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衰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隗知,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经授权,发布与大话哈尔滨微信公众号与本站。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
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邓宁格

东北近年来似乎成为了利润真空的代名词,诸如“投资不出关”这样的句子在网络世界疯传,让关内和关外的人们难以判断真相。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东北无法振兴的原因为何。

东北经济下行的真正原因,除了已经老生常谈的官僚主义和大锅饭心态,是不是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人们又可以对症下什么药呢?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深究东北兴衰之谜。

中国东北亚支点的兴衰

中国首先是一个东亚国家,如果不能主导东亚秩序,那么中国在非洲的建设、与欧洲的贸易都是脆弱的。在中国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进而促进东亚一体化、拒斥域外大国干预的战略中,一个健康发展的东北必然要作为中流砥柱。

东北与东亚

近代东北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9世纪20年代以前,为东北经济的起步期;

20年代到50年代,在奉系军阀、日本侵略、苏联援助的连番推动下,东北进入增长期;

60年代到8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东北在三线战略中持续失血,人才设备流失严重,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90年代,东北进入衰退期,经常以垫底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全国的热议话题。

在美国较为寒冷的东北部
有一个类似的名字“铁锈带”

国家对东北的拯救并非没有行动,然而在经历了本世纪初头十年的相对稳定之后,近年来东北经济再次断崖式下跌。对东北的投资似乎总是缺乏合适的战略目标,最终成为了一种变相扶贫,对塑造健康的产业毫无裨益。

一直在振兴,一直在振兴

糟糕的产业现状直接体现在用脚投票的人口上:

张作霖统治时期和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由于工业建设和资源开发需要,东北迎来了两次移民高峰。到了日本投降的1945年,东北人口突破了4000万,较1840年增长13.5倍,大量劳动力推动东北成为了亚洲的一颗明珠。

但九十年代下岗潮以来,东北人口即陷入了负增长。根据人口普查的结果,九十年代东北人口净迁出40.4万人,本世纪头十年净迁出量达到219.1万人。

强大的人口吸引力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流动人口相比较,东北迁出人口具有以下特点:

1. 非农人口比例大,占迁出人口的43%;

2. 受教育程度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25%;

3. 迁出人口覆盖全年龄段,不仅事业已有积累的八零后占较高比例,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迁出意愿甚至超过了刚刚工作几年的九零后;

4. 迁出人口的女性虽然比例略低于男性,但是在迁入地的居留时间更长。

厂子没了,走吧

由于社会阅历相对丰富(非农人口)、学历高、有一定经济基础(平均年龄大),意味着东北迁出人口相比其他人口输出地区更容易在北上广等城市落脚。他们的流出,让东北严重失血,却提高了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素质。

四重困境中的东北

东北陷入低迷有着多方面原因,除了老生常谈的体制和欲加之罪的文化原因外,人们应该把目光放在更现实的层面:

1. 外部地缘环境恶化

东北崛起,本质上是日俄借道进入亚洲的结果。日本战败和中苏交恶后,东北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就明显放慢了脚步。

冷战结束后,东北周边是休克疗法的俄罗斯、泡沫经济破裂的日本、被制裁的朝鲜以及身陷内陆的蒙古。周边唯一有经济活力的,只有韩国一家而已。但是一方面韩国自身体量较小,另一方面半岛的局势影响中韩关系的连续性,韩国对东北经济刺激毕竟有限。

计划经济时代受到限制的东南沿海,则凭借靠近港澳台地区成为优势地区。这些地区一方面轻工业逐渐辐射东南亚,另一方面在放宽的户籍政策下不断吸纳内地人才,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高速发展。

东北周边严重缺乏富邻居
(除了吸力强大的北京)

2.缺乏基层自治传统。

与湖广填四川式的自发移民不同,东北移民社会是在殖民主义的推动下,在行政权力的干预下形成的。

虽然有大量的自发式移民
但移民社会却受到近代政治机器的强力塑造
(来自《闯关东》)

政治的变迁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马贼出身的军阀张作霖对横行乡村的各路土匪不闻不问;

日本为了消灭抗日武装,强制500余万农民迁入“集团部落”,将他们的家园付之一炬以建立“无人区”;

新中国的基层党建和行政机构则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消解了基层权威。

这造成了东北缺乏宗族、乡绅基层自治阶层,往往陷入个人英雄主义的迷途。所谓的“东北人都是黑社会”,最后不过彪呼呼地成为落脚点当地黑恶势力的打手。

相对而言,宗族传统深厚的南方宗族则有机会建立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波大潮中找到最廉价可靠的人力资源,完成原始积累。

3.高度城镇化反为包袱。

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除各直辖市外,全国各省中辽宁具有仅次于广东的城镇化率,黑龙江和吉林也都进入全国前十。辽宁比邻居河北高出了整整20个百分点。

