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八年寻访路,只求破解一个真实的杨子荣

【编者】曾几何时,一部小说《林海雪原》、一出京剧《智取威虎山》使侦察英雄杨子荣誉满神州。然而就在英雄形象大红大紫的时候,却没有人说得清英雄从哪儿来,家在何处。寻找杨子荣的身世,从1966年开始,直到1974年才敲定,杨子荣就是山东牟平的杨宗贵。寻找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2017年的2月23日是烈士杨子荣牺牲70周年纪念日,川川秀就带您走进剿匪往事,探寻一个真实的杨子荣。为真实还原当年破解杨子荣身世的一波三折,小编阅读了大量的文史材料,本文又经杨子荣研究专家邹延林指导与把关。

1974年发现的杨子荣照片,从大合影里翻拍放大后获得

周恩来严肃交待:务必寻找到杨子荣的家乡

1969年,北京中南海礼堂,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随后,周恩来陪同观看演出的嘉宾美国艺术代表团走上舞台同演员们一一握手。团长詹姆斯激动地拥抱男主角童祥苓大加称赞:“你是英雄!在美国,你应该被授予林肯勋章!”

詹姆斯一行是1949年以来第一个到访中国的外国民间艺术团,周恩来对这种文化外交极为重视。当天的晚宴上,詹姆斯再次提起《智取威虎山》,他很想知道“杨子荣”是舞台虚构出来的形象还是史上确有其人,如果有,他想拜见一下这位英雄的后人。周恩来立刻回答:“毫无疑问,杨子荣是一位真实的、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同时,他询问身边的文化部部长于会泳,杨子荣的家属能否找到,“马上和民政部门联系,尽快找到!三天之内找不到人,也要找到线索。”

第二天中午,秘书把一份解放军总参、总政联合发来的调查报告交给了周恩来。未等看完,一向沉稳的周恩来便把电报摔在桌上。近千字的调查报告,复述了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牡丹江军分区某部回电:知道杨子荣的原籍在山东胶东一带,至于详细地址无人知道。也就是说烈士的身世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在周恩来的心目中,一个在全国家喻户晓的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侦察英雄,后人竟不知晓其身世,这如何对得起烈士的在天之灵?周恩来严肃地交待,务必寻找到杨子荣的家乡地址和家中的亲人,美国客人在等着我的回话,全中国人民都在看着我们。

京剧《智取威虎山》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曾明确表态,小说中杨子荣和高波用的都是真人真名,小说起到的“小董”名叫董中松,小分队的其他成员则使用了发音相似的谐音:比如孙大德与“孙达得”、刘蕴苍与“刘勋苍”、栾超家与“兰绍家”、王敬之与“王景之”等,但也是有真人原型的。但作为战友,曲波对杨子荣参加革命前的身世也了解不多。

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张涵予饰演的杨子荣形象

1966年,杨子荣身世调查小组出发

杨子荣牺牲后,关于他的身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个谜,人们甚至连他生前的一张照片也无从寻找。中共海林县委每年都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来信,热切地询问有关杨子荣的情况,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杨子荣身世的不同说法。这引起了牡丹江地委和黑龙江省委的重视。

1966年,以海林县民政局副局长、烈士陵园管理站站长关会元为首的四人调查小组成立,其核心任务就是寻找烈士杨子荣家乡的具体地址,了解他的身世。

当年9月,四人小组与通化、千山、沈阳、大连、鞍山等地的部队联系,寻找杨子荣的生前战友,两个多月过去了,因为部队人员流动频繁,调查组无功而返。当年年底,关会元再次出发,这一次,他直奔北京,去找《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

岂料此时的曲波因为这本知名的小说已经从政治部办公室主任沦落为伙夫,造反派批判他写这本小说的目的是在为自己树碑立传。在由造反派监督改造的伙房里,被改造对象曲波不便多谈,只能简单地告诉关会元,《林海雪原》出版后,好多烈士家属都找到他询问亲人当年的事情,但是杨子荣的亲属从没找来过,他觉得杨子荣很可能没有亲人了,也许爱人已带着孩子改嫁了。关于杨子荣的更多情况,曲波说你们去找孙大德吧,他也在北京。

调查组又找到了当年与杨子荣同在一个侦察排的孙大德,孙当时在一家医院里当总务科科长,也受到了冲击。但是孙大德也仅仅知道杨子荣是胶东人,这与曲波在《林海雪原》里的描述大体相同。关会元一行又赶赴胶东半岛的荣城、牟平、文登、乳山四个县,在数百个村屯里,查阅了当地提供的一千多位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牺牲的烈士资料,但是没有一个与杨子荣情况相符。调查组再次无功而返。

