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走出去的战地传奇女记者第一人

本文原载于《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

对很多哈尔滨人来说,张郁廉这个名字还有点陌生。可是,这位老乡却是一个传奇。她在俄侨家庭长大,是萧红的同学、著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的闺蜜,是国画大师黄君璧的高徒,举办了好几次成功的画展。抗战时期,她还是中国第一位深入硝烟战地的女记者。2010年,张郁廉在美国洛杉矶安逝,96年的人生里浓缩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

近日,张郁廉的儿子孙宇立先生带着母亲的自传《白云飞渡》回到哈尔滨,并把母亲生前的部分照片和遗物捐给了萧红纪念馆和黑龙江省图书馆。10月22日下午,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国际交流部制作的张郁廉生平的纪录片在呼兰河读书会上播放。

006hiwsejw1f9b60sm939j31gw0z5147

俄侨养母造就冰城才女

张郁廉1914年出生在哈尔滨,父母都是闯关东的山东移民。两岁那年,张郁廉的母亲病故,父亲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她和弟弟。而一直对张郁廉心存喜爱、同住邮政街的邻居、俄侨夫妇瓦娃和佳家收留了她。瓦娃是白俄贵族,情趣高雅,带给张郁廉受用一生的爱和品位。

孙宇立回忆说,母亲一生都喜欢采集鲜花,并把花瓣夹在书里,这些都是跟瓦娃学的。张郁廉中年以后拜师专习绘画,并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九旬之后她依然保持衣冠整齐,都和儿时养父母的艺术熏陶分不开。“母亲特别会做俄式馅饼、包子,自己腌酸菜、做葡萄酒、沙拉,灌俄式香肠,这些在台湾都很少买的到,我们从小都和母亲一起喝下午茶,用俄式茶桶烧茶或磨咖啡,加上珍藏的最好的白兰地酒,这些也都是受瓦娃的影响。

瓦娃夫妇哈尔滨家里有花园,有仆人,还在哈尔滨懒汉屯盖别墅,放假了就跟俄侨去太阳岛。最有意思的就是她说放暑假时会搭着中东铁路的专车去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地方,到那儿之后火车头开走了,车皮留下来,在那他们就在那玩上好多天,有时候还在那儿过圣诞节、万圣节,开派对,然后火车头再开回来把他们接走。”去年,孙宇立来到哈尔滨,见到了至今生活在哈尔滨的表弟、表妹,他们一起去了横道河子。

“那里有东正教的教堂,度假村落,机车掉头的机库,我就猜测妈妈当年应该就是来横道河子了。”孙宇立说,母亲主张简单有序就是美。“她每天都做生活摘要,每张旅游照片都会作注解,每封家书都整齐的收集起来,她热爱大自然,到了台湾后,每年我们都会借个车,八九家好友一起去野外度假。”这都是她在哈尔滨时养成的习惯。

瓦娃作为养母更可敬的地方,是坚持送张郁廉去中国小学读书,她认为张郁廉是中国人,必须学会中文,还专门为此搬了家。

006hiwsejw1f9b617wh1aj318g0p07df

孙府大院里的青梅竹马

瓦娃带着张郁廉住进了哈尔滨东顺祥大院的二楼,“这个产业属于我爷爷孙宝书,当时我爷爷在海参崴做生意发了财,就在哈尔滨置产业。所以我父母从小青梅竹马。”张郁廉很快就和孙家的孩子成了好朋友。“妈妈说,她第一次坐着马车来到东顺祥,还没有说话,就知道这家的小女孩会是我最好的玩伴。”孙宝书的女儿就是后来扬名全国短跑女王孙桂云,在全运会上拿到四面金牌,被称为“全运之花”,创下的百米纪录十几年无人能破,后来还代表中国参加了东京亚运会。

张郁廉在回忆录中写道,孙桂云告诉她,哈尔滨的运动员出去比赛很抢眼,身材矫健,运动服也时尚,这些也让孙桂云在当时受到了很多男孩的倾慕,其中最狂热的粉丝成了她的丈夫。后来孙桂云和丈夫去了香港,“姑姑姑父在香港的生意很成功。我们小时候最盼着姑姑寄来衣服和礼物,总是最时尚最漂亮的。”

