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 风雨劲松——记爱国民主人士马英林

本文原载于2017年11月《退休生活•人物版》,作者尹洁英,为黑大名师马英林教授遗孀,今年九十多岁。

【他一生坎坷,三次入狱,但矢志不渝;他是李兆麟将军亲自任命的滨江省首任实业厅厅长;他是中苏友好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在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中,李兆麟是第一名,他也名列其中;花甲之年后,他转行投身高校教育事业,竟成一代名师;他是辅仁校友会的发起人,曾辅助王光美任该会常务副会长,在精英荟萃的辅仁校友间,他是极富感召力、备受尊敬的老学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上下一片沸腾,尤其在被奴役多年的东北,人民终于盼来了赤日光复这一天。然而,与喜悦相伴的,还有新旧交替衍生出的混乱。在哈尔滨,旧伪军散兵游勇,地痞流氓捣乱、抡劫、强占等事时有发生。

这时,一位栖身商界的爱国青年挺身而出,他联合素有名望且富有正义感的人士成立了故产保护委员会,他们起草《哈尔滨市经济复兴草案》,进行敌产登记保护等事宜。在他们的鼓呼之下,乃将不正的强抢之风暂压下去。

同年9月,抗联将领李兆麟出任滨江省副省长。李将军听到了这位青年的事迹,便约见其人。经过细谈,李将军方知这位青年名叫马英林,这一年29岁。马英林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部分爱国知识青年的缩影。

碧血丹心,风雨劲松。辅仁校友、哈尔滨市长一任市长、清华大学名誉校长刘达为马英林题写的挽联

秋风吹不尽,总是爱国情

1916年11月1日,马英林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母亲共生了11胎,只存活了他和两个妹妹。几代渔民的马家对这个自幼聪慧的男孩寄以厚望。九一八事变后,马英林不愿做亡国奴,向父母提出到北平二姑父家去上学。于是,马英林来到北平弘达中学易地读书。

1932年的一个夜晚,瑟瑟秋风,飘飘黄叶,他和东北同学谈起被日寇侵占的家乡,悲愤之情不能或已,他顺口吟出:
“中天一片月,万户唏嘘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爱国情。”

1933年夏,马英林回营口探亲,因携带抗日宣传材料,下船时不幸被日伪警所查获,逮捕后惨遭毒打逼供。马家几经托人,后取保释放,但对他拍照存档备查,并勒令不得离开营口市。从此,他更坚定了抗日决心,并取“雪恨”之谐音将名子改成马雪痕(后来被定居加拿大的辅仁学友叶嘉莹教授误以为女名,回信时竟称之为雪痕学姊,一时传为笑谈)。

1934年,马雪痕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这其中有个小插曲。当时国文考题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马雪痕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前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我决心抗日救国,恢复失地,以拯救同胞为已任……”而他对数学考卷却几乎一无所知。当时规定如考试一门为零分,就不予录取。所以他就在试卷上写出:“学生性喜国文,不好数学,今报贵校国文系。恳请数学老师酌量给几分,倘不因吃“鸭蛋”而名落孙山,则幸甚焉”。后来他竟被既爱才又爱国的国文系主任佘嘉锡先生录取。后来每一提及此事,大家均大笑不已。

入学后,马雪痕很快成为中共辅仁大学党支部领导的抗日救国运动中的骨干。他积极参加了“一二九”“一二·一六”示威游行的全过程。示威学生遭到军警的阻拦、毒打、水龙冲击,各校受伤学生达247人,辅仁大学受伤者也有五十多人,其中就包含马雪痕。

1936年1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马雪痕担任过辅仁民先队队长。1936年2月15日,马雪痕等在运动中表现积极的九名同学被校方处分,各记大过一次,并警告如再违纪,“勒令离校”。但他们并未退缩,更加积极参加各项抗日宣传。

1938年,从辅仁大学毕业后,马雪痕以“留学”为掩护前往日本,他想考察敌后国土情况,以及日本人民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和日本的经济情况,以此思考强国克敌之路。他抽空到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以及僻野农村实地采风掌握情况,行程约一万多里。

