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蜘蛛.色诱唐僧——民国哈尔滨是否禁演《西游记之盘丝洞》

      一、《西游记》中故事情节被改编最多的是盘丝洞

《西游记》被搬上荧幕最多的故事情节是大闹盘丝洞。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的《全部西游记》,原计划“分作十集摄制”,出品的第一期《盘丝洞》最有名气。1967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拍摄电影《盘丝洞》;中国大陆86版《西游记》之错坠盘丝洞;1994年香港周星驰拍摄的《大话西游》里面的盘丝洞和紫霞仙子。

      影视剧的盘丝洞故事情节取材于小说《西游记》的第七十二回和第七十三回。故事大概是:唐僧独自去化斋,被七个蜘蛛精捉住;猪八戒调戏女妖们被罩住;孙悟空敌不过妖道,在昴日星官帮忙下救出师徒三人。

为何盘丝洞故事被改编如此之多呢?美女,还是七个!七个美女和天上的七仙女还有关联。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洗澡的濯垢泉,俱是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坠地所化。土地爷说:“原是上方七仙姑的浴池。自妖精占了,“仙姑更不曾与他争竞。”女妖们洗浴是《西游记》书中最香艳风骚的场面,有诗曰:“酥胸白似银,玉体浑如雪。肚皮软又绵,脊背光还洁。”

盘丝洞中在“女色”的问题上,一心向佛的玄奘大师,定力不如色眼咪咪的猪八戒。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猪八戒仅是“忘形”,唐长老“迷本”了。首先偷窥贪恋犹豫不决:唐僧“见那人家没个男儿,只有四个女子,不敢进去,将身立定,闪在乔林之下。”少停有半个时辰,也不离去。三藏又看得时辰久了,只得走上桥头。其次自作多情:唐僧在洞中被吊在梁上,噙着泪,疼痛不堪,却还留心看着那些女子,在女妖脱剥他衣服时心惊暗自忖道:“是要打我的情了,或者夹生儿吃我的情也有哩。”第三将死之人色心犹在唐僧洞内被解救后道:“那七个怪都赤条条的往后边叫儿子去了。”被吊的半死不活的唐长老还有心思看裸体的女妖精跑过去,这得啥心呀?

二、哈尔滨是最早与电影文化接触的中国城市之一

中东铁路通向欧洲的便利条件,哈尔滨发行上映的电影几乎与世界同步。哈尔滨成为最早与电影文化接触的中国城市之一。电影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近代文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进入哈尔滨。1914年何煜被任命龙江道道尹,赴任途径哈尔滨,赋诗一首《哈尔滨》记载了城市景象,包括铁路、欧式建筑等,“千层铁轨横蛛网,百尺铜标矗蜃楼”。对哈尔滨的发展甚至大加赞赏:“岂为开边拓亚洲,雄心直欲混全球”。

张朝墉,号半园。民国以后“时常出入关内外,所至不废吟咏”,1936年在“傲霜几丛菊,秋叶红如花”时,以76岁古稀高龄“飙轮出榆关,松江来何速”,快捷的火车使两位古稀老人在哈尔滨相聚极易,马忠骏作了一首《滨江交游者一首赠张半圆》(节选):“登高望帆樯,巴拉听笙芋,流连几忘返,歌舞多名姝。醉卧葡萄酒,饱啖松江鲈”。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为满足大批外国侨民的需求,哈尔滨的西餐业出现,哈尔滨迅速成为一座“西餐之城”。马忠骏宴请老友去的是巴拉饭店即是1923年开的美国饭店,是大型高级带舞厅的西餐馆。他们畅饮葡萄酒,吃的松花江鱼,观赏美丽舞女演出。

那时的哈尔滨非常摩登,电影是摩登的象征。哈尔滨第一座电影院高布切夫电影院,在今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拐角处,创始人是俄国从军摄影技师高布切夫,始建于1902年。而哈尔滨一些电影史研究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哈尔滨首家专业电影院诞生于1905年12月25日。


