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消失了的升平馄饨馆:当年卸下门板当饭桌

文字+摄影=张澍

哈尔滨北二道街上有家升平馄饨馆,名声在外:在描述这家小馆子时,吃客经常说,“他家牛,就卖到下午一点。”

北二道街29号的升平馄饨馆,仅有四张桌;两张四人台,两张仅能坐两个人的小桌。一到中午饭口,吃客纷至,小屋内挤得转不开身。如今,随着靖宇街沿线动迁工程的进行,这家小店没有迁址继续做下去,老板选择了闭店退休。

2012年时的升平馄饨馆 因为最早开在升平街而得名

老板郑琢玉,今年62岁。“以前营业时间到下午两点,有时候碰到喝酒的客人,磨磨唧唧整到快三点才喝完,我再出去接闺女,就不赶趟了,所以把闭店时间提前到下午一点。”

郑琢玉的闺女在东北农业大学上班,妻子去世之后,每天他开车去接闺女下班,然后爷俩逛商场、吃饭,吃喝完了才回家。 之所以闭店早,郑琢玉一是惦记着接闺女,二是想着逛街,三是不想太累。因为:“干了三十多年,干腻了。”

老板郑琢玉

解放前,爷爷就在太古街开馄饨馆

郑琢玉的爷爷是山东新泰人,早年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在太古四道街上开了家福盛号馄饨馆。子承父业,郑琢玉的父亲郑化江后来接手这家馄饨馆。

1950年代公私合营之后,道外多家馄饨馆、烧饼店归到道外区合作经营管理部管辖,相关人员并入到红光馄饨馆。 公私合营之后,道外的餐饮行业被大致分为四类:国营,基本都是一等一的大饭店;国营带集体,基本都是中档偏上的大馆子,比如范记永饺子;集体,一般都是中小馆子;合作经营,都是经营烧饼油条馄饨这样“针头线脑”的小商小贩,不是国营也不是集体。

从红光馄饨馆到景阳饭店,从七道街的北味香、北十四道街的四海居到十八道街的贾记,郑化江在这些主营烧饼、豆腐脑、米饭、麻花、大果子的小店中,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上灶、收款,客人多时收拾桌子捡碗当当服务员,他干遍了店中的所有活计。

在饭店工作,唯一的好处是:能让自己的六个孩子吃饱。郑琢玉说:“那时候没钱,但吃饭不成问题。别人家吃大饼子窝窝头,我家还能吃上馒头,肚子能填饱。”

当年客人多 卸下门板当饭桌 40年前 一天挣一二百块钱

郑琢玉的姥爷解放前在上海开饭店,赔了,郑琢玉的爷爷出钱,才将姥爷从账主那赎回来。姥爷家一直住在北二道街117号。五十年前,爷爷和姥爷互换房子,姥爷搬到北九道街,郑家搬到北二道街如今馄饨馆这屋(后来改为29号)。

下乡返城后,1982年,郑琢玉清楚记得是12月28号,在升平街靠近北四道街的一个小板棚内,重拾家族手艺,开起个体私营的馄饨馆。 小棚子只有8米,有个煮馄饨的灶台,还有两张小桌子,门口搭了一长条铝板,挤挤,满屋子能坐下十个顾客。那时候的菜品和如今几乎一样。馄饨、火勺、熏酱菜与炝拌菜,除了馄饨是在店里现煮外,其他菜品,都是爸爸与妈妈在家里做好了,端到升平街店里卖。那时候,馄饨一毛五分钱一碗,火勺一毛二加一两粮票两个,酥鱼一盘三条四毛钱,炝花生米之类的炝拌菜一盘两毛到三毛钱,白酒,散白一毛钱一两。

店小,生意好,没有淡季。早晨,煮馄饨的炉子一升起火来,就有客人站旁边等着吃饭,还有的饭口没到,就早早过来占地方。中午饭口一到,吃饭的从屋里排到街上。天好的时候,大家都在街边吃,来晚的客人,没地方吃,商量郑琢玉把店铺的门板卸下来,找砖头垫起来当饭桌。

北二道街守着哈尔滨第四百货商店和百货公司,全省的百货公司都到这批货,人流旺,生意好做。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这条街上大大小小的饭店有二十多家,随着国营百货业的消失,最后仅剩升平馄饨馆一家。

卖馄饨,在1980年代,郑琢玉一天的销售额二百到三百元,一天至少挣一百块钱。那时,他不敢说自己挣这么多钱,别人问,回答一直是:“每天挣个吃饭钱。”

1990年,郑琢玉在北环路买了房子,1992年,又在升平街买了套房子。当时不兴买车,但年轻人都爱玩摩托,郑琢玉花了两万二,买了台名流100摩托车,“牛,拉风,骑到哪,都有人围着看。”郑琢玉回忆说。

“那时候来钱快,挣的不少,想想:挣这么多了,差不多就行了。没想到后来钱毛,一毛,就毛没了。”

1992年,相关部门拆除了升平街上的小棚子,郑琢玉把店搬回北二道街,自家住宅临街,牌匾门口一挂:升平馄饨馆,继续开业。

二十多年过去,馄饨已涨到大碗9块钱小碗6块钱,买火勺不再用粮票了,3块钱一个。腐竹花生、油焖尖椒等小炝菜都是5块钱一盘。荤菜,酱肘子50元一斤,酱牛肉70元一斤。

升平馄饨馆的棋子肉火勺

猪肉馄饨

火勺很香

带皮的酱肘子

酱肘子与酱牛肉

馄饨馅 随便照 老郑说都是好肉不怕曝光

逛街、下馆子、海南度假 不再干了

郑琢玉的父母早已离世,妻子2007年也没了。独生女在东北农业大学上班。以前闭店早,郑琢玉惦记着打麻将,这些年不打麻将了,而是惦记着逛街、下馆子、到哪里去度假。

接闺女下班后,爷俩先是逛商店,从香坊的万千到南岗道里的松雷,一天逛一个。爷俩晚上不在家里吃,走到哪吃到哪。家里的煤气,一年才使五十多个字。郑琢玉喜欢吃海鲜,一周要吃两顿扇贝生蚝。

“零七年老婆没了,我就开造,钱都吃嘴上了,没攒下。”

八月份,天热,郑琢玉闭店停业,带姑娘去台湾玩了一圈。

一二月份,天寒地冻,郑琢玉闭店停业。带姑娘到海南度假,在琼海自己家的房子一住就是小两个月。 自从2016年北二道街动迁后,郑琢玉早早交了房子,冬天搬到海南住。这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他,经常晒一下海南的美食,问他何时回来再开店,郑琢玉说:“我不打算干了,闺女工作好,我岁数大了,干不动了。”

快到一点时 郑琢玉开始打扫店面

仔细擦桌子

前台的老物件

忙碌一下 为了能早点接闺女下班

收拾完店内 坐下来晒晒太阳

一点一到 准时摘幌

幌 要拿回屋

再见

闭店 升平馄饨 由此成为历史

张澍

黑龙江晨报记者,联系方式:14880870@qq.com,个人原创今日头条号:吃喝玩乐张师傅。原创作品,授权大话哈尔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

相关推荐

渐行渐远的秋林记忆

本文原载2023年12月29日《新晚报》“人世间”版 ,标题有变。 作者题记:散落在秋林的美好记忆,仿佛是金黄色的落叶,轻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