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秘哈尔滨(073)秋林公司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公交车到南岗秋林公司时,我听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在问“秋林公司是什么单位?怎么公交站用这个公司命名?”她的男友支支吾吾的也说不出什么。我的心中一下子填满了失落,什么时候秋林落到这步田地?!曾几何时,秋林就是哈尔滨的名片,是信誉、品牌的代名词。几乎所有来到哈尔滨的人都知道哈尔滨有个秋林,都要到大直街上的秋林公司转一转。而每一个老哈尔滨人的心中也都有着浓浓的秋林情结。

秋林公司原名秋林商行,由俄国商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于1867年在俄国创建。到19世纪末,秋林商行已经遍布俄国远东地区的大小城镇。控制着那里居民日用品的零售和批发,被沙俄誉为“远东事业的先锋”。

南岗秋林公司内的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雕像

1900年5月秋林洋行在哈尔滨香坊军政街与草料街拐角处(现香政街与香坊大街)设立分行。它不仅成为哈尔滨最早的商行,也成为中国境内的第一家百货商店。1902年为扩大经营,秋林洋行由香坊迁至秦家岗新商务街(现南岗果戈里大街)的临时房。两年后,秋林洋行在南岗大直街修建新的营业楼,并于1908年竣工投入使用,这就是现在的南岗秋林。这是一座两层欧式楼房,有着优美的穹顶、明亮宽大的橱窗、完善的上下水和取暖设备。当时的哈尔滨还没有发电厂,秋林洋行却已自备发电机。傍晚时分,秋林洋行彩灯闪烁、剔透通明,在一片煤油灯照明的城邦里,成为引人向往的一大奇观。

1908年竣工的秋林

1910至1927年间,秋林洋行又先后三次扩建,终于建成环绕大直街、果戈里大街及阿什河街长达173米的大型商场。地上两层为营业厅,地下室用作食品储藏库及葡萄酒的酿造和储存。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的转角处为主入口,其上方是造型饱满精美的穹顶。覆盖着雕凿精细的鱼鳞状铅皮,底部饰以花叶状纹饰,精致细腻,仿佛闪耀着银色光芒的罗马战盔。建筑立面造型简洁,窄长的双窗之间以科林斯式雕花壁柱间隔,打造出均衡的节奏。檐口装饰丰富,布满花叶状浮雕的托檐石两两成组,每组之间装饰精美的雕刻。出挑的屋檐上是丰富而优美的女儿墙,柱瓶与花饰构成迷人的光影效果。环绕商场周围的是一片绿荫和休闲的长椅。人们喜欢在温暖的天气里坐在这里休息和聊天。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家货品精良的高档百货商场。

事实也确实如此,秋林洋行一直侧重于经营高档商品:英国的毛呢轻纺、美国的食品罐头、德国的五金器皿、法国的化妆品和红酒等名贵百货皆与欧美市场同步,素有百货之王的美誉。而且早在1900年,秋林就在哈尔滨建立了茶叶分包车间,用中国南方、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地的原茶加工制成“秋林红茶”。1909年,设立了秋林灌肠厂,生产包括红肠、茶肠、牛舌肠等15种产品,为哈埠规模第一的肉灌制品厂。 1911年在哈修建秋林卷烟厂,此外还开设了葡萄酒酿造厂、服装、油漆、燃料等工厂。这种工商并重的形式保证了秋林商品独具特色且质量优良。其资本总额达2100万卢布,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早期一家实力雄厚的外国工商企业。

1900年秋林茶叶厂

1914年秋林卷烟厂

1919年秋林灌肠厂

值得一提的是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本人并未来过哈尔滨,进驻哈尔滨是他的接班人阿·沃·卡西雅诺夫的决定。而这个决策在后来的历史风云中显得愈加英明。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把俄国境内的秋林公司全部收归国有。秋林公司董事长卡西雅诺夫等核心管理人员从莫斯科逃到哈尔滨,哈尔滨就成了秋林公司的总部。

