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在母校礼堂演唱《中学时代》
在哈尔滨,提到最有名气的学府,首先应该想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但是哈尔滨人的心中或许大多会同时想起另一所中学——哈尔滨第三中学。
说起哈三中的传奇,得先从校址所在的历史建筑说起。
根据刘延年的文章中信息可知,哈三中的前身是1923年中东铁路公司督办王景春(王兆熙)倡导创办的普育学校(包括小学和幼儿园)。当时的校舍在今天黑龙江省博物馆内,1927年改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并设高中班。1928年,由俄国的设计师彼·谢·斯维列多夫设计的中式仿古风格的新校舍建成。1934年,日伪政权在东北建立了11个军管区。当年10月,设在哈尔滨的伪第四军管区强占了第三中学校舍做了司令部。学校被迫迁到道外区景阳街与第二中学合并。1945年10月,这里成为由李兆麟组建的哈尔滨市保安队所在地,1954年3月以后才重新恢复成校舍。
如今的哈三中老校区主楼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至少在2003年以前,楼体内部也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装修风格。只是对于接近百年的老建筑,轻轻一拍,墙上即可落下灰土,墙根部的缝隙也成为老鼠喜爱光顾的场所。
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生们对她的喜爱,甚至还有“在老楼里面风水好”的说法,以至于新校区建好之后,依然会将高三学年搬回到老校舍里面备考。
在我国今天的体制下,评价一所中学似乎只剩下了升学率。虽然哈尔滨三中在升学率方面做得很出色,但若仅仅拼成绩,也就不算是三中的特色。什么是三中的“独门绝学”呢?长河以为,有以下几个关键词不得不提:
体活课。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三中的独创,但起码在高一和高二学年,可以自由活动的体活课,总是学生们的最爱。
早放学。尤其是高三学年,当其他学校的同学们还在自习室苦战的时候,三中的学生们早已走在回家的路上了。即便是高三,也会在18:30放学的。
自学。这是老师们刻意培养的,曾经教过我的周云南老师就多次在课堂上强调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换言之,这也是用大学的方法来管理中学,使得三中毕业生很容易适应大学生活。
素质教育。2003年以前,“素质教育”还不像今天这样火,但是三中的老师依然编写了《美术赏析》教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艺复兴,了解东西方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渊源和代表作品。音乐欣赏课中,甚至会有提问学生对于一段交响乐的感想的教学内容。我觉得,这是一个提升品味的过程。
学术氛围。如果我说,哈三中的学术氛围比多数高校都要好,也许会另许多人惊讶。但事实上,我很少在大学的卫生间里面听到讨论某个数学问题,也很少在高校里听人把专业术语当做口头禅的。2003年庆祝8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在校门外见到一位老人。他是三中的退休教师,青年时到苏联留学,回来在三中讲授地理。他带的一个班级,30人中竟然出了两位院士。就是哪个大学,也不敢说一个班级里出来几位学术泰斗的吧。
卖书。每年高考之后,三中老校区门口附近卖书可谓一大景观,是哈尔滨市区内最火的二手书市场。竟然会有人从吉林、辽宁远道而来买书的。同样一本书,只要是做上了笔记,就能以定价的数倍或十数倍的高价卖出。做过的试卷、课堂笔记,常能卖出天价。用笔记迈出大学的学费,这件事在三中门口绝不是奇闻。
自由。一所中学能自由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我在下午13点多的地理课堂上偷着吃中午饭,被老师发现以后,叫我站起来回答几个问题,确认我是否在听课。当老师对我的回答比较满意之后,就许可我坐下来好好吃而不是偷着吃了。所以,说三中里面蕴含着一种极为宽松的气氛,一点也不假。
长河是哈三中的啊,佩服佩服
在北大的时候发现有好多来自哈三中的毕业生,保送+高考的,简直一箩筐
我觉得哈尔滨本地人大概都会把三中放在工大前边。问哈尔滨最好的学校,看回答是三中还是工大,也许也可以用来判断是否是哈尔滨人~~
@ich 是啊,不过我当年高考的成绩可不好。幸亏后来硕士毕业时候得的那些奖项还算没给母校丢人~
@fz 的确是这样的。我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大多会说拿工大来垫底的。而且我这篇文章的原始稿开头也是这么写,但怕引起工大童鞋的争议,就改成现在这样了,哈哈哈
长河是哈三中的啊,佩服佩服
在北大的时候发现有好多来自哈三中的毕业生,保送 高考的,简直一箩筐
高考后我也曾在哈三中外买书,每天做头班车都抢不到好地方,几乎都排到了三中正门的另一侧了,导致我当时手里有高考状元的数学笔记(我逛遍了书市我那可是唯一的高考状元笔记啊)都没有人信,竟然没卖出去……
@风隐残箫 高考状元的笔记可能会是复印多份的哦
@长河 我那年买书的只有哈三中的第三名再买笔记(那也是上千元),我是因为高考状元是我表妹才有幸得到她的数学笔记,市面上确实只此一家
80年高考,三中学生囊括了前10名中的八个,另外两个是因为少数民族,有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