1968年5月,调查组再赴北京。这一次,通过孙大德找到了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的姜国政(后曾任38军副军长),1947年他担任过牡丹江军分区二团一营的干事。得知海林县派人来调查杨子荣的情况,姜国政非常激动,他亲自出面,在“文革”期间极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以部队回忆军史为由,冲破了个别单位阻挠,把杨子荣在北京的老战友曲波、孙大德、刘崇礼、魏成友等人召集到一起,召开“老战友追忆杨子荣座谈会”。二十多年未见面的老战友们得以重逢,百感交集,有的说杨子荣的家乡在文登,有的说是荣城,有的说可能是牟平,众说不一。遗憾的是,大家手上都没留存杨子荣生前照片,但经过集体追忆,英雄的大体相貌被勾勒出来:长脸、颧骨略高、浓眉大眼,有少许络腮胡子,身高在1.70米左右,性格爽朗、健谈……为了保证调查工作深入开展,姜国政抽调两名部队人员与海林调查组一起前往胶东,开展查找工作。在那个年代,有军代表参加,办起事来就顺利得多了。

各县成立“寻找杨子荣办公室”

1969年,周恩来下达寻找烈士家乡和亲属的命令后,调查组揭开杨子荣身世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不久,第38军、东北烈士纪念馆、海林县民政部门再次组成联合调查组,奔赴胶东。当时寻找的线索有三个:1.杨子荣说过家乡是胶东,家里有母亲、妻子和哥哥;2.土改时家里分了三间茅屋,一头毛驴;3.自己家门前有棵五抱粗的大槐树。

烟台地委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县成立“寻找杨子荣办公室”。各县区都打印了相关文件,下发到数百个大小村屯,并张贴寻查广告。许多公社还用大喇叭一天播三遍,要求群众紧急行动起来,协助海林县查找杨子荣身世。仅仅一个星期,就搜集了近千条线索。调查组昼夜值班,轮流接待,四处走访,进行拉网式核查,但均无确切证据可以认定。漫长而又紧张的四个多月过去了,关会元一行在这一百多天里没睡上一个安稳觉。在文登、海阳经过了又一轮的拉网式排查后,调查组移师牟平,短短几天又有127人向调查组提供了新的线索。

经过耐心比对,调查组从127条线索中筛选出3条重点线索。又经过十余天深入核查,最后将目光集中在牟平县嵎峡河村的宋学芝老太太家。

牟平县的民政干部告诉关会元,宋学芝的儿子杨宗贵在“光复”时去东北当了兵,一直没回来。1950年,在东北打工的本乡村民顺子回乡后,向乡政府反映,他在东北亲眼看见了杨宗贵,一身土匪打扮。于是,杨宗贵在东北当了土匪的消息就传开了。解放后,一有运动,乡里就把老太太家当“阶级对立面”看待。杨宗贵的妻子许万亮也因为背上了“土匪家属”的黑锅而郁郁而终。老太太不服,坚决咬定她的儿子不会当土匪,为此上访多年。后来,县里认为“传言证据不足”,给她定了“失踪军人家属”,1958年给她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证”。但后来,在“社教运动”中,公社和县里又取消了她家的烈属身份。就在《林海雪原》的电影、戏剧在全国广为播放时候,宋老太太曾念叨过:“电匣子里说的杨子荣,是不是俺儿子呢?”尽管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英雄叫杨子荣,但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谁敢把高大上的杨子荣与本乡本土的土鳖杨宗贵联系在一起呢?包括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也压根不信,他劝慰老娘说:“娘啊,天下重名重姓的多着呢,要是的话,部队上早有信来了。”晚年重病在床的老太太只能把这种感觉深埋心底,直到逝世。

根据这一线索,调查组立即实地考查。家里有母亲、妻子和哥哥,土改时分了三间茅屋一头毛驴,家门前有棵大槐树,这些特征似乎都能对得上。调查组去北京与姜国政、曲波沟通。曲波明确地表示,1947年农历正月,杨子荣和小分队为了迷惑暗匪,确实佯装土匪在夹皮沟一带“抢”过群众的东西。这么说来,村民顺子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事实上,历史竟真有凑巧。那天,杨子荣的老乡顺子正好在杨子荣“抢”东西的那家干活,照面后,双方都大吃一惊,惊慌中的顺子当然要装做不认识杨宗贵,而杨也不好在此时向顺子作解释。原大连海军学校教务处主任连城(原牡丹江二团参谋长)也曾证明杨子荣当年在东北卧底匪窝时,有一次遇到牟平老家的人,为了保密,杨子荣没有吐露真实身份。这次千里之外的他乡遇故人,竟深深改变了烈士在家乡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改变了烈士一家人的命运。调查组又召集了六七个在东北打过仗的复员老兵,请他们回忆,当年有哪些同乡一同参军去东北,并牺牲在东北战场上。几个二团的老兵异口同声地说:“杨子荣是我们部队的战斗模范呀,他是我们二团剿匪时牺牲的。”但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和杨子荣编在一个营里,都没直接接触过杨子荣。这时,与杨子荣同在一个乡的老兵韩克利回忆说,那一年,他和杨宗贵是前后脚到乡公所报的名,杨宗贵问韩:“你报的是真名吗?”韩回答:“是”。杨说:“俺没用名,俺用的是小名。俺老家这儿有一大家子人呢,还有俺媳妇。”后来韩克利和杨宗贵没有分在一个部队,杨宗贵曾告诉过韩克利,他那个大队的人一个也认不得。

