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和巴斯克节的节庆食品“古里契” —— 原始男性生殖器崇拜的痕迹

当我们进入额尔古纳市恩和乡,一些老式木刻楞的院子,其围栏上挂满了嫩嫩的“柳毛狗”枝条,一般基督教国家多以棕枝装饰教堂,额尔古纳在高寒地带又没有教堂,因而大家以柳树枝替代棕枝装点围栏。街道上装饰绚丽的俄式大马车铃铃铛铛的奔跑而过,春风里飘来阵阵浓烈奶油面香!节日的气氛弥漫整个民族乡。巴斯克要来了!

巴斯克节即是东正教复活节。《圣经·新约全书》中说,基督为了赎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复活节是基督教会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为基督三大教派的共同节日,由于复活日各国习俗各有不同,在公元325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规定复活节是星期日。

因为东正教所采用的儒略历,东正教的耶稣复活日——巴斯克节,具体日期通常比其它二教派推迟两个星期,一般从公历4月下旬或5月初,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开始。复活节规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举行,这是因为春分之后日长夜短,满月当天,不但日间充满光明,漆黑的夜晚亦月光照耀。

额尔古纳巴斯克节是俄罗斯族热闹非凡的节日,隆重程度堪比汉族的春节。2018年的额尔古纳巴斯克节在寒风料峭的4月8日如期而至。在欧洲基督教国家,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复活节当天通常烤制复活节面包,基督徒认为面包是耶稣永生的活粮。复活节面包上画有基督耶稣的字样、十字架,或羔羊的图案等,用于纪念基督。地处祖国边陲的额尔古纳的巴斯克节也保留了近似的传统。

闻着满街飘荡着特有的面包糕点香味。我们来到了额尔古纳东正教一位神父的父亲家里。室内粉刷一新,墙角圣龛两边精心布置了扎成把的彩色布条,另有几束彩色绢花点缀在圣龛周围。圣龛板上排放两盘彩蛋,当中有一块呈圆柱状的大蛋糕引起了我注意,此糕点平面和一般蛋糕一样,但是要比一般蛋糕高许多。

于是我问老人:“这个蛋糕是做什么的?”

老人说:“象征基督被钉死的山“古里契”, 是巴斯克节中重要的元素,每年基督复活,我们都供奉这种糕点。

神父的母亲提前烤制了一些不同造型的糕点和面包。但是唯有圣龛里的糕点,上有“XB” (“基督复活了”的俄文缩写)字母的奶油花,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俄语称“古里契”(кулич)。在家里圣龛供奉象征基督的“古里契”和彩蛋,希冀基督复活佑护,亦是举行祭祖祈育的活动,这构成了额尔古纳俄罗斯族精神世界的精髓。

第二天,我们在冷飕飕地风中,来到一家面包房,店主正在烤制面包。这原是一家俄罗斯老太太经营的列巴房,室内有三个传统的列巴炉,她家还在用木炭烤制面包。听卖面包的女店主介绍说必须得用一种特殊的面粉烤制,面包才能松软香甜近似蛋糕。

随行的黑龙江大学唐戈教授对我说:“你看那些面包像啥?”

我看着眼前像蘑菇的大面包,要说神父父亲家的“古里契”形态含蓄一些,而面包房的大糕点太像男性的生殖器了。

西方谚语亦云:有多大的阴茎,就有多大的办公室。表面意思是说男人的能力大小,实则隐喻女性阴道的包容性。男性如此注重阴茎的外观,源自古人的男根崇拜。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人口的生殖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极重要条件,人类社会的生殖崇拜也是先有女阴崇拜,后有男根崇拜。古代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收敛含蓄的中国古人亦有许多以柱状物模拟男性生殖器的器物,称之“祖”,即是生命的起源、祖先的意思。