但是如此高的城镇化水平其实限制了东北的增长可能性。如果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更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就能看出差别来。

中国发改委未来将要推进“三个1亿人”的城镇化,即在2020年前,使大约1亿具备条件、也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各类城市和城镇;通过加大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使大约一亿生活在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常住人口改善居住条件;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就近的城镇化。

这其中第一个“1亿人”中相当一部分和第三个“1亿人”,都是由中西部地区消化的,这将会为相关地区带来足够的GDP增长量。而已经城市饱和的东北却没有这个空间。贫困的城市里只有国有资产可卖,却没有生产增量的能力,这就是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真正原因。

强大的分界线

4.自然资源枯竭

东北地区曾经丰富的煤、铁、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开采开发,九十年代以来几乎已告枯竭。

以黑龙江省为例,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的平均役龄已有70年,33个主要矿井已有16个枯竭,其余矿井的开采成本也在不断升高。

鸡西煤矿

森工系统可用资源仅有0.19亿立方米,较建国初期下降97.3%,省属40个林业局2/3无林可采。大庆油田可开采储量仅剩30%,预计2020年的年产量会降到2000万吨。

这些地区其实面临着与山西类似的困境。

中国一侧与俄罗斯一侧
开发程度有明显的差距

突围的真正可能性

身陷四重困境之中,东北似乎很难脱困。病急乱投医,四方涌来的药方对东北现状都给出了自己的诊断。可是这些措施真的会奏效么?

首先是在产业升级中最容易想到的旅游业。

旅游促百业此话不假,但鉴于东北历史文化遗产远不及中原地区、自然风光又是相对单一的林海雪原,气候还如此严寒,想吸引南方游客来访并不容易。

东三省的世界文化遗产集中在辽宁
但无论和山海关以内还是日韩比较
都还是太少

再加上“雪乡宰客”和亚布力事件曝光后,有舆论认为东北的旅游环境十分恶劣,进一步影响了东北旅游业的名誉。

影响十分严重

试图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只能是饮鸩止渴,那些过于依赖旅游业的国家和地区永远缺乏产业升级和提高人口素质的动力。

那林毅夫等经济学家开出的轻工业转型药方又如何呢?

中国重工业中心在东北不假,但轻工业的先行者是江浙广东等南方地区。重工业设备和产业工人转型做轻工业并非不可能,但需要高昂的转型成本,已经艰难支撑的东北经济缺乏信心承担这些成本。

已经习惯了黑化肥挥发会发灰的钢铁工人
转行搞钢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且即使转型成功,最好的结果也只是被南方省份指导。骄傲的东北显然不愿意这样做一只跟屁虫。

东北经济要止住颓势,乃至于复兴,唯有依靠比较优势,通过农业与重工业的转型打开局面。

农业方面,进行传统农业的转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有机农业,重点发展转基因农业。

世界四大黑土带

东北耕地以平原为主,吉林被称为世界黄金玉米带,黑龙江是世界仅有的四大黑土带之一。优良的自然条件让东北成为了我国粮食和肉类主产区。东北现耕地面积为全国的17.6%,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农业潜力仍不可限量。

东北三江平原(上)与江苏扬州(下)
农田的差异

背靠优质的农业用地,用有机农业在国内大城市和日韩等国赚取高利润,有着广阔的前景。掌握核心专利的高产量转基因抗病防灾作物能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牵制粮食进口国,可谓一举两得。

要掌控中间环节更多的利润
农户需要强大的合作组织

重工业方面,推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军工产业。

一汽产品仍然风靡中国

粟裕大将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的确,经过建国前百年的发展,东北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工业设备。建国后这些工业基础融合了苏联援助加成和东北人民自主创新的成果,是全国领先的重工基地。这对于军工生产是非常优秀的基础条件。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美俄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军工产业相比其他产业,不仅利益巨大,更可以直接影响一国政权存亡。东北若能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普遍较高的人口素质,不仅能解救自身,更能推动中国军售逐步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

军工进出口排名
只有中国双双上榜

东北的问题,远不只是人性或是制度的问题。拨开这些浮土,也许东北的地理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长期影响,才是东北逐渐沉沦的原因。

不过东北的东北亚十字路口位置仍然没变,和周边国家合作依然可行;东北的人力资源基础仍然足够高,能够支撑起一次合理的转型;东北的肥沃土地和工业基础仍然足够强,能够有效地转化资源。止住颓势并非想象中那般不可能。

关键是,如何找准投资的合理方向,以发展产业为目的,而非用钱去填无底洞。也许,当东北的资源、人口、资金到达一个平衡点时,人们会发现,东北的活力又再现了。

END

授权发布

本文为经原作者授权发布的文章或文化活动信息。其中文章的版权与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