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老兵|张守范,我的人生或许普通,但战友没有一个孬种!

198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希望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写一本有关东北抗联的回忆录,以补充东北党史资料。71岁的李范五精神振奋,他两次带着氧气袋、一路上针药并施地走访故地。在牡丹江停留时,通过牡丹江市委、牡铁分局,他找到了老部下、自己当年的学生张守范,分别数十载,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彼此都感慨万千。老首长十分关心张守范的生活、工作和身体情况,同时还向他打听当年一起干革命的战友。

那一年,张守范64岁,距离他在李范五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整整过去了50年。

97岁的张守江范在家中向小编讲述抗日往事(摄影 张曦)

1983年8月,原黑龙江省省长、林业部部长李范五在认真校稿

1933年5月1日,在李范五的领导下,穆棱秘密成立了反帝大同盟支部,李范五为支部主任,组织委员是李增岱,宣传委员是马朝德,盟员有王世友、于清和、于忠友、张守范等18人。经过努力,他们在狍子沟屯、八面通火车站、兴源镇、白石砬子建立起组织机构,为成立党团组织打下了基础。这些史实在李范五回忆录中有清楚的记录。

在笔者的采访过程中,回忆起当年在吉东特委的那些老战友,97岁的张守范心绪并不平静。李范五、李增岱、王世友、乔树藩、张林、杨松……晚年,他愈发怀念这些曾与自己同生共死的老战友。“我的人生或许很普通,但我的那些战友们没有一个是孬种!”这样的话语或许代表了老人的心声。

李增岱、王世友是我的革命引路人

1919年8月,张守范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六岁那年因生活所迫,举家迁到穆棱县下城子镇河西屯落户。

张守范是家中长子,在他身下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父母省吃俭用地供他读完了小学。也正是因为读书识字,让张守范接受了抗日革命的思想。

穆棱县位于当时的吉林省东部(简称吉东,后来合并入黑龙江省),境内森木密布,煤炭、黄金资源丰富,中东铁路及穆棱铁路贯穿全境。同时,吉东地区又地处中苏边境,并位于日后形成的南满与北满两个抗日游击区之间,如是,它自然成为中外各种政治势力交汇的要冲。建党初期,吉东就是国际交通线的重要枢纽,历史上,中共党员罗章龙、李延禄、周保中、杨松、李范五等先后在此开展反满抗日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曾在国立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就读的李范五遵中共北平市委指示,于1932年底与一批东北籍学生回到家乡发动群众抗日。李范五化装成商人,回到了故乡穆棱县。随后他利用各种关系,进入穆棱第二国民完全学校任教。通过教授日语、满语、历史、地理等课程,他向高年级的学生灌输“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思想。很快,学校的勤杂工人王世友便被他发展为同志,担负起为组织看门放哨的秘密任务。同仇敌忾之下,穆棱的抗日地下组织很快就建立起来,他们成立反帝大同盟,并秘密组建了中共穆棱县委和宁安中心县县委等机构。李范五先后将其妻田孟君、妻姐田仲樵、马朝德、李义、张林、李增岱、于清和、李福堂、魏绍武、续妻黎侠等一大批爱国志士介绍入党,他们后来都成为抗联时期地下党的骨干。他甚至还动员了他岳父、八面通数一数二的大财主田秀山和岳母修玉麟参加反帝大同盟,并常年为地下党开会站岗、放哨做掩护。田秀山极重义气,当年朝鲜志士安重根就是其拜把子兄弟,安到哈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时,就是田秀山为其煮酒壮行。

在这些革命先行者中,李增岱对张守范的影响格外大,他是张守范的班主任,可以说,李增岱就是张守范的革命引路人。

李增岱很喜欢张守范,觉得他很机灵,且这个小孩子在骨子里极其痛恨日本人。李增岱便经常给这个小孩讲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讲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讲只有抗日才能救亡的道理。这些思想在张守范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读期间,少年张守范便被李增岱、王世友发展为反帝大同盟盟员兼地下抗日情报员。那时,他经常是白天上学,晚上以补课、写作业等名义到老师那里,或参与策划,或听大人们谈天说地。1934年5月,张守范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协助团县委书记李增岱在下城子学校发展了多名共青团员。