1939年11月从日本回到北平后,马雪痕写作长文《日寇必败》,结合中日之国情、民情探讨这场战争的未来。该文在辅大同学间往复传阅,被德国神父雷冕教务长查悉,他向北平日本大使馆揭发马雪痕是抗日的中坚分子。

这时,有个在辅仁大学留学的日本学生岩佐辽在日本使馆做翻译工作,他有进步思想,和马雪痕关系较好,他把雷冕告发之事偷偷告知马雪痕。必须连夜逃离北平。

马雪痕清晰地记得那夜月光如水,望着巍峨的校舍,想到几年来在校内读书、搞抗日学运的沸腾生活,一阵悲愤、惜别之情涌起,不觉口占一诗:

夜阑星稀我去也,抗倭复土解倒悬。
长白山前霜风紧,黑龙江上怒涛寒。
潮急钱塘吼奔马,舟轻巫峡啸啼猿。
太行风云长城月,明春跃马雁门关。

他把名字又改回马英林,逃到滦县马庄子农村躲避追捕。因为这里是马家在关内的老家,还有亲戚。没想到他在此患上严重的肺病,不得已,由父亲把他接回营口治病。从此,他失去了心向往之的上前线抗日杀敌的机会,并为此遗恨终生。

至1941年,他的病才渐渐痊愈,仍在调理中的他随父到哈尔滨,他想借此了解东北沦陷区实际情况。他与父亲以经商栖身,以待时机。在哈尔滨,他悄悄写下《血泪一万八千里——东北四省潜行记》,辗转寄至《大公报》发表。

为了站稳脚步,他暂在益发合商号当职员。原吉林日报社社长李准曾回忆:我在该商号时和马英林处得很好,他愿帮助青年学习。……我进过他的住室……我惊讶了,简直是一间图书室……光复后,我即到党所领导的机构从事活动。当时为组织第一次公开游行,感到最为难的是找不到一张孙中山、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照片。我从马英林的藏书中里,找到了三位领袖的照片。马英林的一些藏书是禁书,在日本统治的东北是非法的。祖国光复,马英林热血奔腾,故挺身而出,行保护敌产等事。李兆麟认为马英林是难得的爱国青年,是组建省府的极好人才,所以毅然任命他为滨江省实业厅厅长。

1946年3月24日,在李兆麟将军追悼大会上,马英林痛斥特务的暗杀罪行。

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掩护过马英林的日本朋友井上隆一(左二),1981年来到中国讲学时,与马英林在哈尔滨机场合影

青松红叶满山秋,碧水苍天两悠悠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初入东北,服装单薄,很多战士冻坏了手脚。陈云同志用大部分精力抓部队的服装补给工作。在物资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作为实业厅厅长的马英林千方百计为城外的联军解决了一大批牛皮、棉花、布匹等物资,对部队过冬起了极大作用。

1945年末,国民党大员来哈尔滨接收省政府。李兆麟将军改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成立中苏友协时,马英林是发起人之一,并任协会机关报《北光日报》社长兼发行人,直接接受李将军的领导。李兆麟让马英林以无党派民主人士面貌斡旋于国共双方之间。当时,在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中,李将军是第一名,马英林也名列其中。

1946年4月28日,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市。哈市各界人士组成欢迎民主联军进驻哈市筹委会,马英林被推选为副主任委员。他和另外两人代表哈市人民到市外欢迎联军。马英林在欢迎大会上致欢迎词,还组织工商界人士为联军捐款。
哈尔滨市政府任命马英林为市政府委员,市日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民主联军总司令部迁送日本人办事处(李立三同志为处长)指导科科长。