中学时代的张郁廉,学习历史时遇到了一点困难,于是瓦娃便请孙宝书的儿子孙桂籍为张郁廉辅导。这个博学多才的年轻人,让张郁廉非常欣赏和佩服。两个年轻人的初恋一度受到封建礼教的阻隔。孙桂籍遵从父命接受了包办婚姻,但是很快就离婚了。张郁廉30岁那年,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洞房花烛夜,一对新人做的第一件事是抱头痛哭。之后两人恩爱相守32年,养育了3个子女,直到1976年孙桂籍去世。

深入战场: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新女性

学生时代的张郁廉品学兼优,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女一中、天津南开女中和燕京大学。可是芦沟桥事件爆发以后,张郁廉平静的学生生活被打破了。设于汉口的苏联塔斯通讯社想要增加工作人员,条件是会俄语,大学辅修新闻,张郁廉完全符合,和那个年代的很多进步学生一样,张郁廉融入了抗日的洪流,用手中的笔呼吁同胞抵抗日寇。“他们跑到最前线的国军旅部,当时的一个旅长叫覃异之,风度翩翩,他看到我母亲后非常赞赏:你是我在前线看到的第一个女记者,这么勇敢,我很感动,送你一把手枪吧,以后留着自卫。母亲说采访时炮声隆隆,就在耳边。”孙宇立说:“母亲提的最多的是台儿庄大捷。这是中国抗战的第一个胜利。后来她随着大军撤退,赶上机枪扫射,飞的很低,妈妈能够看到机尾上的血腥红旗,有一次逃难时她摔倒在地,一摸身上有血,以为自己受伤了,可是哪都不疼,一看,躺在旁边的人被枪杀了,血喷到了她的身上了。这个情节,在黑龙江台的纪录片里提到过的。”

故友和故园

抗战胜利后,张郁廉的丈夫孙桂籍曾在哈尔滨工作过一段时间。1947年,孙桂籍成为长春市长,1949年,孙桂籍带着全家赴台。孙宇立说,父母一生都很以作为一个东北人为荣,在台湾家里进出的也有很多东北来的同学、朋友,“父亲和孙运璇至交,孙运璇毕业于哈工大,后来成为台湾科技产业的奠基人。张郁廉先后将几个弟弟妹妹接到了台湾,并帮助他们在台湾扎根。

萧红纪念馆很多年前就收到了一张萧红和女一中同学的合影,照片只是注明同学叫“张玉莲”,却不知这名同学后来的去向。孙宇立说:“大概是1980年,有一天母亲跟我说,今天来了个记者跟我聊萧红,还要走了我的一张照片。”直到2015年,孙宇立在整理母亲老照片时发现了同一底板的另一张照片,才知道“张玉莲”就是后来改名的“张郁廉”。“研究萧红的专家章海宁看到后特别惊喜,说这张照片太有价值了!这也是萧红产后的惟一照片。”

刚上大学时张郁廉立志学医,与著名作家韩素音同班。后来张郁廉转学教育,辅修新闻,可是两人的友谊却一直保持着。张郁廉结婚时的旗袍和鞋子,都是韩素音从英国寄来的。更奇妙的是,韩素音后来给一个郭姓的马来西亚华侨做家庭医生,郭家的女儿长大后成了孙宇立的妻子。“两位老友在天有灵,也一定为我们高兴。”孙宇立说。

1989年孙宇立陪母亲第一次回到了哈尔滨,见到了二舅张复钧一家,“他们到俄人坟场,去拜祭养母瓦娃。俄人的坟已经没有了,都种上了树,一些石头上依稀能看见俄文字。母亲十分伤感。我们也去了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太阳岛,去了她在十六道街的小学,母亲跟那些老师、学生握手,说我70年前也在这上学的。我们也去了懒汉屯,看到曾经的老屋。”

孙宇立说,母亲90岁以后身体开始衰弱,却依然坚持习字、作画,朗诵俄文诗歌。“她写下的回忆录本来只想作为家史留给子孙,几个作家朋友看了后却都力荐我出版,在整理母亲书稿的这一年中,我心中也生出了很多的遗憾和惭愧,母亲的人生原来经历了那么多传奇,可惜她现在已经不在了。可是我相信她的人生故事是有生命力的,我希望能够在养育她的白山黑水之间延续下去。”

王静

曾从事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制作十几年,现为黑龙江广播电视报记者。联系方式:122397565@qq.com

相关推荐

1 条评论

  1. 匿名

    和小红是校友,不是同学!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