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3 中东铁路与哈尔滨的诞生

四 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中心城市

上文已经说明由于哈尔滨地处中东铁路东、西干线和南部支线交汇点的位置,所以它成为中东铁路的中心城市。

但是,地处三线交叉点位置上的不只是哈尔滨,还有双城、宾县、阿城等县城,它们的建城历史都比哈尔滨悠久得多,特别是阿城曾是满族祖地金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而哈尔滨当时还只是一个松花江边上人烟稀少仅有稀疏渔猎村落的地方,连小镇都不算不上,“哈尔滨”这个名字是满语晒渔网的意思,而沙俄为什么偏偏选择哈尔滨这样一个地方建设中东铁路的中心城市?

这是因为沙俄选择中东铁路的中心城市,除了地理位置必须处于东、西干线和南部支线的交叉点以外,还有两个必备的条件:

一是必须建设在松花江边,因为在中东铁路建成之前运送修建铁路和建设城市的建筑材料,都要通过松花江水运到达;而且有一条魅力的大江是美化城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要把哈尔滨建成“东方莫斯科”的俄国人眼里,松花江对哈尔滨,犹如莫斯科运河对莫斯科,涅瓦河对圣彼得堡一样神圣。俄国人有在江上划船、划艇和在江边野餐、露营的生活习惯,所以位于松花江边的哈尔滨自然入选。

二是必须建设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这样沙俄可以十分方便地按着莫斯科的模式建设一座新的城市。所以,与哈尔滨相比人口多一些和相对比较繁华的阿城、双城、宾县、呼兰等地反而没有成为中东铁路中心城市的可能。

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唯有哈尔滨

1896年在《中俄密约》签订之前沙皇就派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工程师阿涅尔特率“考察队”沿松花江流域进行非法地质考察,签约后便成为合法考察了,历时三年,对松花江流域的地理和地质情况有了全面了解,为哈尔滨日后成为中东铁路的中心城市提供了依据。

1898年4月23日,俄国工程师希特洛夫率队到达哈尔滨,住在香坊田家窝棚,为即将到来的筑路工程人员安排住处。这说明俄国人已经决定将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中心城市了。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和第九段段长希尔科夫率第一批城市建设和筑路人员,乘“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抵哈,正式拉开建设哈尔滨的序幕。

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是沿松花江的东西流向定位的。北岸是风景如画、休闲娱乐的太阳岛;南岸是主城区。主城区由三个区组成。沿松花江边有两个区,以中东铁路过江大桥为界,界西为道里区(最初叫埠头区),界东为道外区(最初叫傅家甸)。在道里和道外区的南端是一条与松花江平行的宛如龙脊的黄土高坡,坡上是南岗区(最初叫秦家岗,俄国人称为新市街)。

其实,这个黄土高坡才是松花江的岸边,坡下的道里区和道外区都是松花江的浅滩。

1932年松花江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时,道里道外两区全部被淹。

1898年俄国人开始建设哈尔滨城市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到这个情况,所以他们把城市中心设立在黄土高坡上的南岗区。道外区是中国人聚居的市区,道里区是中国人和俄国人混居的市区,南岗区主要是俄国人聚居的市区。

1897—1898年俄国人刚刚进入哈尔滨的时候,他们落脚在南岗区以南的香坊区,这里虽然有南岗黄土高坡的阻挡,没有松花江水患威胁,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里距离松花江边太远,包括不少俄国人都不愿意到香坊那个地方而聚居在道里江边。所以,俄国当局很快决定中心北移到南岗区,他们称为新市街。1898年11月中东铁路局任命列夫捷耶夫为首任城市规划设计师开始设计新市区的城市建设规划。

从这时起,哈尔滨城市建设形成了道里、道外商业区和南岗政治经济文化领事馆区的格局,并且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现在基本上依然如此。(所不同的是,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行政中心,南岗区是黑龙江省的行政中心)

随着中东铁路的火车从哈尔滨身边的过江大桥隆隆驶过的时候,这个散居在松花江边的渔民村落,以惊人的速度将周边历史悠久的城镇远远地抛在后边,迅速地崛起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沙皇俄国把1898年定为哈尔滨的建城时间。

与沙俄不同的是,中国把哈尔滨建城时间确定为1905年,这是因为清朝政府从这一年在哈尔滨开始设治,这时的哈尔滨不仅初具现代城市的规模,而且经过1904年的日俄战争,哈尔滨被列强国家确定为国际商埠,打破了沙俄一国垄断的局面而对所有列强国家开放,一时间20多个国家的领事馆和外交使团进驻了哈尔滨。

