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37:开放先进的民族工商业

道外区,是哈尔滨市著名的老城区,但是它从1898年建城伊始就不属于沙俄的所谓中东铁路“附属地”,是哈尔滨市唯一不受沙俄当局管辖的城区。这是为什么呢? 道外区和道里区是哈尔滨的两个沿江城区,是松花江铁路大桥建成之后,把一个连在一起的滩涂地分成了两个区:大桥东侧是傅家甸后来叫道外区,大桥西侧是埠头后来叫道里区。其实它们都是松花江的行洪区,洪水一来便一片汪洋,所以沙俄当初规划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时候,并不看好这两个沿江市区。无奈的是,在中东铁路未建成之前,铺设铁路和建设城市的设备、材料,都是通过松花江水运到这里的,而最初的水运码头不是在道外区江岸而是在道里区江岸,最大的铁路机械总工厂和木材加工厂也都是就近建造于道里区,所以很多俄国人也聚居在道里区,以至于道里区很快成为哈尔滨繁华的外国商业区。为了祈祷方便,哈尔滨东正教中央寺院——圣尼古拉大教堂在南岗区1900年落成之后,道里区的俄国人很快于1903年就在道里区江边建成圣母领报教堂,这一举动不只是为了方便祈祷,也是向沙俄当局表明拒绝向南岗区移居而留在道里区不走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沙俄当局将道里区列为哈尔滨的一个市区,加上远离江边的当初沙俄进驻哈尔滨落脚的香坊区和作为沙俄当局行政、宗教、文化中心区和外国领事馆的南岗区,组成了哈尔滨市。

1

与道里区紧紧相连的另一个沿江区——道外区,因为没有道里区的这些特殊情况,自然被排斥在哈尔滨城市建设规划之外,在俄国人看来哈尔滨市只限于南岗、道里和香坊三个城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尔滨道外区的商民紧紧地抓住了1898年以来中东铁路建设与全线通车,和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两大历史机遇,在短短的六、七年里,无赋税无限制地自由发展,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城区建设,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和进步。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时,沙俄和清廷都醒悟了:清廷以道外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聚居区为由而开始在这里设治;沙俄因为完全低估了道外区中国人的发展能力而失去先机,退而“治理”其它城区,哈尔滨出现中俄分治的局面,道外区从而成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天下,此后又有三次历史机遇都被老道外的商民紧紧地抓住了,使得哈尔滨的老道外威震东三省、名扬全中国的民族工商业界。

2

中东铁路的建设与通车和哈尔滨的城市建设,给老道外商民的发展带来五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第一次历史机遇,是修筑中东铁路及全线通车。

中东铁路是以哈尔滨为中心分别向东、西、南三个方向筑路,筑路工人多达17万人。随着铁路建设的陆续完工,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紧接着就开始了,有不少人筑路工人留在哈尔滨市做工谋生。据单士厘女士1903年6月记载:“傅家店者,昔年不过数椽之野屋,近民居约万户”。“万户”可大抵数万人。此外,沙俄当局将南岗、道里区变成俄人行政、居住和商业区之后,这些地方的中国商民,多数也移居到傅家店,使这里成为中国人的聚集地。道外区人口的骤增拉动了市场需求、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工商业的发展又扩大了就业和人口的增长,互为拉动。

3

此外,沙俄在哈尔滨唯独把傅家店一地划在中东铁路附属地之外,这就使傅家店摆脱了沙俄对这里的商品倾销和经济管制,这也就是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为什么只能在道外这个地方才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而道外区的工商业发展也确实因此获得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经济飞跃。

据1900年《商业名录》载,仅仅两年道外区民族私营工商业就出现了火磨、油坊、粮栈、杂货(含绸缎布匹)、金店、茶庄、当业、五金、书籍、医药、茶食南货、烟草、饮食、旅店、浴池等19个行业,489户工商业户。

第二次历史机遇,是1904—1905年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的陆战是在中国的领土南满进行的,处于北满地区中东铁路干线中枢的哈尔滨,必然成为战争物资供应的后方基地。而作为主要军用物资的面粉、油脂、制酒、肉类、皮革、肥皂、石碱、酒精、食糖、服装、鞋帽的生产基地,大都在道外区和紧邻的西部八区和大桥村,而与此类产品生产相配套的小工场、小作坊均为中国人开办,使得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在这场战争中获利不小。

