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甲洲之子确认李兆麟旧居

——原哈尔滨市委机关旧址一年前拆除

本文发表于2011年12月26日《黑龙江日报》, 曾一智  文/摄

日前,笔者接到李兆麟将军之女张卓娅女士的电话,她急切地说:“一智,张甲洲的儿子张佳田大哥说我和母亲与父亲住过的房子还在,他今年还去拍了照片。”接着,她就将电话转给了张佳田先生。笔者在惊喜中,听着张佳田讲述确认李兆麟将军生前最后那处旧居的依据,也急于与读者分享这个好消息。

李兆麟旧居

李兆麟旧居

图右二层楼即李兆麟旧居,图左正在建设中的新楼即已拆除的哈尔滨市委机关及中国志愿军儿童保育院旧址。

众所周知,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将军一早从距离哈尔滨市委机关很近的家中出来,到市委机关开会,然后赴水道街9号,不幸遇害。

据李兆麟夫人金伯文生前回忆,他们的家就在马家沟河畔,就在哈尔滨市委机关旁边。而其他的回忆录记载,当时哈尔滨市委机关就设在红军街1号,而李兆麟将军生前最后一次参加市委机关会议就在此地。红军街1号即国民街2号,为北方大厦幼儿园旧址,这里的居民说这些建筑在日伪时期由日本警察署的人居住。2009年6月,笔者曾将这里的3座日式建筑通知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市文管站已将这里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见本报2009年6月2日报道《马家沟河畔一批历史建筑被纳入三普范围》)。然而,这里启动拆迁,尽管笔者与南岗区领导进行沟通后,得到不会拆除这几座建筑的承诺,但3座日式建筑还是在2010年3月拆除。拆除时,还曾于最精美的一座建筑的天棚里发现一把日本军刀。而北方大厦的一位负责人曾对我介绍,他曾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关于这座楼的介绍,好像曾经是党的机关。笔者曾经根据种种信息认为李兆麟将军旧居应该在这3座日式建筑之中,并为其被拆除深感遗憾。

张甲洲是著名的抗日英烈,1937年牺牲。他的夫人刘向书和儿子张佳田1950年来哈尔滨,住在河沟街。张佳田在1954年做手术后,李兆麟的母亲为了照顾他,曾将他接到她在马家沟河畔国民街1号的住宅居住,当时赵尚志的父亲也住在这座小楼里。张佳田说,这座楼就是李兆麟将军生前居住过的房子,哈尔滨解放以后,领导安排李奶奶住在这里。这座楼后来为黑龙江省领导住宅。张佳田现居北京,但经常回哈尔滨,每次都会到这座楼前探望,并拍照留念。

笔者对那座楼十分了解,因而进一步追问:“那么当年的哈尔滨市委机关是不是就在这座楼对面的大院?那个大院可以从红军街1号和国民街2号两个门进入。”对这个问题,他不能确认,但他可以肯定地回答:这两个院子尽管一街之隔,但的确就像前后院似的,相距很近。他还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1952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来哈尔滨时,曾提出在哈尔滨建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儿童保育院的要求。院址就设在红军街1号,一些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领导子女被寄养于此。张佳田的母亲刘向书曾在此任院长,高岗的夫人李立群也在这里工作。后来,这里改为省政府第一幼儿园,1959年改为北方大厦幼儿园。

根据多方信息和亲历者的讲述整合,可以确认李兆麟将军生前最后居住地的准确位置:国民街1号。而当时的哈尔滨市委机关和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保育院即为红军街1号(国民街2号)。前一处珍贵的革命旧址还在,后一处尽管已经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却已经由于经济利益而消失。今年6月2日,同样为了经济利益,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竟然擅自拆除已经具有保护建筑身份的李兆麟将军与冯仲云接头地点天泰栈,此案经《黑龙江日报》报道,经笔者依法举报,但直到现在都无处理结果。

抗联烈士子女们对笔者表达心愿:呼吁保护李兆麟将军旧居,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将这处珍贵的历史建筑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和保护建筑。

链接

张甲洲(张进思),字震亚,号平洋。1907年5月21日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张甲洲历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军长等职。1937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富锦遇害,时年30岁。

授权发布

本文为经原作者授权发布的文章或文化活动信息。其中文章的版权与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推荐

霁虹桥必须依法保护

文/曾一智 霁虹桥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政府在逐步收复主权后,争取到与苏联共同管理中东铁路的路权以后建立的桥梁,它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