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个想法由来已久,恰好昨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提起来,也就顺便总结了一下。我的观点很简单:建筑的生命在于其实用价值,不再使用的房屋便不是建筑,是遗迹。
在1998年市政府将索菲亚教堂“容光焕发”之前,我不知道哈尔滨还有那样的一座建筑,那时我才是一名初中生而已。对市民开放的第一天,我和父亲有幸进入教堂内部参观。眼前的景象,除了典型的东正教壁画、摆设,就是哈尔滨其他历史建筑的图片、图纸和介绍。当然,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这些是必备内容,但是,索菲亚教堂就只能充当一个博物馆而已么?
大概是今年初,在某个论坛中,见有北京的网友,在圣诞夜来哈尔滨旅游,结果发现索菲亚教堂大门紧闭,很是扫兴。类似的尴尬还有不少,比如许多外地朋友听说索菲亚教堂很出名,想在这里办婚礼,可来调查才发现这里竟然是博物馆。我承认,博物馆对于文化的传承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问题在于,无论官方还是非官方,宣传的都是“索菲亚大教堂”,可没有强调“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啊。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没必要,故宫的全程可明明白白地写着“故宫博物院”的,人家大老远来一趟容易嘛,会不会令人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
作为本地人,我至今只进入教堂中一次,对我来说,一次就够了,里面的内容我已经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去呢?对于外地游客,除非对建筑历史非常感兴趣的,为什么要进去看那些在互联网上满天都是的资料呢?于是乎,偌大个教堂,俨然成为了一个景观。大家只是在其外面拍照留念,仅此而已。
如此说来,是不是索菲亚教堂广场比教堂的内涵更重要呢?
比较夸张的是,黑龙江省决定建设公路收费站景观工程,沈阳的某设计院,竟然将索菲亚教堂元素用到了收费站上。哈尔滨有多少东正教徒呢?恐怕不多吧,那又为什么将宗教建筑整合过来呢?宗教特色的建筑形式没有宗教功能,如此不伦不类,令人叹为观止。
我的观点是,索菲亚教堂可以恢复一部分宗教功能。具体来讲,两方面:节庆、婚嫁。
我小时候经常在基督教堂中度过圣诞节,这和宗教信仰没太大关系,图的就是一个喜庆,送的就是一个祝福。当然,我对教堂附近发宣传海报的人很反感,非常反感!宣传伪科学,已经超出了宗教自由的范围,从来没见哪个部门来管一管。关于教堂里的活动,可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哈尔滨的教堂文化》,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绝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但相信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比较喜欢西式的婚庆形式。因为庄重、正式、浪漫。所以才有许多人不远万里,去欧洲,比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等,宣誓、结婚。度蜜月。如果可以在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婚礼呢?然后从哈尔滨开始蜜月旅行?这难道不好么?路德会基督教堂可是经常举办婚礼的,我亲眼见过多次。
这样做不好么?而且完全可以在保证其“建筑艺术博物馆”地位的基础上扩展上述两个业务啊,在扩充人气的同时,促进了旅游、宣传了建筑文化,还得增加员工收入。一举多得的事情恐怕推行起来就会有困难,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如何分配呢?对,这正是我们的悲哀之处。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