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外商文化的“留声机”——会华宫老道外商文化主题酒店

1

民国末年的哈尔滨,商业浮沉,朝代更迭,在由旧传统至新秩序的蜕化中,商业格局经历巨大变迁,老道外这个民族工商业的巅峰,随着风光无限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一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潜藏在城市的角落中持续发酵着自我价值。庆幸之至,今日我们在正阳大街还能够寻找到老商号的蛛丝马迹,时间有心或无心地雕刻在它们身上,使这些“退隐江湖”的商海老者,成为市场上不可多得的“活古董”。这些老商号,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但作为一个后人,只能通过雕刻、诗词与描写的意境,去想象、去理解、去揣测百年岁月中遗留下的传奇。对于一个策划者来讲,在脑海中不断幻化出昔日场景的过程,是“求之不得”的煎熬,也是一种“痛并快乐”的感悟,直到与会华宫结缘,这座历经两年策划、设计的老道外商文化“留声机”,实现了“再现老道外”的夙愿。

商文化的“黑胶片”

会华宫是一座沉浸于时光的主题酒店,这不仅仅因为它坐落于中华巴洛克南三道街的百年建筑群之中,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下老道外的前尘往事,让我们得以聆听那个逝去的“声音”。从中东铁路动工的初晨,一直到老道外商业的巅峰期,会华宫讲述着老道外商业由行商、至坐商、再到融商的演变。1898年的傅家店炕房、1903年的仿西商铺、1919年的金融办公室、1930年的华乐大舞台,四种主题客房串联起老道外所有的历史,一瞬看遍中华巴洛克承载的全部。在这里历史不曾泯灭,滨江菜、山海杂货店、民国咖啡,原汁原味的复活着老道外的物质享受。在此之前,老道外“商文化”从未被刻画,会华宫将那个名商辈出的年代收录、精炼、再凝缩,成为一张几经压缩的黑胶片,把“商文化”永远铭刻在黑色唱片的密纹之上。

2

3

4

旧记忆的“留声机”

老道外从前的商业历史和文化,如今几近消失,所剩无多。回望总结,这既有历史时势的客观原因,又有我们的主观因素。文化流水线、艺术程式化,在商业利益的主导下,我们体验的往往只能是文化的糟粕与惋惜,华丽的外表下缺乏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在这个以“快”为主的年代中,很难再有像会华宫一样,能够静下来,用“心”去认真对待历史传承的地方,它用传统工艺复活了一座史无前例的文化主题酒店,一百年前的老手艺遗留在每个角落,将人文与思想潜藏在建筑中,营造出本色本真的现场氛围。站在这个穿越时间的入口,有一种与名商大家隔空对话的感觉。人们常说“真正的艺术,是时间与精力的结晶”,这个空间,就像一台纯手工的“留声机”,将商文化这张珍藏百年的“黑胶片”纯净、轻灵的播放出来,无时无刻不令人心潮澎湃。

5

6

7

8

老时代的“唱针”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践行社会的意义,把本该不朽的事物保护、宣扬、传承下去,这是一种责任。今天,会华宫播放着历史的声音,而拨动这部留声机唱针的人,正是会华宫的主人付艳红女士,一位历史爱好者与文友。她曾经细致的规划过自己的事业,但从她走入道外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与中华巴洛克开始一段不解之缘,这种改变源于她的文化使命感。付女士曾说,“会华宫是一个可看、可触、可体验的文化商业载体,它可以让文化的价值得到更高程度的展现,也可以让子孙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个人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所谓老道外商魂,即立志百年的一种精神,而在会华宫我见到了这样的志愿,也许这就是老道外商人的传承。可巧之处,会华宫的创立人与傅家店的创始人同姓,又同业,仿佛冥冥之中的百年轮回,开启了一个老道外商业中兴的新时代。

9

10

11

12

13

14

老机理的“回音”

对于很多人来讲,文化太抽象、太飘渺、太源远,会华宫则用最直观的方式,带着我们走入老道外历史的深处。会华宫是一个老机理的标志,老道外商文化,随着声音从唱针下缓缓流出,传唱着商贾的韵律;会华宫一个老道外历史文化的名片,用传统工艺之大成,展现着老道外物质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在这里你会不经意的畅想,武百祥与李云亭对坐而谈,陈绍清、傅巨川、张凤亭忙碌的身影。会华宫理应被人膜拜,因为它开创了“商业复原”的先河,因为它是挖掘“老道外商文化”的鼻祖,因为它代表着百年“老道外商业精神”,铸就了一个可领略老道外昔日的商业象征,让商文化可以“重生”再续着属于道外的传奇……

15

张慧红

品牌全案策划人,研究城市文化发展的爱好者,从事文化商业项目、文化旅游项目的前置规划、策划、原创空间视觉设计、品牌运营管理及推广。联系方式:hongyicehua@163.com

相关推荐

2 条评论

  1. 宋兴文

    “1898年的傅家店炕房、1903年的仿西商铺、1919年的金融办公室、1930年的华乐大舞台,四种主题客房串联起老道外所有的历史,一瞬看遍中华巴洛克承载的全部。”就这几个,看遍老带外的话,过于夸张了。1903那时候没有仿西商铺,老照片显示的都是中式商铺。中华巴洛克建筑是1920年代以后开始建的,民国初年那时候并不多

  2. 张慧红

    关于宋兴文先生,“……一瞬看遍中华巴洛克承载的全部。”就这几个,看遍老带外的话,过于夸张了。1903那时候没有仿西商铺,老照片显示的都是中式商铺。中华巴洛克建筑是1920年代以后开始建的……”的评价我如此认为。 先说“仿西”,我是做商业空间设计出身,您可能没有实地考察过酒店,会华宫的很多元素,都是根据老道外商的发展史而来。您说的非常对,“仿西”取材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区间,所谓发展,既是表现一个由西化思想启蒙向实体呈现的过程,有“中式开始”、有“半西过度”、有“西式巅峰”,进而再转向下一个“时期”,微信之中页面所限,几张照片,只取一粟,有些“过度”细节,尚未被摄入。 再说“……看遍中华巴洛克承载的全部”,会华宫所承载的,既是老道外商的历史,以发展的角度来看,从行商至融商,再至巅峰期,四个阶段囊括了老道外商的三次转折及四个形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三次变迁,和一次思想革命,并最终反射在会华宫的食、住、行、礼、器等诸多方面,可以说会华宫拥有很高的文化负载量。众所周知,中华巴洛克是以“商铺”为目,以“招揽生意”为目标修建的建筑物,其诞生与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会华宫既看遍了商,我想应算是看遍了中华巴洛克承载的全部。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