遣送日侨工作结束后,1946年11月,马母忽然患病。经组织批准并发给路条和路费后,他和妻子尹洁英离开哈尔滨前往国统区探亲。

1948年1月9日,国统区沈阳,在妻子生下儿子马禾后的第七天深夜,马英林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抓走。在月子里的尹洁英也被抓到特务机关审讯三次,说她和马是共产党派过来的假夫妻……她故作假象,混身发抖,胡言乱语。敌特无奈,只能放她回家照顾幼儿。在狱中,马英林多次受审,他受过各种刑讯,坚贞不屈。半年后,狱方让他白天在狱中卖手纸,他乘机联系到狱中地下党的核心组织成员巩天民和张为先,互相传递信息。不久,马英林对潜伏在狱内的日本特务实行了调查(因为他会日语)。从日特冈野淳的练习本中,他记下了日特潜伏在东北解放区的秘密电台的地点、呼号、波长等机密,交给了党的核心组,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直到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他才被营救出狱。他被我党留在了沈阳,并委任为沈阳志诚银行总行经理。

1950年,他服从组织分配,被信任他的首长点名要到鸡西矿务局任供应处、经理处主要负责人。

马英林秉承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一生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他曾任黑龙江省实业厅厅长,统管工农商等各部委和很多的敌伪产业。当时局面比较混乱,正是“混水摸鱼”的大好时机,但他清廉洁白,分文不沾。后来他又担任过银行、供应处、经理处的领导,都是管钱、管物的实权部门,但他仍是一尘不染。他对依仗权势贪污腐化之徒,一向深恶痛绝。

曾担任过马英林的勤务员,后在兵器工业部任职的郭为同志回忆:“英林同志是一位克勤克俭、廉洁奉公的楷模。……尤其是他在遣送日本人时,一个名叫关弘的日侨负责人,在一天晚上给英林送来几麻袋500万元的钞票,其目的是想请英林给他本人及某些日本人以各种方便和特殊照顾。英林同志对这些钱分文未动,并立即向李立三同志汇报。立三同志在回答《东北日报》记者采访时,高度赞扬了英林同志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刊登于当时东北日报上)李立三同志告诉英林说:陈云同志对马英林同志的人格很钦佩。这些钱,后来由刘成栋市长拉走作为市建经费。”

1952年,有关部门从敌伪档案中发现一份领取日伪密侦经费的名章,上面有一个名为“马英林”的人领取经费90元。无辜的马英林就这样因“同名”而背上特嫌。从此,他屡遭厄运,从副处长降到科长、科员、工人。但在蒙受冤屈的落魄日子里,他从不沮丧、失望。多次被撤职而工作热情不减,屡遭打击而爱国红心不变。

在反右倾运动中,被下放到峰峰煤矿当采煤工。他戴个近视镜,工人戏说他:“一个大学生,干啥啥不中。攉煤攉不动,累得直哼哼。”但他仍是朝气蓬勃,干劲冲天,自己向自己高喊:加把劲!加把劲呀!后来,这位大学生和工人们打成一片,称兄道弟。在工人们回忆中,这位马大哥南朝北国的事全知道,每天都给他们讲故事说笑语,逗得大家笑哈哈。

1964年,他调回鸡西矿务局,可不久便是“文革”风暴来袭。他被造反派抄完家就抓走了。他不屈服于暴力,不讲假话,脸被打肿了,耳朵被打变形,便血不止,留下终身肠疾。妻子尹洁英也是大会小会逢会必挨斗,有一次批斗会上,她被摔倒在暖气包上,脑袋受伤,晕迷过去。三个儿女成为黑五类,流落四方。

一年多以后,马英林才被放出来,但被分配到坑木场扛大木头。他从不叫苦,休息的时候,他还给工人们讲解毛泽东诗词。在那难熬的日子里,他常默念陈毅将军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

1948年12月,沈阳解放,马英林出狱,全家合影

1990年。在辽宁省灯塔县李兆麟故居与李兆麟之子李玉合影

沧桑历尽人未老,拼将肝胆献神州

马英林蒙冤受屈27年,1979年组织上为他平反,全面落实政策,这时他已62岁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位昔年辅仁高材生请求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到高校教书。于是他被调到黑龙江大学任教。

