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松花江冬钓那些事儿

松花江自古以出鱼闻名,两岸人家靠打鱼为生,冬季的大江两岸会有很多渔船翻扣在岸边,待春暖花开渔人修补后再用。六七十年前冬天不能打渔,但渔人并不休闲,三五成群到江上冬钓,引来众游人前来观看。冬季钓鱼是渔人的营生,也是消遣和娱乐,一举两得。

冬季钓鱼者之一

凿冰窟窿钓鱼

冰冻一尺即可钓鱼。在江面上选一处可能有鱼的位置,用“冰窜子”凿出一个一尺方圆的冰窟窿,坐上板凳或“马扎子”,把栓好的鱼线、鱼钩和鱼饵下入水中,鱼线不能太长,上下提动引诱鱼儿上钩。如果水下有鱼的话,很快就能咬钩,有时能看清水中的鱼,如看不清,全凭经验和手上的感觉。鱼儿有奸也有傻,傻的见饵就咬,奸的会逗钩,“鱼为食亡”是规律,逗钩的鱼最终还是要上钩,只要觉得鱼线一沉,马上提起就是一条。冬天出水的鱼儿特别可怜,有点惨不忍赌。渔人把它扔在冰面上,它瞪眼鼓腮嘎巴嘴,上下乱蹦拼命挣扎,大片的鱼鳞被粘在冰面上,不一会就被“速冻”放挺了。

冬季钓鱼者之二

有人可能要问:“在冰面上凿洞会不会把鱼吓跑?”不会的。因为冬季里鱼儿长时间封闭在水下世界,会感到十分寂寞,凿洞声能打破沉闷的寂静,加之新鲜空气的进入,使水中产生一种莫名的生机,鱼儿会不约而同的游来。下到水中的鱼饵,更是鱼儿急于得到的美味。所以,冬季钓鱼同样丰收。

凿冰窟窿“绞鱼”

冰窟窿“绞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抄罗子(抄网),另一种是用片钩。抄罗子大家都见过,片钩却鲜为人知,《呼兰府志》对此曾有描述:“片钩亦冬时凿冰捕鱼具也,柄以长杆入冰窟内旋转之,鱼顺水势咸聚涡中以钩出之”。

冬季钓鱼者之三

用抄罗子“绞鱼”比较普遍,方法也简单,但需要的是力气。把“抄罗子”伸进冰窟窿里,一个方向搅动,一直绞得水中“天混地暗”。这一搅动,会在水中形成向心力,把鱼儿绞到一起。因为这一搅动,也给鱼儿一种错觉,不知引向何处去,会有什么出路(鱼的习惯是在久流的水中逆流而上,在久静的水中又要选择顺水而下)。随着搅动而进入网中,来到冰天雪地的岸上。当鱼儿上来感到不妙时,为时已晚,很快就变成了“冰棍儿”,成为渔人的“艺术雕塑”。不过,捞上来的鱼儿都不大,绞一阵,捞一阵,反复作业。冬季江面寒风刺骨,“绞鱼”者却累得大汗淋漓,兴奋会使人忘却寒冷,他们把小棉袄甩在冰面上,口渴了嚼上几块江冰。可以说,每天“绞鱼”者都能满载而归,收获多的时候,得用小爬犁往家拉鱼。

冰下撒网捕鱼

冰下捕鱼用拉网,渔期选“三九”天,冰厚能承住车马。网场水域要深,江底要平坦,淤泥水草要少,常有鱼儿喜欢栖息的地方。如在江北马家船口以东江面,每年冬天都能看到冰下捕鱼的场面。

冬季钓鱼者之四

渔人先在冰面上划一个大圆圈,直径足有二百米,沿着圆圈每隔三米凿一个小冰窟窿,需凿上百处。圆圈上有两个最大的冰窟窿,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都在圆圈的中心线上。下网从上游的大冰窟窿开始,拉网长约六百多米,分两端同时下网。网端先下到第一个小冰窟窿,由于网的上侧有浮漂,顺流向下游飘,可以在第二个冰窟窿勾上来,接着再从这个冰窟窿往下顺,可从第三个冰窟窿勾上来。如此这般往下穿,像缝衣服一样上来下去,最后在下游的中线上的大冰窟汇合。将两股拉网从打冰窟窿拽上来,结连一起,作为起网的主网绳。网的下侧有铅砣沉入江底,网在冰下形成一个二百米直径的大网圈,将水中的鱼儿围在网圈内。一切准备就绪,开始起网,四五十个渔人们排成一队,间隔拽住主网绳,一起向下游方向拉网,他们脚穿防滑的钉子鞋,倒退着一步一跺脚地拉,口里齐声喊着“号子”。有的渔人们采用绞磨拉网,小拉网用人推,大拉网用马拉,这样比较省力。

马拉绞磨拉网捕鱼的情景

冰下捕鱼的场面大,看热闹的比干活的多,网一出冰窟窿,鱼就跟着拉上来,活蹦乱跳的,越拉越多,众人欢腾雀跃,看鱼比吃鱼都过瘾。我亲眼所见,最多一网能打十几吨,最少也不下几吨,清一色都是野生鱼。

本文作者田桂程近照

田桂程

男 ,1933年生,老道外人,退休前系机械制造工程师。热心于哈尔滨地方史研究,曾在《新晚报》等报刊发表历史稿件若干。著有《老哈尔滨趣事》一书。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邮政街漫步

邮政街,是中东铁路枢纽城市哈尔滨建城之初在新市街规划建设的街道之一,它因1899年10月,俄国政府在哈尔滨设立的第一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