4

除了生产战争物资而外,由于哈尔滨是中东铁路东、西、南三个方向的交汇处,战争切断了南满和山海关的交通,以往从京、津、沪等关里进货的东三省商家只能转而向北从哈尔滨进货,同时哈尔滨又是西伯利亚与海叁崴之间商品流通的必经之地,这三个方向的正常商品需求在特殊的战争时期,对哈尔滨的工商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刺激和推动,特别是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业者在这段时间确实发了大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道外区同记商场的大资本家武百祥先生曾经说过:这次机会“虽然不能说是绝后的,但也差不多。”这是他对道外区工商业第二次经济飞跃发展的评价。

5

据史料记载:1906~1911年松花江沿码头建成后,制粉、织袜、服装、油坊、酱园、禽兽产品、五金等工厂相继开业。道外区成为交通便利、产品齐全的商品集散地和重要的产地,商业逐步发达,特别是天丰涌、天德厚、同记、永合成、天丰源、正阳楼、洪盛永、东发合等较大商号的相继开业,标志着道外区民族商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据统计:1908年傅家甸民族资本工业户255家,1911年民族商号400家,1913年达700多家。

第三次历史机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

日俄战争期间,在哈尔滨的俄国私人资本在军用物资领域大量投资拼命生产,经过短期疯狂发展之后战争结束,沙俄由于战败南满市场日被日本人占领,加上俄国国内政局动荡,俄国私人企业生产开始严重萎缩,其资本开始向中国资本家手里转移,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道外区的面粉、制油、酿造、皮革等生产企业已经基本上由中国民族资本家接办,成为一战期间作为协约国俄国的军事物资的主要生产供应者,其经济竞争和发展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进一步增强,获得了第三次飞跃发展。据统计,1918年道外大小商号1250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道外工商业者开始介入江上航运业。例如:1912年广信轮船经理处,先后购置了广洛、广顺、广兴、广昌5艘轮船和9艘驳船。1915年龚焕晨创办亚洲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张廷阁从俄商那里购置了16艘轮船,成立了奉天航业公司。这些民族工商业者创办的航运公司,在松花江、嫩江、黑龙江进行客货运输。旅客大多是从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人,他们从道外客运码头乘船去黑龙江沿线各金矿淘金,有的旅客是一般商贩和到乌苏里江沿岸种植鸦片的关内农民及贩卖鸦片的商人。货物运输主要是粮谷、木材、煤炭等。开办水上运输充分反映了道外区工商业者的巨大投资能力。当然投资航运业仅有资金是不够的,在松花江、黑龙江和嫩江航运过程中,中俄外交和贸易摩擦不断,1923年成立东北特别区和哈尔滨特别市收回国家航运权之后,道外区的民族航运事业才有了比较顺利的发展。到1924年,中国船舶的运力已超过中东铁路船舶队和俄人所有船只的总运力。到1925年,由道外港口进出口的货运总量约占黑龙江水系各干流的85%以上。1927~1931年,黑龙江水系货运量增长较多,每年平均运量为952,564吨。1931年货运量首次突破百万吨。木帆船货运量按常规推算,每年约10万吨左右。

6

第四次历史机遇,是1917—1922年大批白俄分子逃入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沙俄当局解体。

俄国十月革命铲除的是沙皇独裁专制和资产阶级两股势力,特别是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逃亡和移民到哈尔滨的俄国人多达十五万人,使得在哈的常住俄国人口达到历史最高值——20多万人,以致于中东铁路当局不得不扩大新区来安置新增加的俄国人。在这种情况下,新逃来哈尔滨的富有的白俄分子和新移民来哈尔滨的俄侨对房产的需求骤增,房价急剧飙升,促使早期的和新来哈尔滨的富商改变投资方向,大力投资房地产,对此查一下哈尔滨遗存至今的各种欧式建筑的建造年代就可得到证明。

在此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外商以牺牲其它领域的投资为代价发展了房地产业,而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特别是占民族资本比重较大的道外工商业,却在新兴的房地产业和传统经济领域同时获得快速发展。