义州街(现果戈里大街)一侧秋林洋行

与卡西雅诺夫他们差不多同期来到哈尔滨的,还有逃离苏维埃政权的大约10万白俄侨民,这给哈尔滨的秋林公司带来巨大的商机。1919年道里秋林从中央大街与西头道街拐角处(现江沿小学肯德基楼)搬入了中央大街与六道街交口处的三层楼房,营业面积大幅增加。同时,卡西雅诺夫从美、德等国大量进口基建器材和五金商品,原来西头道街口的道里秋林开设了哈尔滨首家五金商店,还组建了工业技术部、汽车部和农具部,经销机器设备、汽车、拖拉机、除雪机,并建立了农机试验场。秋林公司在沈阳、长春、齐齐哈尔、满洲里等地陆续增设百货商店,在上海和日本神户设了采购办事处,在大连设了托运事务所,多管齐下,财力雄厚,一时风头无两。

中央大街的秋林旧址现为肯德基花圃餐厅、江沿小学

秋林的经营范围在急速的扩张,秋林的管理却依然一丝不苟。秋林洋行设有专门的付货处,收银、出纳、会计层层制约,环环相扣防止舞弊。 商品管理,从检验员到各部门负责人层层把关,保证商品品质的精良坚固、持久耐用。食品坚持抽样化验,肉食、糕点不卖隔日产品,如有问题,所有商品全都退货。营业员有销售指标并被要求穿戴整齐干净、举止彬彬有礼,热情周到,站姿优雅..而在秋林公司商店和企业工作,也被视为有保障、有前途的。很多俄侨一生都在为秋林工作。严格的管理,形成优良的传统,带来一流的商誉,成为秋林屹立百年的秘密。逐渐以秋林为核心,发展成可以和中央大街相媲美的南岗商圈。秋林的荣光,铭刻在那些陈旧的老照片中,铭刻在1931年朱自清的信中,铭刻在每个到过哈尔滨的人的记忆中。

早期秋林公司内部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1932年2月,日本占领哈尔滨,大量倾销日货,经济紧缩。秋林洋行的经营开始日趋衰落,不得不向银行借贷维持生存。1937年,英国汇丰银行以秋林洋行无力偿还贷款为由,接收其经营权,秋林洋行成为英商资产。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日成为交战国。秋林洋行做为英商资产,被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接管,易名为秋林株式会社。其后,外埠的秋林分支机构因经营不善先后倒闭,只剩下哈尔滨的秋林公司还能勉力支撑。

飘扬着英国国旗的秋林公司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外贸部接收了秋林,成为苏联在中国领土上的一家国有企业。苏联从莫斯科派来了新管理者,续用了老职员,还在满洲里、海拉尔、绥芬河、齐齐哈尔、佳木斯、长春、大连、营口等地恢复和重建秋林公司分支机构。1953年,苏联把秋林股份有限公司有偿地移交中国,秋林公司进入国营时代,隶属于哈尔滨市商业局。

我的母亲1952年毕业工作来到哈尔滨,就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来到南岗的秋林。至今她仍时常回忆那栋二层楼里不同凡响的商业气派。店员在付货处长长的柜台前将打好包装的商品交付客人。那些漂亮的苏联女营业员,统一穿着深蓝色的制服,雪白的带着精致透空绣花的衣领翻在外面,格外漂亮。临果戈里大街一侧的食品部有一个大台子,很多人站在那里喝着大杯啤酒,吃着油炸包。女营业员头上扎着三角巾,结要系在耳后。这种头巾的系法据说源于秋林起家的伊尔库次克,后来成了秋林的一个传统,哪怕制服变成蓝大褂白大褂,食品部女营业员头上的三角巾却一直保留下来了。

国营时期的秋林公司

在那些物质匮乏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记忆中,头戴三角巾的秋林营业员阿姨大概都是仙女吧,她们的手中有那么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那些泛着油光的粗大喷香的茶肠;枣红色带着雪白肥肉块,有着浓郁熏烤蒜香的红肠;酥脆糊香的苏合力(烤面包片);纸绳穿起的带着甜味口感扎实的列巴圈(烤面包圈);黄色糖纸卷起来的大虾酥;甜蜜粘稠的黑加仑子果酱……银亮糖纸包裹的酒心巧克力让多少孩子担心吃多了真的会醉;硬硬的塞克(一种面包)外壳能敲出脆响,奇怪的形状好像咧着大嘴的橄榄,又像一艘小船;而秋林水点心,松软的蛋糕上用打发的乳黄色动物奶油装点出花朵和图案,那个年代纯天然的奶油蛋糕看起来就是梦一般美妙的奢侈品。还有黑豆蜜酒,每到春节前,人们会拿着塑料桶去秋林后身的食品厂凭卷购买秋林的黑豆蜜(一种果酒),黑豆蜜酒倒在透亮的玻璃杯里对着光一晃,浓稠挂杯甘醇香浓。