张守范瘦小灵活,为人谨慎,李增岱常分派他以走亲戚、捉迷藏、砍柴、采蘑菇等方式,收传日寇驻下城子南大营宪兵队的相关情报。在老师的指挥下,张守范经常于深夜在下城子周边各村屯张贴反满抗日标语、散发抗日传单。有一次,张守范给下城子孤榆树一带的抗日队伍送情报,走小路回来时,不慎坠落山沟,昏迷到第二天才缓过神来。

1935年6月,屡经考验的张守范经王世友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王世友后来改名为王克仁,不久即转战宁安县,领导宁安县青少年抗日救国会。后来他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二师五团政委等职,以作战勇猛著称。1939年春,他调任第五军政治部代理主任,协同军长柴世荣率部冲破敌军包围,向南挺进。5月中旬,为了摆脱日寇的追击,在泉眼河伏击战中,他率部冲锋,与20多名战友一起壮烈牺牲,时年25岁。

而李增岱在吉东特委遭破坏后,也位列日伪黑名单,不过他化名李孟石,一直潜伏在中苏边境地区从事地下活动。光复后,他与坚守在穆棱的张守范、潘寿廷、马朝德、王亚东、冯淑艳等人与组织上接上关系,后来成为东北民主联军进入牡丹江地区的接收骨干。1946年,李增岱在穆棱县曾被地主反动武装抓住,眼看要被执行枪决时,被到来的苏军救了下来。这些都是后话。

张守范的结婚照

哈工大著名校友乔树藩壮烈牺牲

1933年10月,中共吉东局调李范五去宁安,派乔树藩接任穆棱县委书记。从此,李范五离开穆棱县,踏上了新的征途。1934年5月,也就是在张守范加入共青团之前,他的主要地下任务是在穆棱县城所在地八面通与吉东特委所在地下城子河西屯之间传递情报,而与他对接的两个主要端口便是李增岱与乔树藩。

乔树藩原名乔德本,兰西县人,1929年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俄文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被派到苏联学习。1931年8月回国后,他仍在哈尔滨的学校里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8月,他被调到穆棱县下城子,也在学校以教员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

在张守范的印象中,乔树藩是个极有才华的青年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有时,乔树藩会秘密地给吉东支部的党员们讲党课、讲革命形势,张守范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1933年10月4日,乔树藩在下城子河西屯召开团员会议,布置“闹中秋”宣传活动。他把张守范等10名团员分成两组,连夜在南站和北街两地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使日伪当局惊慌万状。也就在这次活动中,乔树藩暴露了身份,中共吉东局遂将他派去苏联学习。他于1934年3月回国,再次潜入穆棱地区做地下工作,而张守范仍不时地与他接头。

1934年6月,中共吉东局遭到破坏,乔树藩逃离穆棱回到兰西县城西乔家烧锅隐蔽。由于日特告密,7月30日他与父亲乔玉琪同时被捕,关押到哈尔滨日本宪兵队监狱。1941年11月14日乔树藩被杀害,时年29岁。在今天的哈工大校史中,仍把乔树藩列为重要校友之一。

与自己接头的主要领导相继撤离,让少年张守范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的艰险,如稍有差错,牺牲性命是小事,给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吉东局被破坏后,因年幼不被怀疑的他仍多次给设在下城子河西屯的中共满洲省委吉东特委(相当于省委)传递情报。

1948年4月22日,四野吉东军分区战士张守范与家人合影

“中国的保尔”曾是我的“师傅”

1934年年底,张守范来到狍子沟抗日根据地,提出要参加队伍。这时,由周保中、李范五、胡仁、李荆璞等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已经发展壮大。但胡仁和王克仁不同意张守范参军,认为他太小,做情报传递工作更为合适。接着就把他派到八面通“东盛德”商铺做学徒,以此为掩护,仍秘密从事情报工作。

