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宝滨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形形色色的旅客列车驶进哈尔滨,城市由此喧嚣起来。百年前的旅客列车是什么样?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寻觅那时的情景……
当时,旅客列车分为三种,除旅客列车外,还有邮政列车和混合列车(包括客货混载)。邮政列车挂有卧铺车、一、二、三等客车和餐车,全部实行对号入座。邮政列车行车距离较远,如当时从满洲里至海参崴的邮政列,全程需走行56个小时。邮政车所挂的卧铺车不属于中东铁路,而是属于国际睡车公司。当时的国际睡车公司设现哈尔滨站前(松花江街和海关街交口处),睡铺票也由此出售。这种卧铺分成一、二、三等,豪华而舒适,票价比中东铁路自备的卧铺车高一倍。
混合列车是低等级的旅客列车,挂有不对号的一至四等车和餐车。这种列车在哈尔滨至绥芬河和哈尔滨至安达间运行。但在哈尔滨至安达间的混合列车上不挂一等车厢。
旅客车厢多数由美、英、俄国制造,二轴、三轴车厢居多。除极少部分是豪华车厢,多数车厢设备简陋。如冬季靠火炉供暖,采用油灯或蜡烛照明,1916年5月开始采用蓄电池电灯,但未普及。长途旅客列车挂有餐车,但只供应西餐,餐车由私人租赁经营,服务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和中国的显贵。普通旅客列车不供应开水。
每节车厢不配固定的列车员,列车员流动服务,办理补票、检查危险品等。列车无广播设备,旅客上下车由列车员通告或听站台上手持喇叭筒的站务员喊站。列车卫生清扫由车辆部门负责,列车员在列车出库后接车,途中虽有保持车内卫生的职责,但到达终点站后交车辆部门清扫与整备。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卧铺车办理租赁男女睡衣的业务。据1920年6月9日《远东报》载:“刻为便利来往长春、哈尔滨搭客(旅客)起见,自六月十日起,第五、第六号客货车,除原有之火车外添饭车(餐车)一辆,普里普诺夫睡车(卧铺)一、二、三等各一辆,按座位号数并预备里衣(睡衣),三等车内有号数,而无里衣,各车皆有电灯。凡乘该车往来长哈或哈长之间者,补交车费如下:头等车座位里衣金卢布六元五角:二等金卢布五元:以上座位里衣费专收金、银卢布,或照行市收大洋,特此布闻。”
为满足沙俄达官贵族的需要,中东铁路还有一列叫“留克斯”的豪华特别快车。它包括一节列车沙龙,两节一等车,一节餐车和一节行李车(根据需要可临时增减)。此外,还有“列车旅馆”(高级旅游列车)。这种车有宽敞的露天瞭望台,有会议厅、包房、阅览室和厨房,内铺高级地毯,欧式摆设,还有理发和淋浴设备。每当旅游季节到来之际,“列车旅馆”便被挂在邮政列车或旅客列车上,往来于铁路沿线风景优美一面坡、横道河子、扎兰屯等地。
光阴荏苒,百年前的旅客列车已成历史,只有为数不多的“老照片”留下当年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