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哈尔滨,我们的情怀与社会责任

文/长河

大话哈尔滨自2009年5月网站上线的时候,就有一个副标题——讲述一座城市的故事。

什么是“城市的故事”呢?

1.

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了一辈子的车,认了一辈子的道,还有一股子的钻研劲儿,经常跑档案馆查询各条街道的历史故事,还擅长与乘客分享“研究心得”。2010年,还在哈师大读书的劳斯(大话哈尔滨网站瞳孔记录专栏负责人),为他写了一篇访谈文章,还邀请他去师范大学做了一次讲座。从那以后,这位老先生先后被多家报刊报道,在广播电台做专题节目,成为“最牛的哥”、“哈尔滨城市文化生活学家”——他就是王作俭师傅。

2.

刘志清,一代武术大师,曾任冯玉祥部队武术教官,哈尔滨政协委员,他在1983年,以98岁高龄,代表黑龙江参加第五届上海全运会并获得金牌,并结合各派所长和毕生所学,在哈尔滨创建了龙行派武术。2012年春,我拜访过刘老的大弟子,张仁正老师。年逾古稀的张老师仍然在传承龙行武术,坐在练功房里,与他面对面聊天,听他描绘那个过去的万众习武的年代,兴致盎然,还拿起宝剑武起一段。我是个连武侠小说都没读过一部的人,在这位浑身精神,热爱生活的老人面前,仍然会眼眶湿润。

3.

2011年夏天,我和东明在道外拍照,忽然发现了一栋雕刻有俄文,异常精美的小楼。拍下照片回来后,四处打听,看哪位懂俄语的朋友帮忙翻译。费了一番周折,最后在当时人人网哈尔滨市主页管理员付浩的帮助下,弄懂了那段话的意思:“Собственная выделка нашим заводом лисьих, енотовых, собольих, выдровых и других мехов ….(我厂自主加工销售狐狸、狸、黑豹、獭等皮草产品)”。这个“发现”颇有意思,后来《新晚报》对大话哈尔滨的报道中,提到对这座城市的“贡献”,还以此作为一个案例。结果可惜的是,2013年夏,这栋小楼被拆毁了,而那栋小楼的精美外形与雕刻,也一并随着轰隆声消失殆尽,只是我们曾在大话哈尔滨发表的文章,总算是对它能有个影像的记录。

……

类似这样的故事多了,也就由各自独立的“个体”故事,汇集成了相互联系的“城市故事”。

哈尔滨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春天,这里满地是黑色且泥泞的脏雪;夏天,这里总会有那么几天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最热榜单的冠军;秋天,大风时不时卷起漫天的灰尘;冬天,又是出了名的刺骨寒冷。

然而这里又有一些热别吸引人的地方,例如在哈尔滨避难的白俄“最后的贵族”、玲珑八面的道外民族企业家、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在哈尔滨是如何相安无事的、“东北作家群”描绘的生活景象……

说到底,哈尔滨是一个需要时间来了解的城市。

去国外旅游时就会发现,因为有了现代文明,使得人类拥有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市形态,包括商场、基础设施、公交系统……只要手里有个地图APP,四六级英语的水平便可以应付一切自由行了。

也正是因此,那些原本看似老旧的建筑和街区,往往才是真正体现城市特点的“地标”,才能体现真正的,这座城市独有的味道。

有人说,哈尔滨是“文化沙漠”。

这里的确没有那么多的文艺书店,没有那么多大牌的演出活动,甚至没有那么多的文艺青年……

但是在维护大话哈尔滨的这几年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哈尔滨。

高晓松在视频节目里说过,中国人对于“中国”的认同,不仅是这一片土地,更是千百年来的唐诗宋词,是笔墨丹青,是诸子百家的熏陶。而我对哈尔滨的认同,也是因为这些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对历史、对美食、对建筑、对音乐的痴迷,感染了我,让我了解哈尔滨也有这般有趣的事!

自大话哈尔滨第一次被电视媒体报道后,就有朋友问我,“你们大话西游”是干啥的?

。。。

我想,我们首先是一个社群,一个能让哈尔滨为数不是很多的“文艺老中青年”们可以相互找到对方的社群;

我们也是一个自媒体,一个给有才之人充分展示自己的自媒体;

我们还是一个俱乐部,一个集结文化历史、人文地理、音乐/讲座/沙龙/展览等一切人文生活“同好”者的俱乐部。

同时,在哈尔滨,我们还是一个比较“另类”的群体:

作为一个非盈利的公益团队,我们从未有过经费,却经久不衰;

我们无力提供稿费,却有着大量的高质量原创文章;

我们虽然有“编辑”,却从来不催稿,而且还强调“只在兴致来了的时候再写作”;

我们主办的每个活动,场地方都不向我们收费,甚至有时还向观众赠予饮品;

我们从未做过任何媒体公关,却被多家报刊杂志电视台做深度报道;

为了保障作者的著作权益,我们经常把作者的优秀作品先推荐给传统媒体,发表之后再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

我们得到了来自这座城市太多的尊重与理解,感谢支持过我们的专家们、老师们、老板们、记者编辑朋友们!

我们有一个理想中的哈尔滨,那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小资情调却毫不做作的城市。

这座城市不那么完美,因此我们更有责任为她做一些事情。

未来的某一天,希望通过努力,

学者们对哈尔滨的深度解读可以被每一位关心哈尔滨的人看到,而且还可以互动交流;

每个周末,都有很多的演出、展览活动,“玩”的地方不胜枚举;

个人或小团队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得到巨大的曝光机会……

在哈尔滨的“人文生活爱好者”们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连接,会创造无限的可能,而大话哈尔滨,将始终做一个公益性质的“连接器”。

我们知道做公益团队很难,但只有公益,只有在不存在盈利压力的条件下,我们才可以保持最客观的立场,推荐最精彩的内容。

如果有机会,我们希望可以申请在民政部注册无主管单位公益组织。

对,这个很难,不过我们可以等。并且在等待中充满信心,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