被称为“哈尔滨一大怪,面包像锅盖”的就是秋林的大列巴(俄式面包)。那么多年来,哈尔滨的大列巴就像北京烤鸭、天津麻花一样,成了地域性特色饮食。外地人到哈尔滨,大列巴和红肠是必须带回家的。说它像锅盖真是一点也不夸张,现在的大列巴每个净重两公斤,这还比以前少了一斤半的分量。制作它需要采用秋林自制的液体啤酒花酵母,经过三次发酵,纯手工没有任何添加剂。烘烤要用到硬杂木,最好是果木。刚出炉的大列巴摁压下去会发出轻微的脆响,硬硬的外皮会出现细微裂痕,闻起来有淡淡的酒花与硬杂木的香气。有些人吃不惯微酸又有嚼劲的大列巴,其实是没掌握秘诀,吃大列巴要把它切成片抹上奶油,用烤箱加热后奶油融化渗入面包,然后配着加热后的带胡椒粒的大茶肠或者苏泊汤才更有味道。大列巴的烘焙至今仍坚守着百年传统,工艺复杂产量不高,每天限量供应,所以秋林公司面包柜台外几十年不变的排着大长队。

当秋林的大列巴超越传统食品成为一种文化和历史象征的时候,秋林也曾一度成为哈尔滨的代表。虽然它也曾几度易名:从1966年开始秋林曾被更名为东方红百货商店、哈尔滨松花江百货商店、哈尔滨松花江百货大楼,但无论怎么改名人们仍会习惯的称呼他秋林。1984年这里又恢复了”秋林公司”的老字号。南岗秋林公司的建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由二层扩建为四层,1984年、1995年秋林公司又再次进行纵深扩建。扩建保留了原来建筑的特色,但是加高后的二、三层建筑立面并没有做出更好演绎,好像是对原建筑精髓的稀释,显得寡淡而贫乏,远不如二层时精彩凝练。但是重要的是营业面积大幅度增加了。秋林就像北京的王府井、天津的劝业场一样成为哈尔滨人文标致与信誉品牌的象征,其各项经济指标都位居全国同行业的前列。九十年代,秋林成为了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商业上市公司。

计划经济时代专门供应国际友人和旅游外宾的友谊商店,也隶属于秋林公司。1982年底友谊商店设在南岗秋林扩建后的奋斗路一侧。为外宾供应中式工艺品、文房四宝、碑帖字画、人参鹿茸、高档裘皮、呢绒丝绸、烟酒咖啡以及秋林公司生产的糖果。1989年友谊商店升级为华侨友谊公司,在南岗秋林大直街一侧的阿什河街口隆重开业,一时道路塞途。那时行人走到那附近总有人凑过来低声问“有没有(要不要)外汇券?”友谊商店里那些珍贵的商品对于没有外汇券的普通百姓来说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随着商品时代的来临,外汇券消失了,华侨友谊公司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秋林公司临近阿什河街口的入口曾经是友谊商店的大门

繁盛与衰落似乎只在一转身的距离。1997年底,秋林投资兴建的秋林商厦在南岗老秋林对面开业了。然而这个新建的秋林商厦,非但没有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反倒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秋林开始连年亏损,2003年甚至成了ST公司。2004年哈尔滨市国资委将所持的国家股权转让给温州商人创办的黑龙江奔马集团,这部分股本占总股本的24.6%。一时间,老哈尔滨人痛心疾首:哈尔滨最引以为傲的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卖给了温州人。在世纪之交,哈尔滨三大商业——秋林、同记、哈一百的衰落似乎都始于新商厦的兴建,那些巨额投资造成了巨额负债,而当时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国营商业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又适逢东北老工业基地改制大量人员下岗导致购买力急剧下滑。种种因素叠加,哈尔滨的零售业巨头们遭遇了沉重打击。

