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尼埃拉教堂

路德会基督教堂

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的这座哥特式教堂,又称尼埃拉教堂,原为德国路德会教堂。

1914年,由德国人阿斯多尼亚、里多瓦人共同建议,中东铁路管理局划拨地段并捐助建筑材料,外加部分捐款,修建成路德教堂。该教堂是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建筑,用来满足当年在哈德国侨民并各国领事新教徒使用。

第一任牧师是里多瓦人·列斯达。列斯达于1923年去世,由贾乐天接任。1928年,贾乐天被德国牧师罗新所迫,迁出南岗教堂,独自在马家沟雨阳街另开福音堂。

路德会基督教堂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国路德会的教徒大部分被驱逐,教会工作维持到1945年。至1953年10月,该会已无教徒,负责人贾乐天离哈回国。文革期间,这座教堂被关闭,后作为南岗基督教会所有,常年对外开放,进行宗教事务。

路德会基督教堂

这座教堂,据刘延年老师讲,是“哈尔滨众多保护建筑中唯一的哥特式建筑”(《老街轶事》202页)。

路德会基督教堂

从外观上看,教堂有典型的高耸尖顶。外墙虽没有像欧洲教堂典型的飞扶壁结构,大概是因为教堂本身规模小,不需要飞扶壁来提供额外支撑,但入口、拐角处和壁柱根部的多个扶壁,倒也证实了它哥特建筑的身份。

走入教堂正厅,立即吸引眼球的,是这扇老门,门上小窗的花纹,别具一格,非常精致。

教堂的门

大厅内部,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哥特式建筑非常典型的特征——尖拱。

大厅

尖拱

回头看顶棚,尖拱的轮廓就更加明显了。

拱顶

再看窗户的结构,这种处理的手法很精巧,体现出强烈的层次感,使墙上的窗口看起来不突兀的同时,增加“向上”的感觉——哥特式建筑都会用各种不同的建筑语言和构件元素表达这种“向上”之意。

尖拱窗

没想到的是,当我走进教堂的时候,跟随我一同进入的几个人原来是日本游客,他们要在哈尔滨停留40天,充分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由于教堂工作人员跟他们语言不通,我索性为他们做了一会英语翻译。

哈尔滨的保护建筑,不仅仅属于哈尔滨,也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可以为来自全球的游客提供一个触摸哈尔滨历史文化的机会。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都应该有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这是我们城市中的宝贵财富。

 

长河

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起人,联系方式: dachanghe@163.com

相关推荐

8 条评论

  1. 我一直都很喜欢这栋教堂建筑,有若干个圣诞节都是在这里过的。貌似教堂内部的照片,网上流传的不多吧

    • 风小过

      我做过这个建筑的模型,用塑料复合板加模型板和自喷漆做的,做的时候发现这个建筑真的很不简单,很多结构之间的关系相当巧妙

      • 你是不是什么模型都做得出来啊?哪天跟你请教一下,我也想学学

  2. 补充一点,这座哥特式教堂的缺憾,是窗户上没有哥特式教堂常见的彩色玻璃图案,是不是文革时期破坏掉,就不得而知了

  3. 风小过

    哈哈,不是的,当时我们有个模型课,我们三个人组合的一个小组做的这个建筑,当时选择这个教堂,是因为线条多为直线,拱券结构在建筑造型上体现不出来,选择他旁边的那个教堂就得把材料板弄成球型,技术手段达不到。现在做模型都超简单的,直接用CAD画然后输入到机器里,机器就自己把模型板切好了。

    • 估计能挺好玩的,我一直羡慕会做模型的人,哈哈

  4. 再补充一句,位置在医大一院门诊斜对过

  5. 曲云鹏

    哈尔滨呼兰区有一座比这个大 也比这个好看的多的哥特式大教堂 跟巴黎圣母院几乎一模一样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