调离工作岗位,是何道理?”包二哥不断地上告,直到1984年,在陈雷省长亲自关怀下,和李敏妈妈的督促下,组织进行了认真调查,认为加在他母亲身上的罪名是莫须有的,母亲得到了平反,可惜,她没有等到这一天,母亲已于1976年5月30日带着希望离开了人世。

知足快乐的幸福晚年

包二哥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贤惠能干,儿女也都懂事独立,老两口在延寿有自己的房子,退休工资加起来七千多元钱,两个人经常去北京和大连的儿女家里走动。他们过着平民百姓平凡的日子。

他们老两口心态特别好,有人劝他们去找组织要补贴,有人鼓动他们申请在哈尔滨要所房子,两个人不为所动,包二嫂经常说,现在这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多好啊,我们的工资也足够花销了,干嘛还要给政府添乱,若是父母在世也绝不会让我们这么做。

包家的两个姐姐也都相继离世了,只有哥哥包洪滨和嫂子还在,哥哥家里不大,孩子们的住屋有的才十几米,他们也从不向组织张口伸手,他们说,对比父辈的艰难,现在的生活知足啊。

但是,他们特别惦记李敏妈妈,只要有机会来哈尔滨,夫妻俩一定要去看看李敏妈妈,看到她老人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亲人,在李敏妈妈身边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抗联子弟,他们中许多人的父母都在14年的战斗中牺牲了,他们都在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而陈雷省长和李敏妈妈也没忘记他们。1986年,陈雷省长来到延寿,亲自到他们家看望,询问是否有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并和他们合影留念。2013年,李敏妈妈带着抗联的后代又一次来到延寿,在包武雄妈妈李银根的墓前献花悼念。

1

(陈雷省长1986年在延寿和包家人合影)

2

(李敏主席在张兰生烈士碑前和包武雄家人合影)

后记:

在李敏主席家里的墙上有一段彭真同志的讲话:“我们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事最艰苦:第一件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是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

是啊,有人说,遥远的抗战岁月已经沉淀为历史岁月的一页,然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在漫长的抗日斗争中,因为有了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反抗,东北大地就没有真正沦陷过,因为,他们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植入在土地母亲的心里。

3

我是在李敏主席家里遇到他们夫妇了,我们一见如故,后来,又见到了包洪滨大哥夫妇,接触越深,越觉得该拿起笔写下来,给历史,给今天,给后人。

为了写好这篇文字,我和包二哥夫妇接触多次,他们不仅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二哥还打破常规,刚做完眼睛的白内障手术就拿起笔为我写他从来没和别人说过的生活工作经历,完稿后,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一起反复推敲。李敏主席也非常关注我们,鼓励我们认真写好这段历史。

再一次对抗联的英烈们表达我的敬意,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

4

(左起包武雄夫妇,李敏主席、包洪滨夫妇2016年春在太阳岛抗联战士纪念园)

于秋月

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QQ:1091677266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