历尽沧桑,劫后余生,他积极投身教书育人的事业中。马英林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应当在思想上、政治上关心和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在1980年代的黑大校园里,名师马英林以其博学和人品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和敬重。

教学之余,应时代风气,他经常受邀到社会上做爱国主义思想报告。《理想、道德与振兴中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扬》《祖国万岁》……他的主题讲稿旁征博引,思想性寓于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之中。他的讲演声音宏亮,抑扬顿挫,神彩飞扬,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这期间,他在黑龙江省委党校,各家大学、机关、企业、部队等地做报告300多场,足迹遍布黑、吉、辽、山东、江苏、北京等地,听众达20多万人次。

马英林是黑龙江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1983年他与九名政协委员组成“爱国主义咨询服务小组”到各处进行爱国主义报告。同时又会同几位政协委员组成“对失足青少年帮教小组”,多次到万家、长林子、玉泉三个劳教所进行帮教活动。他与失足青年交朋友、鼎力疏导。马英林的这些事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都有报道。他先后被聘为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同江等地的政府顾问。

作为受人尊敬的中文系老师,马英林在黑大的教学深受学生喜爱。除本校外,他还被聘为沈阳化工学院客座教授、沈阳市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理事。他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曾任哈尔滨文学院副院长等职。以上都是义务服务,不要报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英林在各处做报告时坚持“三不”原则:即不要讲课费、不收纪念品,不吃招待饭。甚至谢绝来车接送,自己安步当车,前往授课。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马英林心情舒畅,他犹如脱缰之马,展现出新彩异貌。1984年8月,他受辅仁母校老学长的邀请,经黑龙江大学组织批准,来到北京参加了辅仁大学校友会的筹建工作。

他是辅仁校友会的发起人之一,王光美是会长,他则被选为辅仁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此时他年近七十,但仍是孜孜不倦地夜以继日工作。查资料、出刊物、排讲座、办夜大、创纪念室、收会贤堂,广泛联谊海内外有名望的校友。小川平四郎(日本驻中国第一任大使)、叶嘉莹(加拿大诗词大家)、黄欣映(美国麻斯康集团副总裁)、常秉礼(台湾亚洲航空公司副总经理)……诸多辅仁知名校友在校友会的助推之下,或于学术交流,或在经济合作上,共襄大中国的改革开放。

资深老学长郝德元教授这样评价马英林:“雪痕早在学生时代,就为党,为人民,为母校做好事了。而拨乱反正后,雪痕为母校的校友会做了大量工作……。毛泽东同志讲过:‘一个人偶而做点好事是不难的,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今日看来,雪痕当之无愧了!尤其难得的是做了好事而不矜夸……一个始终给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马英林的人格是透明的,他表里如一,学不会隐藏,在大学时的外号就是“玻璃人”。他博学多才,直率真诚,肝胆照人。他不离经叛道,亦不趋炎附势,遇不平事,总要拍案而起,仗义执言。他一生坎坷,但无怨无悔,总是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安身立命。

“青松红叶满山秋,碧水苍天两悠悠。沧桑历尽人未老,拼将肝胆献神州。”马英林的这首晚年诗作无疑是其人生的真实写照。

1988年,马英林在黑龙江大学离休(副厅级)。1992年12月8日,爱国民主人士马英林病逝,享年76岁。

1980年代,马英林在做爱国语义报告

1986年,马英林与辅仁校友叶嘉莹(前左)、原北京出版社副总编李景慈(前右)合影

1987年11月,在大连与新加坡校友叶世芙(右一)合影

左起:舍夫人胡潔青(左一),辅仁校友、美国画家曾幼荷(左二),辅仁校友郝德元,马英林

川川秀

杂志社编辑,美篇的《川川秀》,微信号:m6m7m8

相关推荐

尼娜的故事

她的一切,都成了一个谜,一个没有办法书写的故事,一段被历史尘封和遗忘的往事。 哈尔滨,是她的故乡,却又是异乡;她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