道外区民族工商业投资房地产是比较早的,但是大规模发展房地产业是在1917年之后。这不仅仅是因为此时的俄国投资商和建筑商从投资方向和建筑风格所作的双向定位,对道外区的房地产发展形成了强大导向和巨大的推动力,还因为此时道外区的地域从1917年开始,从原来的1—14道街向东扩展延伸到20道街,并对新扩入的14—20道街进行街基出放,为道外区的房地产开发商购地建房提供了巨大空间。以付巨川为董事长的阜成房产公司在南十六道街购地建设了直径百米的圆形建筑:“圈里”,后来叫“荟芳里”。在道外区中心大街——正阳街两侧的豪华建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1917年以后建成的。新街基出放后众多房地产公司应运而生,仅1917年当年全区新建民宅达1800间供给居民购买和租用。临街新建楼房多为商号、商场、旅店、饭店、剧院。这些新建楼宇多数是2-3层,而且一律模仿欧式建筑风格,俗称中华巴洛克建筑,成为道外建筑风格一大靓点。道外区的房地产业以胡润泽的源顺泰为首,专事经营房屋,拥有楼房和平房约6 000~7 000间左右。每月所收房租约40万卢布。其他房地产大资本家还有付巨川、李梦奎、向连喻等。

7

8

由于以俄商为主的外商将主要投资转向房地产,造成对其它经济领域的投资出现难得的空档,从而大大减轻了民族工商业在传统领域投资和发展的竞争压力,所以这个时期的传统经济领域,非但没有因为大批外商涌入哈尔滨而受到冲击和损伤,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道外区民族工商业在第四次经济发展飞跃中得到的最大成果是,形成了行业众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民族工商业体系,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经济结构更趋合理。据统计,1917年道外区工商业户有4000家,1922年达到7000—8000家。到1931年,道外区的工业达到31个行业,369家工厂;商业86个行业,其中不乏最新生产领域的出现。例如,创办于1922年的道外裕庆德毛纺织厂,是东北唯一的毛织厂,生产的军绒和毛布填补了东北地区的生产空白。

9

第五次历史机遇,是1923—1932年民国政府收回中东铁路摄取的中国主权并建立东北特别区和哈尔滨特别市。

1923年“驱霍”即霍尔瓦特、“驱沃”即沃斯特罗乌莫夫成功之后,民国政府开始陆续收回沙俄自中东铁路建设以来在所谓“附属地”所摄取的诸如行政管理权、司法权、航运权、驻军权等各项中国主权,并将附属地改称东北特别区,将哈尔滨市改称哈尔滨特别市,行驶中国主权。道外区虽然从来不是沙俄的“附属地”,道外区的工商业也从来不受沙俄的统治,但是由于中东铁路和松花江航运一直控制在沙俄手里,所以道外区的主权仍然是不完整的。例如,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业者和哈尔滨其他市区的民族工商业者一样,因为沙俄抬高火车运价和限制水运范围,而改用马车运输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建立东北特别区和哈尔滨特别市,收回各项主权以后,道外区的工商业者获得了第五次飞跃发展的保障。

10

在此期间,由于哈尔滨的沙俄势力被彻底清除,美英法德意日等各帝国主义列强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乘虚而入,全面取代沙俄影响。这对哈尔滨特别是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业来说,既是严重的挑战,也是扩大开放的良好机遇,提高了道外区工商业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增加了商品种类、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国际贸易渠道和范围,从而获得第五次飞跃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提升了道外区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进入20年代以后,道外民族工商业开办的火磨、油坊、纺织基本上都采用了新式机器机械制粉、机械榨油和机械纺织,其它手工作坊也开始采用机械或半机械生产。特别是交通工具的机械化程度更高,1927年在全市开始运行的有轨电车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1922年资本家张廷阁率先在自己开办的双合盛皮革厂使用世界先进设备,生产出世界一流皮革,拉动了道外区乃至全市皮革业进入辉煌时期。1931年日商开始不断输入发电和照明设施,推动了生产生活的机电化水平。

在民族工商业占统治地位道外区,并不拒绝外商在此投资兴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13年英商马前等人投资5.5 万英磅,在道外区西南处兴建的英国滨江物产进出口有限公司。1915年公司的机械室、屠宰厂、冷藏库、火锯厂、养鸡场、打蛋厂先后落成,制冷机、发电机、大锅炉等全部安装完毕。冷藏库可贮藏4 000多吨肉类。最初主要是鸡鸭屠宰加工出口,从1916年扩大经营范围,鸡鸭鹅猪牛羊全面收购屠宰加工出口。肉猪年屠宰加工出口最多时9.3万头,肉牛年屠宰加工出口最多时1.8万头,鸡鸭年屠宰加工出口12.1万只。这些肉类加工产品经海叁崴出口到美英两国。剩余的牛皮和羊毛再加工出口。这个公司吸纳了道外区700多名的中国工人就业,也刺激了郊区和更广大的农村发展畜牧饲养业。此外,1918年南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傅家甸南三道街开办。

