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秘哈尔滨(053)红军街63号原意大利领事馆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南岗区红军街和东、西大直街相交的地方,是哈尔滨城区地势的制高点。在俄国人的城市规划中,这个转盘道的中心是被称为中央寺院的圣尼古拉教堂,由此辐射出六条道路连接各方,成为哈尔滨毋庸置疑的城市中心。1919年,在圣尼古拉教堂的对面,庙街(现健民街)和车站街(现红军街)的交口处建起了一栋私人住宅。住宅的主人是著名的意大利工程师吉别洛-索科,这栋建筑也被称为吉别洛—索科大楼(也译为积别洛索高大楼)。这里现在的门牌号是红军街63号,这也是红军街上的第五座领事馆。

尼古拉教堂身后左侧建筑即为吉别洛—索科大楼

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的吉别洛—索科大楼复原图

吉别洛—索科1847年出生于意大利,毕业于福尔工学院,曾获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毕业后去土耳其、俄国高加索等山区修建高架桥和隧道。1902年他作为经验丰富的桥梁隧道建设专家,应邀来到中国东北,参加中东铁路工程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兴安隧道的建设。

兴安岭隧道位于现内蒙古的牙克石市,是中东铁路西线满洲里至哈尔滨的咽喉要道。由于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势险要,隧道的施工环境异常复杂艰苦,令俄国工程人员一筹莫展。应邀前来的吉别洛—索科带领着他招募来的意大利工匠们在逶迤的大兴安岭最高处,穿透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开凿出3077米的铁路隧道。从1900年5月开始勘测设计到1904年5月竣工,这条隧道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又最早修筑的铁路隧道之一。

兴安隧道,图片载自哈尔滨新闻网

兴安隧道的修筑使吉别洛-索科名气大振,为此他获得1906年米兰世博会金质奖章。此后他名利双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吉别洛—索科在彼得格勒参与的俄国交通部的大型建设项目夭折了,他就来到哈尔滨安家落户,并成为当时哈尔滨有名的房地产商。两年后,吉别洛—索科在市中心建起了这座豪华私邸。面对着莫斯科商场连绵的红色屋顶,聆听着圣尼古拉教堂悠扬的钟声,吉别洛—索科大楼也成为一处别致的风景。

作家阿成在其著作《远东背影:哈尔滨老公馆》里写道:“从视觉角度上判断,诸多外国领事馆大都按照本国建筑风格建造的,像红博广场上的意大利领事馆就体现了意大利城堡式建筑风格,集瞭望性、封闭性、神秘性于一体。”这栋折衷主义建筑以直线条为主,既有着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子,又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浮雕和装饰;它的平面结构曲曲折折、变化丰富仿佛意大利的海岸线。一层一层向上叠加的外墙直到三层,好像意大利的城堡,却有着宽敞高大的落地窗,似乎要在这高寒之地吸纳更多的阳光,让人觉得精巧而不沉闷。

老照片来自渡桥新浪博客

很多人以为那个阁楼是八角形的,其实是被骗到了,绕楼一圈才会发现它的背面是平的,这是个不规则的六边形。从一层的阳光房和门廊到二层的天台到三层屋顶,每层楼顶转折处都有漂亮的花柱,层层叠叠像海岸峭壁上绽放的鲜花。柱体间是造型别致的瓶柱栏杆,更赋予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外墙的精美浮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墙面多处都出现过1919的纹饰、花束、天使、女像和一个类似家族纹饰的徽章。在二层楼顶的一个弧形转角处甚至有一个中世纪武士的头盔和盾牌的浮雕。

哈尔滨规划馆中吉别洛—索科大楼的复原模型

吉别洛—索科大楼的围栏也很有特色。刚建成时是普通的木制栅栏式围墙,过了几年就换成水泥浇注的栏杆了。新的围墙采用了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装饰的仿生有机造型形态自由、舒展、简洁,极具艺术表现力,像一朵朵盛放的鲜花,又像地中海的浪花。透过栏杆院子里绿草如茵,树木舒展,衬托着米黄色吉别洛—索科大楼,让人在这个寒冷的城市也仿佛沐浴在地中海热烈的阳光下。这优美的围栏成为建筑中的精品,是哈尔滨惟一被列为二类保护建筑的围栏。它和霁虹桥的栏杆一样,成为多少代人记忆中哈尔滨最富浪漫色彩的围栏。

