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 野蔷薇舞厅曾请武警维持秩序 北三的酱肘子最好带皮吃

#寻找城市记忆#

#老道外口述史#

文字+摄影=张澍

48岁的牛爽,膀大腰圆,熟人都喊他老牛。高中毕业后,老牛蹬过三轮、开过出租、做过厨师,出身京剧世家的他,声高嗓亮,因为奶奶不让他唱戏,他说:“自此,京剧界就少了一个好铜锤花脸。”

从爷爷那辈算到自己儿子这辈,牛家四代生活在北三松光电影院胡同的老宅子里,对于北三道街,老牛从骨子里熟悉。

老牛在烤串

我爷爷牛宝林,曾经给梅兰芳配戏

我家是爷爷那辈闯关东到的哈尔滨,爷爷唱戏的出身,是省评剧院的小花脸。小时候总听人说起,梅兰芳1951年来哈尔滨演出,没有带小花脸,我爷爷给他配的戏。爷爷在家吃饭,有规矩:他吃饭时,小孩不能上桌,连我奶奶和我妈也不能上桌。等他吃完了,我和妹妹、奶奶、妈妈才能坐到饭桌前吃饭。1970年代,爷爷每个月开一百多块的工资,他几乎每天下馆子,经常带着我,去北三道街上的汇海楼、大众扒肉馆、三义扒肉馆。爷爷天天都喝点酒,下馆子当然必须喝点。菜,他很少要溜炒菜,点的最多的是拌干豆腐丝、油炸花生米,偶尔加点粉肠、小肚等熏酱。

松光电影院门口

改革开放之后,哈尔滨第一家录像厅、舞厅,都开在省评

1980年前后,我记得北三道街的省评胡同口,是一溜铁皮架子,架子上挂着猪肉柈子。1980年代中期,省评开了哈尔滨的第一家录像厅,是省评和一个浙江人合股经营的。省评出场地,场地就是省评的剧场,浙江人负责出片子、设备。设备是当时巨牛X的72寸投影,片,都是香港的武打片。票,五毛钱一张,放一个片清一次场。看录像当时是新鲜事儿,看得人多,排队买票,售票处的玻璃都挤碎过。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的第一家舞厅,开在省评院里的四楼,后来省评剧场的一楼,改为舞厅,叫“野蔷薇舞厅。”我记得1991年前后,来舞厅跳舞的人最多,曲子一停,舞池中的人挤得动不了,曲子一响,人只能在舞池里随着曲子在原地来回晃悠。舞厅太挤,只能控制入场人数,就有人硬往里闯,时常发生纠纷。后来,省评请在北四道街农行执勤的武警战士,来维持秩序,即使这样,有时也拦不住蜂拥而入的跳舞者。

风雪北三

以前的北三道街越过年过节人越多

现在的北三道街与我小时候——1980年前后差不多,街两边的青砖老房子依旧在,只是更破了。1980年、1990年代,北三上没这么多的固定的棚子,无论冬夏,卖货的都把货装在三轮车里或是手推车里,骑到北三或推到北三,货放车上,人站在车后卖货。每逢年节,北三道街上的人哼哼的,推不开挤不动。电影院胡同口,过年的时候,是一溜的鞭炮摊,当时没有专门批发鞭炮的市场,道外人都来这边买鞭炮,我就看到过买鞭的人把一个大姐的摊子给挤塌了。

人多,小偷也多,常年靠这条街吃饭的,得有几十个。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界,只在自己的地盘里掏兜,不敢越界。

1990年代中期开始退路进厅,北三街面不让摆摊了,2000年前后,这条街生意不好做,顾客哗的一下就没了,之后才又慢慢回流。2010年开始,南头道街至南五道街张罗动迁,人都搬走了,这条街上的人又少了不少。

老牛媳妇在自家门前忙碌

北三,那些让我难忘的小吃

十几年前,我开出租车,收车回来,经常去新春小吃老邵家吃。一般要一个干豆腐卷或一碟松仁小肚、一碗馄饨、一个烧饼,加上二两白酒。最喜欢的,是要一片酱肘子——最好是带皮的,把它夹到烧饼里吃,香。有时候,我也把切好的小肚这样夹着吃。