复活节不同的国家习俗略有不同,同一教派亦有差别。复活节的传统食品很多,面包为主要的,它们都被赋予一定的涵义。基督面包乃应节食品,一年就一次。天主教的法国吃圣餐,即是点红酒的面包,象征基督的血。基督教新教的面包英文叫 Hot Cross Bun,汉语即是“十字包”或“耶稣包”。古老的英格兰萨克逊人,在春天来临时刻,会在面包上划十字,表示四季的含义用于奉献给春神,这以传统保留在基督教新教中。同为东正教的希腊复活节要做“克里斯托索莫”,克里斯托是基督,索莫就是面包。希腊基督面包编成发辫,并缠绕成花环状,象征生命的循环。发辫中塞进四个鸡蛋寓意四季,其中一个鸡蛋染成红色,象征基督的血。

巴斯克节要互相撞彩蛋,谁撞坏了,大家毫无沮丧,而是一片欢笑声!原来彩蛋撞破,象征“耶稣复活,走出石墓”。另一不可或缺的点缀是为节日烤制的圆柱形面包,它用加牛奶、黄油和鸡蛋的面粉,再抹上甜甜的鸡蛋糖衣,洒上各色谷粒,夹杂着一些小小的黑葡萄干,顶上涂着一层白色的糖霜,象征生命的甜蜜。

额尔古纳市恩和“古里契”既有俄罗斯原有风格,亦有其自身特点,恩和“古里契”制作手法简单粗放,外形逼真,朴素中透露了远古遗风。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9年出版的《婚姻与道德》一书中认为: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形形色色的因素,在古代所有异教之中都存在过,且为古代基督教的著作家提供了锐利的武器。但是不管他们论战的结果如何,男性生殖器崇拜的痕迹与整个中世纪相始终,最后,只有基督教新教取得了成功,即把这痕迹彻底清除。”

东正教不属于基督教新教体系,她应该保留了一些原始崇拜。从恩和巴斯克节的面包当中,我们并不难窥视到那些对于男性生殖器的各种比喻暗示。额尔古纳河流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离欧洲文明地区,长期与俄罗斯文化本土隔绝地处信奉原始萨满教的文化圈额尔古纳市恩和民族乡的俄罗斯族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渊源极深,他们做的古里契”直接地描绘生殖器的唤起状态应该源于男性生殖崇拜,其东正教依然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痕迹。

俄罗斯民族信奉基督教同其它西欧国家相比较晚,又地处北方原始萨满教地区,历史上又被蒙古人征服过,俄罗斯的宗教或多或少有些原始宗教的痕迹。自十六世纪以来,俄罗斯人经营远东,蓄意蚕食。明崇祯十二年,略有贝加尔湖及庵雅腊河附近之地,数年后,“进攫尼布楚以为根据,由是东寇雅克萨,南侵额尔古纳河,扰害索伦诸部落”。由于沙俄的侵逼,由尼布楚逃回的的布赫德云,纳米雅儿八姓之人,以及鄂温克酋长根特木尔党内逃人,亦游牧根河、额尔古纳河等处。

1862年,中国败俄于伊犁,俄罗斯人越过额尔古纳河上游,在孟克西里一带刈草垦田。1884年,为防止俄人越界采金,又在额尔古纳河下游增设五卡。然而沿边卡务,饷少兵单。“俄人利用我饥馁士卒,施以一饱之惠,即甘为守牧牛羊之隶役,边务至斯,不堪言状”。此时,华俄联姻已悄然开始。1900年庚子事变后,额尔古纳河沿岸卡伦尽毁于俄,俄人乘势侵越,在额尔古纳右岸采矿、开垦、捕猎、刈草、伐木等,皆听其所为,无人过问。额尔古纳河两岸,俄境屯镇相望,星罗棋布;我境则汛地星疏。1907年,素有“半生心事在筹边,黑水黄沙二十年”的宋小濂任呼伦贝尔副都统,在其任上设学、垦荒、渔牧、林矿诸业逐渐办置,恢复卡伦,严禁俄人越境。