五 沙皇拉开“东方莫斯科”的建设序幕

哈尔滨是一个具有欧洲都市风范的中国城市,历史上长期被称之为“东方莫斯科”。后来人以为这种称谓是对哈尔滨的美誉,其实不是。最早称哈尔滨为“东方莫斯科”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俄国人,准确地说是沙俄。沙俄说的“东方莫斯科”也不是对哈尔滨的比喻或赞美,而是对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定位,也就是说,要按着莫斯科的模式建设哈尔滨。由此可见,哈尔滨在俄国沙皇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横跨欧亚的沙皇俄国,欧洲部分的中心是莫斯科,亚洲部分的中心不是西西伯利亚,而是东西伯利亚(即远东),其中与日本争霸的前沿是东北亚,所以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哈尔滨就成为沙俄在亚洲部分的中心。这也是沙皇建设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为什么没有沿黑龙江的北岸俄国阿穆尔州修建而是南下横穿中国东北,并且以哈尔滨为中心修建东西干线和南满支线的根本原因。

俄国人1898年开始建设哈尔滨从香坊区起步,但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是从1899年确定城市中心北移南岗区(始称秦家岗即新市街)后开始的。

  

按照莫斯科的模式建设哈尔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98年到1917年沙皇时代结束的20年,这个阶段的俄国工程师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来到哈尔滨,他们根据沙皇的建设蓝图,把哈尔滨建设成了初具规模的具有莫斯科风范的现代城市; 第二个阶段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到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的15年,这个阶段的俄国工程师除了原有中东铁路时期来哈尔滨的以外,还有来自欧洲和远东的拒绝接受苏维埃政权而逃亡到哈尔滨的,他们把哈尔滨作为自己久居的家园,自然而然地要将它建设成更像自己家乡的莫斯科式的城市;第三个阶段是193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18年,这个阶段的许多俄国工程师是中东铁路时期和十月革命逃亡来哈尔滨的移民的后代,甚至是出生在这里的哈尔滨人,大多数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培养的工程师,在日伪时期(日本人接受了哈尔滨欧式建筑风格)和日本投降后他们持续不断地按着已成定型的欧式风格建设哈尔滨。

本文主要介绍第一个阶段:沙皇是怎样拉开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建设序幕、奠定了哈尔滨的欧式建筑风格。

哈尔滨欧式建筑的奠基之作是1900落成的圣尼古拉大教堂、1904年落成的哈尔滨火车站、1903年落成的道胜银行,它们分别确定了哈尔滨的俄罗斯、新艺术运动、折中主义三大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格局及建设基调。

1900年,沙俄在哈尔滨全城制高点位置建成的圣尼古拉大教堂(也称中央大寺院),是哈尔滨第一座标志性大型建筑,它的设计方案由沙皇钦定并在圣彼得堡完成的,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陡峭的帐篷顶和全木结构,透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情调。

教堂四周有回廊环绕;墙体以整齐的原木水平叠砌而成,墙体交叉之处,原木相互咬合,连接形式完全暴露,透出粗犷豪放的气质。钟楼四面镂空,楼中悬挂一口从莫斯科运来的大钟。钟楼上方三个并排而立的洋葱头穹顶,饱满圆润,形态优美。顶部的俄罗斯式帐篷顶,拖出高耸入云的圆形穹顶和顶端闪闪发光的十字架。从地面到每一级台阶,再到尖拱、钟楼、穹顶、帐篷顶,逐级上升,直至顶端十字架,显示了教堂的至高无尚和统辖一切的权威气势。夏日的尼古拉大教堂被绿荫环绕若隐若现宛如上帝的天堂;冬日的尼古拉大教堂冰霜凝结白雾缭绕象冬天里的童话,抚慰着背井离乡的俄侨心灵,就像回到了俄罗斯的家。

沙皇选择建造尼古拉大教堂来拉开东方莫斯科的建设序幕,不是偶然的。沙俄是政教统一的国家,东正教既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众多俄罗斯人的信仰。教堂建成之后,这里就成为全市俄侨的精神依托和仰慕中心。每当这里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全城的教堂钟声就像众星捧月似的跟随响起,行走在街上的东正教徒也会立刻驻足,手划十字默声祷告后继续前行。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的时候,参战俄军就是从这里祷告之后去哈尔滨火车站登上军用列车,奔赴辽东半岛前线的。

作为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圣尼古拉大教堂建成之后不久,在它的西侧——西大直街,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官邸、俄军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等俄罗斯式建筑纷纷落成,并在此周边逐渐形成了一个俄罗斯风格的中东铁路住宅建筑群。

1904年中东铁路的中心车站——哈尔滨火车站落成,它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欧洲始发站——莫斯科库尔斯克火车站造型几乎完全一样,两个火车站完全由莫斯科库尔斯克铁路局建筑设计师奥尔洛夫设计。俄国有在不同的铁路终点站修建相同模式的火车站的先例,正如莫斯科的列宁格勒火车站与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一样,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西方始发站——莫斯科库尔斯克火车站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方始发站——“东方莫斯科”哈尔滨火车站也完全一样。由此看来,沙皇是真的把哈尔滨当作“东方莫斯科”对待了,而且是采用当时欧洲最新潮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建设哈尔滨火车站,无疑是显示自己也是欧洲一流国家,同时也以新潮的哈尔滨火车站显示俄国在东北亚的强大存在。沙皇没有想到,哈尔滨火车站的落成给日本的刺激竟然如此之大,以至成为引发日俄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后话。