1935年初,张守范到羊草沟以东的抗日密营送信险些暴露。于是地下党又将他转移到梨树镇的“刘记烧锅”当学徒。其间,因收集梨树镇日寇飞行场的情报他又一次险些丧命日寇枪下。

1935年6月,王克仁(即王世友)介绍张守范入党后,随即把他的情况介绍给了吉东特委(后迁牡丹江了)。接下来,张守范被组织划归于活动在牡丹江铁路地区的张林领导。

张林出生在山东省平度县,1926年,13岁的他投亲来到哈尔滨,在道外一家鞋铺当童工。14岁,他进入中东铁路哈尔滨机务段当学徒工。当时,机务段已有中共秘密党组织,张林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日军占领哈尔滨后,张林被日本特务列为逮捕对象,他来到横道河子站,以铁路工人身份作掩护领导这里的抗日活动。由于机智勇敢,工作出色,他先后担任了横道河子团支部书记、吉东局特委团书记、满洲团省委组织部长等职务。

1933年5月,张林配合抗联部队袭击青岭子站日军军列,他利用坡道溜放煤车,撞毁日军增援装甲列车。1934年5月,他连夜冒雨来到宁安县会同县委书记李范五,说服了石头河子车站一个连的伪军哗变,大大地增加了抗日武装力量。1934年10月,组织派张林去牡丹江吉东局特委搞地下斗争。

那段时日,吉东特委有事就会通过张林书记找张守范,或者通过张守范向张林传递消息。那时,日伪已实行坚壁清野,牡丹江出城和进城口都布满了岗哨。张林化名郝东发,外号小郝。小郝经常带着化名为王友(外号小王)的徒弟张守范,以装玻璃作掩护,到牡丹江上、下乜河、三间房、温春等地走家串户收集情报。历多次扮演,张守范到后来打腻子已经很是拿手。

后来,张林于1936年夏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8年回到延安,他当选中共“七大”代表。抗战胜利后,张林从延安回到黑龙江,在一次剿匪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打穿他的太阳穴,双目一度失明。但他没有颓废,他不顾医生、领导的劝阻离开医院,以坚强的意志投身于土改斗争,曾任中共珠河县(现尚志市)委书记等职务。建国后,张林担任哈尔滨铁路局副局长等职务。为教育青年一代,他利用七年的业余时间完成了一部20万字回忆录《老共青团员》。该书于1956年出版,风靡全国,并被改编成连环画。张林曲折的经历和顽强的意志,感动了成千上万读者,人们誉他为“中国的保尔”。

张守范对张林的感情极深,每当完成任务后,老大哥都会微笑着拍打张守范的肩膀,他的音容笑貌牢牢地印在张守范脑海中。后来老大哥走了,张守范是那么地想念他,有时在梦里还能见到他。

小郝离开后,张守范被党安排在牡丹江长安街的“仁义客栈”潜伏。

曾有“中国保尔”之称的张林

杨松说,你要忍耐,等待光明忍

凭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加上机灵、谨慎,张守范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出色完成任务。张林被派往苏联学习后,党组织直接把张守范的上线转交吉东特委最高领导人吴平。此前,通过小郝张守范已经认识了吴平,但因安全起见,他们之间一直没有发生工作联系。

采访中,提及吴平,老人很感慨,吴平是他心目中的伟大战士。

吴平的另一个名字是杨松,他是东北抗联地下交通网络的创立者之一。后人高度称赞杨松的才能,因为他在吉东布下了一张神奇的交通网,使这一地区的抗日之路四通八达,党的干部、军队的干部和抗日群众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有人公开或暗中保护。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杨松在苏联海参崴任太平洋职工会秘书处中国部主任,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他回国参与领导东北抗日斗争。1933年3月至5月间,杨松装扮成接种牛痘的“郎中”行走在吉东各县,筹备建立中共吉东局。此后,他又与李延禄、周保中一起组建了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而后,这两支队伍先后改编成东北抗联第四军、第五军,开辟了吉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从1935年春开始,他先后会见了“小白龙”“打东洋”“义军”“西边好”等多路山林队首领,引导他们接受中共的领。