1911年前,哈尔滨已建有高布切夫、敖连特、马迭尔、托尔斯泰、皆克坦斯、乌查斯6座电影院。1914年后,俄国独家经营哈尔滨电影市场的历史结束了。至此,中外竞相在哈埠开设电影放映场所:中国的吉江电影茶社、新世界消遣等20座;外商的马迭尔、大西洋、德魁等19座。(《哈尔滨市志 文化》第六篇电影)

当时,中国人称电影为“西洋影戏”或“电光影戏”,以后统称为“影戏”。哈尔滨电影是自由竞争,市场化运作,电影经营者有强烈的市场意识。电影的题材也十分广泛,按声音分无声、有声;按色彩分黑白、彩色;按形式分纪录片、故事片;按国家分外国片、国产片;按内容分风景人文、情感言情、战争科幻、神怪武侠。

从1911年到1931年,俄(苏)、美、日、德、英、法、波兰等外国电影均曾利用各种渠道进入哈尔滨。中国上海39家制片公司发行的影片也曾在哈尔滨上映。1931年哈尔滨由国内、国外影片商发行影片456部,其中1926年以后发行上映的影片大部分为国产片,而有较多的古装戏,如《乾隆游江南》、《济公活佛》、《唐伯虎点秋香》、《白蛇传》、《梁祝姻缘》、《红楼梦》、《西游记》、《三国志》等。(《黑龙江省志·文学艺术志》第十四篇电影)

进入上世纪30年代,由于影业竞争激烈,哈尔滨常设影院只剩13处,观众座席总数12210个。电影院为了生存采取各种营销手段,为了招徕生意,在报纸上大量刊登影讯广告、剧照和影评文章,大街上或影院门口常常散发、张贴传单,内容多庸俗色艳,1923年8月《滨江时报》一则电影广告:“谋杀亲夫最危险最趣味的五色影片全部四大部”。电影院还画宣传广告,萧红在散文《广告员的梦想》上说,《国际协报》刊登了招聘电影广告员。饥饿,为了吃饭,萧红决定到一家电影院画广告,月薪四十元。萧军生气地骂人,“画的什么广告?什么情火啦,艳史啦,甜蜜啦,真是无耻和肉麻!”在萧红的执拗下,萧军陪同她去中央大街的某家电影院画电影广告,“第三天就没有去,电影院另请了别人。广告员的梦到底做成了,但到底是碎了。”

电影已经是哈尔滨非常时尚的生活方式了,而萧红穷困不堪,吃饭是头等大事,他们没有钱去看电影,散文《他的上唇挂霜了 》道出了邻居家的人去看电影,一天萧红去倒脏水,一向很生疏的汪林的二姐问她:“没去看电影吗?这个片子不错,胡蝶主演。”萧红到上海以后,经济条件好了,经常看电影。1937年5月3日萧红在北京给萧军写信,短短几句话 “昨天看的电影:茶花女,还好。”

萧红书信中有“况且在现时代影戏也是一大部分传达情感的好工具。 ”《弃儿》发表于1934年的《国际协报》,萧红有拍成电影的想法,1936年11月24日,她在日本东京写给萧军的信中写道:“我忽(然)想起来了,姚克不是在电影方面活动吗?那个《弃儿》的脚本,我想一想很够一个影戏的格式,再修改和整理一下给他去上演吗?”此后,萧军也没有真正去做,改编电影之事随着战争爆发,萧红颠簸流离,况且电影文学剧本又不是她所擅长的,此事在没被提起。

三、民国公园露天电影正流行

黑龙江早期放映电影的场所,除了专业的电影园以外,一些茶楼,菜馆、旅馆及中东铁路沿线大站舍也兼营电影业务。近代林传甲辑的《龙江诗选》其中有前人所作《会仙茶园》一首,描写了茶园的情形:“电戏高台别有辉,西洋布景下重帏,四方老幼同观览,漏下三更不忍归 ” 说的是当年齐齐哈尔某茶园在放电影的这一天,周边地区不同年龄的人都来观看,播放通场电影到了后半夜,大家也不愿意离开。