哈尔滨火车站是沙俄在哈尔滨建成的第一座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标志性重要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浪漫而又简约,流动的形态和蜿蜒的曲线交织在一起,极富动感与韵律,被称为摩登建筑。哈尔滨火车站的建筑立面大胆采用非对称的结构,主辅建筑的立面造型极不相同,左右前后错落有致,极尽生动之势。柔美的曲线造型和曲线装饰,是这所建筑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又一个特点。首先是凹凸起伏的女儿墙,勾勒出一条曲折优雅的天际线,犹如为一首乐曲所定的基调。曲线的门窗、曲线的装饰、曲线的墙墩、曲线的车站字母,犹如各个乐段的优美音符。

这所建筑所创造的活泼的半圆、扁圆、半圆额矩形,特别是同心圆环与三条竖线与水平线相结合的构图墙饰和铁艺装饰,成为后来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重要构图要素。

哈尔滨火车站的每个细节都是那样生动奇异和舒展大方,作为哈尔滨的又一个标志性大型建筑是当之无愧的。

哈尔滨火车站落成前后,在其周边1901年建成的两座中东铁路高级官邸、1903年建成的中东铁路旅馆、1904年落成的中东铁路局、1906年建成的莫斯科商场等,都是新艺术运动建筑精品。此后的近半个世纪,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成为哈尔滨欧式建筑的主体之一。

1903年落成的华俄道胜银行,是哈尔滨最早采用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是指以一种欧式建筑风格为主、融其它几种或多种欧式建筑风格之长,综合形成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欧式建筑风格,是哈尔滨欧式建筑的另一个主体。

华俄道胜银行是以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为主的折中主义建筑。主辅立面相互对称和谐庄重,凹凸起伏生动别致;墙体为仿毛石砌筑,石缝凹槽宽深,粗线勾勒,粗犷豪放;法国柱式,柱身呈带状,柱头装饰精美;老虎窗窗沿与楼檐连为一体,厚重坚挺;中部顶端是方底穹顶,美观大方;黄白相间外饰墙面配以红色穹顶,色彩明朗,舒展大方,充满力量,过目不忘。这座建筑当年是声名显赫的、名义上是中俄合股实为沙俄财政部操操纵的、为建设中东铁路筹资和投资的银行,建筑上也必然堪称精品。

继华俄道胜银行之后,先后又有秋林公司、中东铁路督办公署、铁路俱乐部等折中主义重要建筑落成,成为哈尔滨众多折中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的领军建筑。

不言而喻,俄国人按着莫斯科模式建设哈尔滨在建筑上并不只是这三种建筑风格,而且在哈尔滨的其他欧洲人都是按着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建设自己的领事馆、官邸、商场和私邸,可以说,西方所有风格的建筑在哈尔滨都有,哈尔滨的欧式建筑堪称西方建筑博览,这也是其他欧洲人并不认同哈尔滨是“东方莫斯科”而称“东方小巴黎”的原因。

俄国人建设“东方莫斯科”最突出的当然是欧式建筑,同时还包括城市规划、路网建设、太阳岛建设、度假村建设、生活方式和俄罗斯文化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尔滨的全部欧式建筑都是与其周边建筑生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紧密相连的,因而是不可复制的。假如在其它地方复制一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的建筑,甚至连它原来的周边环境也复制的非常逼真非常生动,但是它毕竟是假的!

哈尔滨早期城市建设规划中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例如以哈尔滨早期俄罗斯建筑圣尼古拉大教堂为圆心的圆形广场及其放射形成的六条道路,形成环形路网;以早期新艺术运动建筑哈尔滨火车站为圆心的半圆形广场及其放射形成的五条道路,形成半环形路网。放射形成的道路是广场通向各个方向的最短距离;而放射型道路所形成的带角度的街道,不仅带来异国风情,更有利于多侧面多视觉地展示和欣赏建筑物的美学意义。

在设计实施环形和半环型路网的同时,俄罗斯建筑专家并没有完全放弃而是合理地保留了一定的中国传统的方格状路网,这样就可以使街道规整,而又解决了放射型路网所带来的路程过于迂回的问题。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建筑专家从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一开始就跳出中国传统方格式城市建设框架,走了一条中西合璧的城建道路。

注:本文原文分别为哈爾濱往事:第二章 中東鐵路與哈爾濱的誕生 第一部分 第二 部分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3 条评论

  1. attton

    请问解放后一些白俄出国,有些去了澳大利亚,是通过什么渠道

  2. 易永行

    哈尔滨一座由火车拉来的城市

  3. 易永行

    转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