在复杂的敌我斗争环境中,杨松经常化装成医生、教师、警察、商人、乞丐,在危机四伏的日伪控制区穿梭。湖北口音的他多次引起日伪怀疑,全凭机智化险为夷。杨松不断发明创新,有时期到会将密信、文件缝在衣服里、放在耳朵中。

在与张守范的短期接触中,杨松在牡丹江的身份是茶叶店老板。张守范从他那里学会了许多地下工作技巧,并曾在他的指导下,多次将情报放在茶叶桶中传送。杨松还曾派张守范去狍子沟为李范五送信。

1935年七八月间,杨松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参加了共产国际“七大”,并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宣言”的起草工作。回国后,他起草了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1936年2月20日发表后,成为指导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正式宣言。

1938年2月,杨松返回延安工作,此后就一直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思想理论、外事、东北工作等方面的得力助手。1941年5月,杨松在延安创办《解放日报》,并担任首任总编辑。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积劳成疾,1942年11月23日年仅35岁的杨松病逝于延安。毛泽东为杨松亲笔提写挽词:“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多年以后,与杨松告别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即将赴苏的杨松对张守范说:“我现在有事去苏联,以后再联系你。你要忍耐,好好地保护自己,等待光明到来的那一天。”此后,张守范牢记杨松的这句话,耐心地潜伏,但他终生再也没有见到杨松。又过了好多好多年,他才知道杨松原来这么有本事,干了这么多大事。

抗联传奇人物杨松(即吴平)塑像

我替牺牲的战友们享受幸福生活

张守范后来的大部分的革命生涯,都是坚守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回首当年,老人很是感慨。他说,1937年底,他曾很不情愿地进入穆棱县伪警察署做了伪警。那时,警察日伪机关召青年,为了及时掌握敌人动向,穆棱县委动员他打入伪警内部。从此,他面临着复杂而冷酷的斗争环境。这期间,他多次护送党的干部经穆棱、绥芬河过境去苏联;协助运输抗日组织的粮食、枪支、弹药、生活物资……在东北抗联活动进入低潮后,张守范曾去山东蓬莱做过记账员,也回家种了一段时间的地,并在下城子的复兴斋鞋铺学过做鞋。但他牢记着杨松的话,不曾恢心。

东北光复后,26岁的张守范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代。他进入吉林省军分区司令部负责运输保障工作。1954年,张守范进入铁路系统,先后在牡丹江铁路采石场、牡丹江机务段、牡丹江车辆段做后勤保障工作。1976年,张守范在牡铁车辆段离休,如今行政级别副厅级,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

话题再回到开篇。1983年,告别小战友张守范后,李范五不顾自己严重的哮喘,继续奔波于大大小小的抗联密营与战场遗址。在写稿时,他住在医院里一吸氧一边口述、修改,吃了很多苦头,与助手历时三年半才拿出成稿。在审阅、修改完回忆录最后一页的五个小时之后,李范五于1986年5月7日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老首长的事迹一直感动、鞭策着张守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抗日战友们已纷纷作古,张守范如今已经成为哈尔滨铁路局唯一健在的老红军。晚年,他很满足,他说牡铁分局离退处对他的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周道。老人一生保持低调,回首峥嵘岁月,他不认为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但每当提及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友,老人总是充满了自豪。每年清明、农历的七月十五,他都会去北山公园祭扫烈士陵园。因为,园内那座高大纪念碑上,镌刻着很多他熟悉的战友们的名字。

“我还不老,我替我牺牲的战友们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这位97岁抗日老战士的另一句心声。

晚年张守范(庄洪海 摄)

(后记:感谢牡铁分局离退处对小编采访的大力支持。这些年,老兵渐行渐远,记者们也不断上门采访,但很少有人为这些默默无闻的老人真正写点东西,报道稿也多是抄来抄去。为他们做传,是件极费气力的苦差事。因为这些老人的表述能力大都很不尽人意了。但做这些,小编觉得值。这既是对这些卑微的老兵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一份尊重。因为我所写作的,是严谨的,且它们将汇入一个民族的摸得到的集体记忆)

川川秀

杂志社编辑,美篇的《川川秀》,微信号:m6m7m8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