这条线索极为重要,只要能查到杨宗贵的字,那就真相大白了。当年,山东老区是国共两党争夺的重点地区,有的村今天是“武工队”管明天又可能是“中央军”管,当地一些青年参加解放军时,怕给家人留下麻烦,改名换姓的做法并不罕见。那么,杨子荣是不是也这样做了呢?

电影《林海雪原》中由王润身饰演的杨子荣形象

1974年,终于找到杨子荣照片,谜底揭晓

调查组找到了宋老太太的大儿子杨宗福,可老人回答得很干脆,自己的亲弟弟不可能是杨子荣。

关会元追问:“杨宗贵的字叫什么?” 杨宗福答:“俺叫‘子禄’,他叫‘子荣’,他还有这个印章,在东北扛活时,用这个印章领工钱。”

关会元问:“杨宗贵的相貌、身材啥样?是啥时候参军的,性格怎么样?” 杨宗福答:“他长得浓眉大眼、长方脸、高颧骨,还有点连鬓胡子。鬼子投降那年秋天参军走的,能说会唠,跟人处得来。”

这些与曲波、孙大德、魏成友和诸多老兵的回忆都很吻合。关会元又问:“杨宗贵是不是结过婚?媳妇叫什么名?”杨宗福答:“结过婚,媳妇叫许万亮,1952年秋天就死了。”

关会元的心情很激动,综合以上情况,他们都觉得杨宗贵与杨子荣极有可能为同一个人,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杨宗贵一张照片也没留下,调查组还是没敢轻易不结论。

1974年的春天,一张照片送到曲波手中。曲波带着激动的心情用放大镜分辨了许久,十分肯定地说:“这个身披大红花的人就是杨子荣,没错!”把照片送给曲波的同志名叫王学俭,当年也是曲波与杨子荣的战友,但因为工作关系,他认识曲波,不认得杨子荣。当时王学俭在牡丹江军区宣传科工作,出于职业习惯凡是他参加会议所拍摄的照片都会认真保存。二十多年后,当他听说曲波在到处寻找杨子荣照片时,便找出在那个时段内可能有杨子荣的所有照片,亲自带到北京交曲波辨认。这是一张三十多人的二团英模的大合影,拍摄于1946年8月1日,杨子荣的形象很小也不太清晰,限于国内的照片处理能力,曲波托一位日本朋友将照片带到了日本,进行了翻拍与修复处理。后来,姜国政等人看到这张修复后的照片,无不惊呼:“是从哪儿找来的,这就是杨排长呀!”

照片又被送到牟平县嵎峡河村,杨宗福老人见到照片,老泪横流、泣而无语。村上的老人们异口同声地指着照片说:“这是宗贵呀!”1966年,正当《智取威虎山》唱得如火如荼时,宋学芝老人离开了人世。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老人也不知道她亲手贴在炕头上的宣传画,那里面的传奇英雄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牵肠挂肚的亲生儿子杨宗贵!

至此,寻访英雄身世的工作进行了八年,终于揭晓谜题。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童祥苓饰演的杨子荣形象

尘埃落定,英雄身世层层揭开

一个真实的杨子荣形象渐趋明朗。

在曲波笔下,杨子荣是个三十多岁、富有经验的侦查能手,雇工出身,被地主恶霸逼死双亲,从小受苦没念过多少书却绝顶聪明。真实的杨宗贵除了聪明机警,能说会道外,其他一概与此不符。

杨子荣,本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父亲杨世恩是个泥瓦匠,母亲宋学芝是个刚强的农村妇女。1920年,三岁的杨宗贵随家人搭船闯关东,一路风餐露宿,几次死里逃生,最后在安东(今丹东)郊外的大沙河村落脚。在安东,即使努力奔命,一家老小的生活依然难以为继,最后全家商量,父亲和女儿留下做工,母亲带着三个儿子回老家牟平。在老家,母亲省吃俭用地供杨子荣上了几年私塾。