清政府对额尔古纳流域的管理历经巡边-设卡伦—屯田驻守三个过程。清末民初为了移民垦殖、屯兵戍守。在政府的鼓励下,山东、河北等省青壮年男人纷纷向东北移民,其中很多人辗转来到额尔古纳河畔。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一些俄罗斯人为了躲避战乱或生活窘迫逃亡至中俄边境。这些人当中的贵族、资本家、高级官吏和军人辗转流落到哈尔滨、天津和上海等地。一部分中小地主、富农、小官吏和军人以及一些贫苦农民,由于这些人没有钱财逃往哈尔滨和上海,又依恋土地,故而他们被迫越境到额尔古纳右岸定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俄罗斯后贝加尔地区。据1922年呼伦贝尔统计显示,全境中国县属和蒙旗人口总户数7049户,男26966人,女16164人,总人口数43130人;俄罗斯人总户数5503,男14430人,女13108人,总人口数27538人。其中定居在额尔古纳地区的俄罗斯人总户数1855,男5368人,女4526人,总人口数9894人。呼伦贝尔全境俄罗斯人占63.8%,额尔古纳地区俄罗斯人是中国人的五倍以上。随后苏联开始的“集体化”、“肃反扩大化”以及“中东路事件”导致了一些苏联人越境逃亡额尔古纳地区。苏(俄)移民潮汇入额尔古纳地区,部分俄国女子嫁给了吃苦耐劳的中国男人,在边境地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华俄联姻。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居民主要有南迁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和布里亚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大多是不同时期从贝加尔湖地区迁移过来,布里亚特人长相、习俗、语言和国内蒙古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信奉的是萨满教,这里的蒙古民族传统、习俗以及独特的民族特征都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当时俄罗斯族在额尔古纳属于人口较多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相对先进,作为一支移民的民族,在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中仍有俄罗斯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宗教礼俗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而移民的俄罗斯人在额尔古纳地区同汉族以及其它各民族相互交融。此地区的文化习俗乃至宗教,必然是相互包容互相学习。额尔古纳流域向西不远处,即是贝加尔湖——世界最古老的第一大淡水湖。沙俄东扩以前,贝加尔湖一带属于北方萨满教区域,布里亚特人的居住地。布里亚特人原萨满教,名义上信仰东正教,实际上仍保留萨满教残余。贝加尔湖中的奥利洪岛是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岩岛上有原始森林、草原、一小块沙漠,一直被认为北部萨满教的中心的奥利洪岛,在贝加尔湖畔的山坡上矗立着13根图腾柱 ,柱子上缠绕着彩色布条,有点象藏区的经幡,带有宗教色彩。这些巨大的木制图腾柱,具有原始男性器官崇拜的痕迹。恩和“古里契”表现的男性生殖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或多或少是受到了萨满图腾柱的影响。而中国的阿尔巴津人受满族熏陶,巴斯克节的基督面包叫“天门饽饽”,外观则是一个大馒头。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俄罗斯族同信奉萨满教的各民族之间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建设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复活节原本是古代异教的“春节”,是庆祝春回大地一切恢复生机的节日。后来演绎成基督教的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业社会的春耕即将开始。古罗马的狂欢节日大多在春天举行。巴斯克节,即是东正教复活节,基督复活也是在春天里,基督是男性,“古里契” 雄伟的性器象征着男性的力量,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繁殖生育!

 

雪狼刀风

陈文龙,1967年出生,黑龙江省大庆市人。高级经济师、摄影师、户外旅行者。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近三十年,研究主要方向为远东近代史、中俄关系史和中东铁路历史。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中俄关系史学科的骨干成员,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会员,一点资讯签约作者。近年来自费考察中东铁路,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国家地理》、《铁道知识》、《看历史》、《环球人文地理》、《中国地名》、《华夏地理》、《黑龙江史志》、《北国旅游》、《哈尔滨史志》、《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大庆日报》、俄罗斯赤塔日报、俄罗斯效果报(周刊)等杂志报刊以及网易、新浪、搜狐、凤凰网和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家主流网站,发表了大量有关中东铁路历史建筑现状调查的文字和图片。联系方式:jinsedao@126.com 13845995750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