1914年1月29日,清末民初诗人冯文洵“东出榆关,北极荒塞”,万里赴龙江。他在齐齐哈尔参加奎社,经常在仓西公园(今龙沙公园)雅集。1916年于汉卿在西花园建一板棚,临时放映电影。此后,齐齐哈尔龙沙公园也经常播放电影。拈诗钟下酒之时,冯文洵在公园应该看过不少电影,“龙沙万里行,弹指十年久”,于1923年携眷定居天津。著有《紫箫声馆诗存》。

冯文洵回到天津后的当年夏天,闲暇之时,“本来世界号清凉,避暑翻成热闹场”,晚上去逛公园看看正在流行的露天电影。冯文洵在《公园看电影两首》对此有详细地描述。其一:“园林日落乱鸣蝉,久坐迎风意适然。海市蜃楼真幻境,昙花泡影假姻缘”;其二:“机轮旋转快于风,万丈长图指顾中。石火电光原一现,镜花水月拟同工。”

四、当年的国际都市哈尔滨没有禁演盘丝洞

我们都知道1930年这部经典影片在民国禁播,影片失传。2011年挪威发现《盘丝洞》老胶片,说明该影片当年以发行海外,并保存下来。而一些资料也显示19世纪30年代初民国政府对全中国还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哈尔滨这座当时的国际都市里,电影《盘丝洞》继续上映。

朱自清1931年途径哈尔滨去欧洲,八月份在哈尔滨停留几天,随后他在西伯利亚列车上给叶圣陶的信中提到过哈尔滨的兆麟公园,他说:“这个现在叫做‘特市公园’。大小仿佛北平的中山公园,但布置自然两样。……又有茶座,电影场,电气马(上海大世界等处有)等。这里电影不分场,从某时至某时老是演着;当时颇以为奇,后来才知是外国办法。我们去的那天,正演《西游记》;不知别处会演些好片子否。”

1903年6月俄罗斯人希尔科夫在兆麟公园建立了剧场。朱自清在哈尔滨“特市公园”,即现在的兆麟公园,看的是公园露天电影《西游记》,也就是《盘丝洞》,当时影片的放映权大致可分为首轮、次轮和多轮三种,一些茶园和公园露天专门放映国产片和票价便宜的三轮电影。

哈尔滨“地居三省中心,当南北之冲”,水路交通发达,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电影文化亦成怪异的发展,随着国外和国内影片的涌入,一些影片充斥着宫中秘史的种种奇状丑态,封建迷信和推崇暴力,一时足以移风易尚,影响人心道德。

东省特别区于1923年颁布一项《电影院暂行规则》法令,《规则》通用于东省特警处管辖范围内的中东铁路全线。法令第5条不得上演淫邪、迷信、宣传党见的影片。1926至1932年,武侠神怪影片占据哈尔滨电影市场,哈尔滨有识之士提出要加大对影剧节目的管理。1928年哈尔滨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专司检查各种影片”。1930年,对“有碍中华民族之尊严者;违反三民主义者;妨害善良风俗或公共秩序者;提倡迷 信邪说者”不准演映。尽管电影检查严格,民国政府1930年又查禁了《盘丝洞》。而1931年6月12日《滨江时报》刊登署名影评《评明星公司新西游记影片》,从中可以看出,电影《西游记》系列在多元文化的哈尔滨已经上演第三部了,禁演规定并未波及到哈尔滨。

 

雪狼刀风

陈文龙,1967年出生,黑龙江省大庆市人。高级经济师、摄影师、户外旅行者。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近三十年,研究主要方向为远东近代史、中俄关系史和中东铁路历史。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中俄关系史学科的骨干成员,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会员,一点资讯签约作者。近年来自费考察中东铁路,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国家地理》、《铁道知识》、《看历史》、《环球人文地理》、《中国地名》、《华夏地理》、《黑龙江史志》、《北国旅游》、《哈尔滨史志》、《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大庆日报》、俄罗斯赤塔日报、俄罗斯效果报(周刊)等杂志报刊以及网易、新浪、搜狐、凤凰网和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家主流网站,发表了大量有关中东铁路历史建筑现状调查的文字和图片。联系方式:jinsedao@126.com 13845995750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