11

12
下面介绍道外区民族工商业几位领军人物,他们标志着道外区民族工商业在个世纪前30多年曾经到达过的光辉顶点。

13

武百祥,道外区最大的商业资本家,同记百货商场的掌门人。1901年从河北初来哈尔滨时,只是走街串巷的行商。1903年合伙在道外南头道街租用三间门市开办了一个小百货店铺并冠名小同记,预示将来一定会办成一个大同记。他毫不放过道外区商业发展的任何一次历史机遇,在保障街开过工厂、在江北养过猪,在太古街开过钱庄,不断积累经验和扩张资本,到了1928年当他经历到道外区第五次历史发展机遇的时候,一个闻名全市甚至闻名全东北的大同记商场终于在道外正阳四道街落成。从此哈尔滨商业出现了以洋人专营高档洋货为特色的秋林商场和以国人专营大众国货为特色的同记商场并肩而立的经营格局。全市的国人购买国货必到同记,全省甚至全东北的客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哈尔滨同记商场,它从客流量到卖钱额在哈尔滨商界里首屈一指,早就超过秋林商场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之后。

14

15

张廷阁,道外区和全市最大的工业资本家,双合盛面粉厂和制革厂的掌门人。早年从山东来到海叁崴学徒,经商才华横溢,最终来到哈尔滨,先将俄商火磨兼并,办起中国人自己的制粉厂,采用世界一流设备和技术,生产出一流的面粉沙子面,打出中国民族品牌,驰名全国和世界。1915年他从俄商手里购置16艘轮船,成立了奉天航业公司,开始多元化发展。1922年张廷阁又在道外区圈河开办了双合盛制革厂,仍然采用最先进的制革设备和制革技术,生产的皮革打入世界市场。他的政治品格与他的经营思想,同样精彩和令人叹服!他曾经被道外区和全市的民族工商业者推选为哈尔滨总商会的会长;成立哈尔滨特别市的时候他又当选为公议会会长;日本投降后他被推举为哈尔滨市市长;哈尔解放前夕他曾积极邀请和配合人民解放军进城解放哈尔滨,将政权交给人民。
付巨川,道外区投资房地产和市内交通的著名实业家。他早在1915年之前就开始投资房地产,建设商铺和民宅。1915年东四家子街基出放后,开发空间增大,更加扩大了对房地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对商铺的投资建设。1918年,傅巨川开办了安泰汽车公司,购置可容15人的汽车1O辆,行驶于道外、道里两个繁华商业区之间。

16

胡润泽,道外区银行和房产资本家。早年贩运烟土赚取一些不义之财,然后开设银号,取名源顺泰。而后投资房地产,1901年在道外十八道街建筑了道外区第一栋前后两进套院的二层洋楼,后来成为居民住宅楼,当初肯定不是,平民谁会住得起? 1901年的时候,沙俄当局建设哈尔滨刚刚开始不到3年而且俄国人根本没有到过这里,来这里的中国人也不多,胡润泽怎么会这么早在这里建了一栋洋楼?虽然这始终是一个谜,但是历史档案确实记载这栋建筑的主人就是胡润泽,而且他在后来道外哈尔滨往事: <wbr>第十三章 <wbr>老道外——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区房地产发展史上一直是重量级人物。历史记载:1917年春,源顺泰银号购买道外南头道街至五道街的空地,招工建房百余处。1917年3月2月4日报载:“道外源顺泰,近年异常发达获利甚巨。现闻该号共置地三、四十处,盖楼房、平房四百余间,约计全年可得租金20余万元。商界之殖业者可谓有独无偶。”“本埠钱商源顺泰,前在各街购置地皮建筑房产,刻下每月收取房租约有数十万元之数,足见房产之多。”“当时胡润泽开设的银号源顺泰拥有楼房、平房约6000—7000余间,每月收取的租金约40万卢布。”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6 条评论

  1. 龙安人

    作者以历史的脉络,用发展的眼光,推释了哈尔滨民族资产阶级利用历史的机遇,把哈尔滨做大、做强的进程。观点有理、有据、有力。哈尔滨人,真的要从前辈那里学习点什么。

  2. 也算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了。

  3. 回忆!

  4. 郑州纸箱厂

    满满的都是回忆

  5. 有几个同学就在哈尔滨上学呢

  6. 娜娜

    成之后,道里区的俄国人很快于1903年就在道里区江边建成圣母领报教堂,这一举动不只是为了方便祈祷,也是向沙俄当局表明拒绝向南岗区移居而留在道里区不走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沙俄当局将道里区列为哈尔滨的一个市区,加上远离江边的当初沙www.chuanyidabanwang.co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