1929年,胶东地区军阀混战,时局动荡,12岁的杨宗贵在母亲的安排下去安东投靠父亲。从12岁离家算起,杨宗贵在东北整整闯荡了14年。父亲病死他乡后,他只身一人四处谋生,先后在鸭绿江上当过船工,给大户人家当过护院,在鞍山、辽阳一带当过矿工,底层的生活历练让他对东北的三教九流、风俗人情、行帮黑话等都有所了解。这些生活经历,对他在后来在剿匪斗争中的侦察行动提供了很大帮助。1943年春,他在鞍山千山采矿区打工,为了替挨打的工友出气,他跟日本监工干了一架。矿山呆不下去了,他被迫逃回山东老家。

回到老家的杨宗贵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母亲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媳妇是邵家沟的姑娘许万亮。1945年9月,日本投降,八路军开始在杨宗贵的家乡招兵买马。杨宗贵小时候最爱看的书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对书里的英雄人物十分敬佩,一直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英雄。当得知扩军的消息后,29岁的杨宗贵瞒着老娘和妻子报上了名。不过报名时他没用大名“杨宗贵”,而是用的小名“杨子荣”。

参军后,杨子荣被编在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因为年龄比营长还大,起初,他被分配当了炊事员。1945年11月,杨子荣所部从龙口乘船开赴东北,在辽宁庄河登陆,改番号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三纵队二支队,随后,继续北上,一边行军,一边打仗,先后解放了吉北哈南一带的乌拉街、朝阳、舒兰、榆树、五常等城镇,于1946年2月初到达黑龙江省东部的牡丹江地区,驻扎在海林镇。这时,部队由原来的不足千人,已发展成三千余人的两个团的部队。1946年1月,杨子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子荣参军走后,妻子徐万秀产下一女,从此开始了照顾婆婆养育女儿的艰难生活。而杨子荣在离家时并不知道妻子已有身孕,就连他牺牲时,仍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女儿三岁时因发烧无钱治病夭折,徐万秀也病倒了。婆婆宋学芝做主把大儿子杨宗福的长子杨克武过继给她,1952年徐万秀因肺癌病世,死前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儿媳死后,祖孙二人靠吃野草团、地瓜蔓过日子,实在揭不开锅时还去牟平县城要过饭。

再说杨子荣,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敏捷的思维,能说会道、胆大心细的性格,还是被首长发现了。他被挑到侦察排不久就出色地完成了交办的侦察任务很快就被提拔为班长。由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生前他就荣立特等功,并被团里评为战斗英雄。在他所在的二团的副政委曲波的眼里,杨子荣唯一的毛病就是爱喝酒,“拿着酒壶喝。我问他:‘你是不是喝酒了?’他说:‘我是越喝酒劲越大。’”后来曲波干脆让他能喝多少喝多少,喝完骑着烈马跑六十里再回来。杨子荣就跟着火车跑了六十里,哗一下掉头回来,一点事没有。战场外的杨子荣能跟大家打成一片,因为年龄大,见识广,许多战士有什么困难他都乐意帮助,战士们也都愿意听他讲故事说笑话。当时,部队的业余生活很少,主要是打扑克,不过,战场上智慧过人的老大哥在牌桌上却常常是败兵败将,谁赢了就向输家刮鼻子、弹脑瓜。杨子荣输了也不生气,总是哈哈大笑着,闭着眼睛让你弹。

当时的牡丹江一带山高林密,土匪横行,剿匪就成了杨子荣所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位于牡丹江北部的杏树村曾集结土匪400多人,凭借有利地形与剿匪部队对峙。炮击间隙,杨子荣主动站出来,只身带上部队首长的劝降信,进村劝说土匪。他利用土匪内部的分歧与内讧,晓以利害,最终将400名土匪全部成功劝降。

因为出色的表现,杨子荣经常在大会上介绍剿匪经验。团里觉得杨子荣是个人才,专门成立了一个侦察排,伙夫杨子荣成了侦察排排长。1947年2月7日,杨子荣与五名战友将张乐山(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同年2月23日,在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杨子荣英勇牺牲,时年仅30岁。杨子荣所在的牡丹江军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其生前所在的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1950年秋,杨子荣昔年的战友,曾任团副政委的曲波因伤转业,带着对战友的浓浓思念之情,激情难抑的他以当年亲身经历的剿匪故事为题材,开始了艰苦的文学创作。1957年,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正式出版,扉页上,曲波深情地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亲密的战友杨子荣、高波及所有在林海雪原战斗过的英雄们。”其后,这部小说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电视剧上映上演,其中电影《林海雪原》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由此,杨子荣这一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川川秀

杂志社编辑,美篇的《川川秀》,微信号:m6m7m8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