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畔(四):密山口岸,白棱河桥

 

在黑龙江省的15个对俄边境口岸中,密山口岸排不到前位。无论就规模、过货量和过客量来说,都是如此。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口岸里,却隐藏着一个吉尼斯世界记录——“世界上最小的界河桥”。这座桥就是白棱河桥。

我寻访过很多陆路边境口岸,看过很多“之最”,但最小的界河桥还是第一次听说。若不是行前看了《远方的家-边疆行》节目,我是不会到兴凯湖后,执意要来密山口岸一窥究竟的。

白棱河桥建于1972年,那时珍宝岛战役刚结束不久,中苏两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两国边防部队会晤需要有一个通道,但这个通道又不宜太宽,所以干脆就在界河上搭了一座简易木桥。不难想象那个时候两国军人站在各自桥头怒目相对、剑拔弩张的场景。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中俄边贸的兴起,两国铸剑为犁,经济交往和人员流动频繁。一座小小的木桥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于是由中方出面,于1991年在白棱河上又修建了一座既宽又长的钢筋水泥公路桥。

新公路桥建成后,原来的木桥荒废闲置,静静地卧在几近干枯的白棱河上,陪伴它的是立在桥头的那块312号界碑。但这个既短又窄的小桥没有被人遗忘,在有心人的策划申请下,又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诞生了。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白棱河桥小得不能再小——宽不足1米,长不到7米,用“袖珍”二字形容恰如其分。最初的木桥经过修缮,中方一侧改为铁桥,俄方一侧改为石板桥,两桥对接处有一道10厘米的缝隙,标志着两国的界线。如今,中方的那段铁桥仍在,桥头架有栏杆,不能入内。俄方的石板已经掉入河中,白棱河桥成了断桥。看到这里,想起此前在丹东看到的鸭绿江断桥,模样相同,但规模却不可同日而语。

世界上最小的界河桥,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密山口岸建在兴凯湖畔的当壁镇,俄方对应的是图里洛格口岸。历史上,当壁镇是中俄民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清咸丰年间,镇上只有一些零散的居民,从事打鱼捞虾活动。1875年,清政府派兵驻守兴凯湖,与俄国人开展贸易通商活动。

20世纪初,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多,中俄边贸日渐兴隆。中方每天有上百辆畜力车和爬犁运来大豆、豆油、白酒等农副产品,与俄方运来的海盐、布匹、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和农具进行交易。1933年,日本军队入侵密山,对边境进行封锁,后又以“净化边界”为名,将当壁镇一把火烧光。后居民逃离,当壁镇有名无实,双方贸易就此中断。1945年东北解放后,边贸为国贸代替,进出口货物由绥芬河口岸办理。

改革开放后,八五一O农场借地利之便发展旅游业,萧条多年的当壁镇开始喧闹起来。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密山市在当壁镇建立对苏一类陆路客货运口岸,1992年4月开始定期开放。同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在当壁镇设立经济合作区,后转为以旅游为特色的开发区。旅游加边贸双概念,使兴凯湖边的当壁镇红火一时。

不巧的是,我们到达的那天下午,正好赶上闭关。国门前冷冷清清,只有少数几个到此观光的游人。国门前建有两座简易木板房,有当地居民在售卖俄罗斯特产。随意走进一家店铺,里面照例是套娃娃、奶粉、巧克力、黑蜂蜜和望远镜之类的小商品。

“最近生意不好,过货和过人都比以前少。口岸不是每天都开。也不知为什么?要是还这样下去,就得收摊了。”女老板忧心忡忡地说。

选自作者游记《一路向北》(人民交通出版社),略有修订。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刘文军

网名“好望角”。生于小兴安岭林区,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徒步网理事、国际古道网理事、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会员、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游记《边缘旅行》(入选“2016年十大旅游图书”)《西域游历》《一路向北》《丝路漫记》。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相关推荐

兴凯湖畔(二):一岗两湖

兴凯湖有大小之分。在月琴形的湖面顶部,有一道东西走向、宽数十米、长90公里的“湖岗”。湖岗笔直,如同人工筑坝,将湖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