老邵家屋子小,就一张大桌子,那张大桌子平时没人敢坐,敢坐那的,都是至少要喝两缸子白酒的主。

1990年代中期,北三有个包子铺,只卖一种包子——牛肉的。他家老火了,每天,顾客排大队买他家包子。一块钱三个,价钱便宜。我常吃他家的包子,但排队排不起,只能提前交钱,让老板再出锅的时候给留出来。后来,这家包子铺消失了,据说被人举报,馅料里放了不该放的东西。

北三买卖最火的该是清真凯奇糕点铺,顾客天天排队买他家的光头。二十年前,凯奇家没有这些糕点,那时卖花卷,买花卷的人也像今天这样,排队。

北三凯奇没搬走前 是北三最火的买卖

凯奇家 主打光头

北三商店,啥都有

小时候,我几乎天天在北三商店里转,那时候觉得北三商店很大。家里缺啥都是在北三商店买,买啥有啥。

我老丈人是江北松浦镇的菜农,1970、1980年代,每年秋天他都赶着马车往哈市道外送秋菜。马车先到十四道街的菜库,在那分好等级,然后让菜农赶着车送到北三商店、北七副食、十二道街的大白楼、十六道街的圈里。送到地方之后,店里给打个收条,拿着条,菜农到生产队去领钱。

1990年代初,北三商店的效益还不错,过年过节时,职工分的水果、豆油、大米,堆满北三胡同的院门两侧。职工晚上下班,每人兴高采烈地拎起自己的东西回家,那场面我印象深刻。

北三商店有自己的锅炉房,每年秋天准备冬天取暖的烧煤时,运来的原煤都小山似地堆在松光电影院胡同里。有时晚上煤运来后,来不及运走,就堆在我家门口,早上一开门,煤直往我家屋里淌。

1980年代的北三商店图片 酒柜台里 啥酒都有

松光电影院,当初我们支着小摊在门口卖烤串

我住的这房子是省评的家属房,这栋楼住的都是省评的家属,如今基本都搬走了。这栋楼出来两个全中国都知道的名人,唱《常回家看看》的陈红与歌星孙悦。她俩都是省评职工的女儿,陈红的哥哥和我是发小,小时候总在一起玩。

老牛全家福

我家的房门以前开在南边省评那,1986年,才把胡同这边的窗户改成了门。1992年,我开始在松光电影院门口,支起小炉子卖烤串,看电影的人多,生意好。1997年我开始在这屋开烧烤店。2000年前后,报纸曝光承德广场那边的烧烤店使用死耗子肉串串,那边的烧烤基本都倒闭了,爱吃烧烤的,不少都跑到这条胡同来吃,这胡同一下子就火了,最多时开了十三家烧烤店。我家五张桌,饭口都是人,串烤好了,送串送不进去,得让以挨着的顾客往里面传。

2003年以后,松光电影院因消防问题关门之后,这条胡同的生意刷的一下就冷淡下来,十三家烧烤,坚持下来的就三四家。

老牛在自己烧烤摊前

胡同中

烟熏火燎中的胡同

北三道街今天 拆迁正在进行

北三市场内的买卖 基本搬净了

北三市场内 门市上的对联 是去年贴上的

走过北三道街

北三道街俯瞰 即将消失的这一切

张澍

黑龙江晨报记者,联系方式:14880870@qq.com,个人原创今日头条号:吃喝玩乐张师傅。原创作品,授权大话哈尔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

相关推荐

渐行渐远的秋林记忆

本文原载2023年12月29日《新晚报》“人世间”版 ,标题有变。 作者题记:散落在秋林的美好记忆,仿佛是金黄色的落叶,轻 …

沟畔风景

我曾在何家沟畔的居住了十余个春秋,前几年亲历目睹了顾乡屯何家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沿岸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场针 …

老道外·贰

【老道外·贰】 (南十八道街·太古街·靖宇街·崇俭街·仁里街·南十七道街·南十六道街·礼化街·南十五道街·南十四道街·南十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