老照片来自渡桥新浪博客

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代表部。1924年9月,正式设立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首任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同时意大利领事馆还代管在哈尔滨的罗马尼亚侨民事务。

1925年12月,A.马菲被任命为驻哈尔滨的意大利领事,由于吉别洛—索科不再担任领事,意大利领事馆就迁到了南岗长官公署街(现南岗区民益街)与吉林街的拐角处。几年后又迁至松花江街上一栋建于1924年的折衷主义建筑里(现松花江街85号,958艺术沙龙)。1943年意大利脱离轴心国以后,该领事馆关闭。

松花江街上的意大利领事馆(现松花江街85号958艺术沙龙)

1941年,吉别洛—索科移居上海,于1943年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据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在日伪统治时期,这里曾作过日本宪兵司令部。解放后这里曾做过幼儿园、做过黑龙江省化工厅办公楼、省电业局机关楼。20世纪80年代,这栋楼的西侧盖起了新的电力大厦,它就成了职工食堂。高大的电力大厦不仅完全破坏了博物馆周边的建筑天际线,而且把这栋房子挡得严严实实,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它的存在了。

日军多门二郎师团长在哈尔滨举行阅兵式,远处正中建筑为吉别洛—索科大楼

直到2011年,哈尔滨借修建地铁之际进行博物馆地区城市改造,省电力大厦被拆除,这栋被遮挡了30年的老建筑才重新“抛头露面”。拆除电力大厦时,为了这栋三类保护建筑不受破坏,不能用爆破手段,只能采用人工一点点拆除,终于将这栋意大利领事馆旧址以及二类保护建筑的围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这时人们才发现这栋优美典雅的建筑已面目全非了。所有精美的楼顶花柱装饰,全部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屋顶。漂亮的阳光房和门廊已被拆掉,二层却又接出了一大块,把原有的屋顶露台占据了。有的窗户被封死,原有的栏杆也已残缺不全。

新闻报道说待地铁完工后,领事馆旧址旁边将修建一处3500平方米左右的欧式风格休闲广场,广场的主题就是围绕这栋老建筑,还原历史风貌,再现欧陆风情。原意大利领事馆、省博物馆、国际饭店等欧式建筑,可以形成和谐、均衡的三角形布局,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将成为哈尔滨另一处地标性建筑。然后地铁项目施工,这栋建筑及围墙被围挡起来,由中铁一局作为地铁建设办公室使用。

地铁项目施工时的吉别洛—索科大楼

然而谁也没想到,地铁施工方竟然就在围挡里偷偷地把吉别洛-索科大楼的围栏——唯一的二类保护建筑围栏给拆了?!据曾一智女士记载:作为真实的文物本体的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围墙已经彻底灭失。灭失的时段应为2013年9月;位于健民街改革开放后的复制品新墙则在2014年5月被彻底拆除。从此这段浪漫优雅的别致围栏彻底消失了,它曾在多少人心底留下过美好的记忆。有人说省政协的围墙就和它一样,有人在林大的围墙上看到过它的影子。然而这段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围墙,其自由有机的形态、比例、尺度都极难模仿,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人们除了愤懑竟无可奈何,因为竟没有人为此受到惩罚。

曾经的吉别洛—索科大楼围栏,感谢摄影家郭长武提供

吉别洛—索科大楼外的施工围挡终于拿掉了。一栋商厦庞大的扩建部分做出矫揉造作的仿欧风格,呈压倒之势紧紧贴在它身后,刺眼的LED大屏幕、巨幅广告位,都很好的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地下车库的入口紧卧在侧,好像一个庞大的铁艺怪兽,随时吞噬着人们对城市改造和保护文物建筑的信心。这栋建筑更加破败,不知何时能动工修复,也不知能修复到何种程度。只知道那美丽的围栏,注定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人们叫嚣着要恢复城市的特色时,却陷入处处摸仿欧式的媚俗套路;当人们以修缮拯救为使命时,却又以毁坏更多的美为代价,这是个令人迷惑的命题,似乎惶惶无解,令人两难。

公交路线:

地铁1号线;2路;6路;7路;8路;13路;14路;14路空调;14路区间;16路;18路;21路;28路;32路;33路;46路;47路;64路;74路;89路;94路;98路;101路;103路;108路;109路;115路;383路;386路;夜1路;夜2路到博物馆站下车,步行70米

高虹

哈尔滨天翼数字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拥有自媒体平台:《寻秘哈尔滨》公众号,致力于寻找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联系方式:50296531@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