温州资本入主后,经过新的改制与装修,南岗秋林公司在哈尔滨市民的密切关注下于2004年11月重新开业了。在装修改造的过程中,因为严重破坏二类保护建筑,秋林公司的装修改造曾被叫停。重做设计方案后,恢复了老秋林的立面颜色和造型,秋林老店徽放置于转角处的正门上方。但是被拆除的一层环形雨搭没有再恢复。秋林的内部也被大手笔的改动了,主入口处甚至凿开了一个共享空间,然而这个不大的共享空间成了鸡肋一般的存在,放在共享空间中的秋林雕像经常被贱价甩卖的摊床围困。温州模式在秋林的商业文化中明显水土不服,而秋林原有的商业精髓却被消磨殆尽。曾经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端百货店沦为了百姓口中大卖场 。就连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奖的秋林橱窗设计都黯然失色了。曾经的秋林橱窗堪称艺术品,构思精巧意蕴悠长与秋林的历史底蕴和城市的异域风情相得益彰,如同一幅幅连续的立体画形成都市里别致的风景。许多媒体刊物曾多次对秋林的橱窗设计做过专题报道,其水平甚至可与国外一流橱窗相媲美。然而现在的秋林橱窗却已经毫无艺术成分可言了。

秋林洋行时代的橱窗艺术

商业与工业并重的模式一直是秋林公司的经营特色。解放前,工业生产长期以来占有秋林公司交易额中的主要地位,这使秋林即赢得了广阔市场,又攫取了可观利润。可是现在秋林百货的商品已经乏善可陈,秋林的工业保留下来的也只有食品了。秋林食品是哈尔滨为数不多的依然保持传统技术、工艺的风味产品,并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在哈尔滨人的乡愁里,秋林食品就是舌尖上家乡的味道。然而就是这硕果仅存的一份情怀也被同室操戈的两兄弟给搅扰了。2004年,奔马实业控股改制运营秋林商场之时,原秋林集团下属的秋林食品厂更名为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秋林糖果厂则成为哈尔滨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都成为了独立公司却又都冠以秋林的名头。从此,秋林里道斯和秋林食品就开始了纠缠不清的直接竞争关系。别说外地游客就是本市人都搞不清两者间谁的红肠更正宗。2011年,天津颐和黄金正式入主秋林,紧接着又收购了秋林食品。此后,秋林公司以租柜协议到期为由要求里道斯撤柜,双方竟因此在秋林公司内发生了暴力冲突。里道斯的数家店面几年来日复一日的对外大喇叭广播“百年老店被迫撤出秋林…”外地游客对此一头雾水,老哈尔滨人则不胜唏嘘。

往事如烟,老秋林始终是哈尔滨人萦绕在心头的眷恋,是挥之不去的情怀。在满大街电烤的大列巴、软踏踏的塞克、走味儿的红肠和勾兑的格瓦斯(俄式面包干发酵饮料)面前,我们还是怀念秋林食品特有的芳香。在高楼林立摩肩接踵的东大直街上,秋林公司优雅端庄的灰绿色墙体和精美的银色穹顶依然清新明朗。再走进去吧,走一走那室内唯一保留下来的大楼梯,抚摸着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铸铁栏杆;屏蔽掉喧闹的卖场噪声,在墙上的老照片里回想逝去的优雅;跟着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排队买上一个大列巴、一段茶肠、几颗酒心巧克力、一罐果酱、一瓶黑豆蜜…让我们闭上眼,在舌尖上重现不只是昨日,还有逝去的流光和风华。

公交路线:

公交:6路 7路 8路 10路 13路 14路 18路31路 33路 44路 46路 55路 63路 74路 89路92路 104路 105路 109路 386路 夜2路到秋林公司站下车

高虹

哈尔滨天翼数字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拥有自媒体平台:《寻秘哈尔滨》公众号,致力于寻找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联系方式:50296531@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