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历史上的松花江站

哈尔滨历史上的中东铁路时期,给城市留下大批俄罗斯风格建筑,修缮一新的松花江边江畔餐厅,把俄式建筑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省内媒体、文史界的热议,笔者观赏后惊叹不已。自然想到了该建筑的前身——哈尔滨历史上的松花江火车站。

1896年6月,沙俄依据《中俄密约》攫取了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利用松花江向中国境内运输筑路人员和物资。当时,待选枢纽站站址有两个,一个是伯都讷(现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另一个是哈尔滨,两地都位于松花江边,有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但经勘测发现,伯都讷地势低洼,较大船只无法通航,不利于修筑铁路;而哈尔滨江面宽阔,南岸是黄土岗,有利于未来城市建设。于是,枢纽站设在了哈尔滨。

现江畔餐厅(原松花江站站舍之一笔者拍摄)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全班人马,乘“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抵哈,在现小九站登岸。经商议,工程局决定在松花江南岸修建码头和车站,以便转运筑路人员和器材。数以千计的中国劳工风餐露宿,在现斯大林公园一带平洼筑坝,修建路基建和站舍,还在在现友谊路一带建起货场、木材厂和临时机械总工厂。因车站位于松花江边,故称松花江站(也有埠头站之说)。1899年3月4日,松花江站与阿什河站(今阿城站)临时通车,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列火车驶向阿什河站。

现江畔餐厅侧面(笔者拍摄)

1898年至1902年5年间,是松花江站鼎盛时期,此时中东铁路尚未通车,该站成为中东铁路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当时,松花江堪称黄金水道,水丰季节百舸争流,车站和码头运输繁忙,货物堆积如山。据史料载,1898年至1902年5年间(中东铁路全线开通前),沙俄通过松花江水陆向哈尔滨运输了大量筑路物资,主要是钢轨、机车车辆和金属产品。同时,沙俄也将从中国东北掠夺的粮食、木材等物资,以及、牛马及皮革等,通过水路运回国内或向其他国家出售。此外,沙俄木材商在松花江上游(吉林)非法采伐的原木,组成木筏,顺流至此,经火车倒运牟取暴利。

原松花江站沿江铁路,远处“老江桥”依稀可见

松花江站的萧条始于1903年后。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哈尔滨站建成运营,原水路运输货物改为铁路运输,使松花江站运量锐减。此外,1901年和1914年,松花江遭受两次大洪水,九站以东江主流移向太阳岛方向,码头出现淤浅,大宗货船难以靠停。到1918年,车站以东至松花江铁路桥之间江岸逐渐萧条,大宗客、货运船舶,只能在道外码头靠岸。
1912年前后,埠头区(现道里老区)变成商业区,到江畔和太阳岛观光、游览、避暑的中外游人日渐增多,由于部分闲置在岸边的铁路阻碍游人,中东铁路当局拆除部分线路,修缮堤面,绿化江岸。以后,俄国商人在江边建起“亚道古鲁布”水上餐厅(现铁路江上俱乐部),至1924年,岸边出现精巧的俄式风格的冷饮厅和凉亭,相继又装点了一些俄罗斯雕塑艺术小品,如俄罗斯少女、北极熊等。1938年,被正式辟为“江畔公园”。

当年繁忙的松花江站水陆码头

当年江边中国劳工卸船情景

现斯大林公园中段江畔冷饮厅和江畔餐厅建筑,均为松花江站晚期站舍(车站房舍),东侧的冷饮厅始建于1928年,西侧的江畔餐厅始建于1930年,两幢建筑的改造设计师同为日本人大谷周造。早在1938年建江畔公园时,东侧的站舍便改成了冷饮厅,两幢建筑现均为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

2009年的江畔餐厅(笔者拍摄)

1953年,哈尔滨市政府扩建江畔公园,迁走货场,拆除铁路,向南扩展30米。1954年,新辟了游览路,进行大面积植树绿化、美化,改名“斯大林公园”。1957年,哈尔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水,又将江堤加高、加宽。经1958年后不断规划改造,变成今天集园林、防汛、游览、休闲为一体,且遐迩闻名的沿江风景线。

岁月荏苒,昔日松花江站旧事早已随波远逝……

参考资料:《哈尔滨市志(交通篇)》、《道里区志》、《哈尔滨历史编年》(李述笑老师编著)、《中俄贸易史》等史料。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哈尔滨老地名

文/王宝滨 “老厨家”第四代传人郑树国先生,堪称是哈尔滨餐饮界的文化人,在哈埠餐饮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08年冬,为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