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画说哈尔滨》美术作品展纪实

“历史是文化的根,文化是历史的魂。”

哈尔滨的文脉,融于北方特色的地基里,藏在建筑、音乐中,藏在奔流江水、瑟瑟春秋中,藏在大街小巷、袅袅炊烟中……

百年沧桑的变迁里,有本土风情、也有异域韵味;有陈旧老舍、也有现代殿堂;有名人留步、也有百姓足迹;有巧夺天工的冰雪艺术,更有风光旖旎的天然景象。

这一切,在《画说哈尔滨》美术作品展中,在画家们的笔触中,留驻下来,也生动起来。

正如著名编剧孟烈先生在作品展《前言》中所述:她(哈尔滨)别于沪上之十里洋场,更不同于津门之闹市商衢。但她却另有独特的诱人之处,盖因其城容市貌之异国情调,遂感独具一格;或由其街区建筑之风韵雅致,乃觉别开生面。故可使观赏者为之陶然,异乡人流连忘返。

“用画来述说艺术家们对故乡城市的无比爱恋,用画来解读哈尔滨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独有魅力。”(画家王焕堤)这是所有画家的心声。

画,是艺术,也是语言,有深邃的内涵,有丰富的表达力。这几天,我一直徜徉在画展的134幅作品里,流连忘返,感触颇多。

《有一种艺术叫绘画》

这幅描绘中央大街的油画《老街金秋》是著名画家林建群先生的作品,这位来自天津的老知青,用他对哈尔滨的热爱,一笔笔绘出这幅精品。

林老师说,大家都知道哈尔滨是“音乐之都”,其实还有一种文化特质,那就是“油画之都”。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多国移民的聚居,西方绘画随着宗教一并传入过来,1914年,俄国著名画家、雕塑家戈林贝尔戈来到哈尔滨,开办了哈尔滨第一所专业美术学校,通过素描、水彩画、油画的传授,培养了许多西洋画人才。而我国最早艺术院校是1955年中央美院开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哈尔滨整整提前了40多年。

黑龙江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李述笑会长也曾专门撰文《荷花艺术学校和哈尔滨侨俄美术家》,详细回顾了荷花艺术学校和哈尔滨西洋画的发展历史。

李述笑会长谈到,哈尔滨荷花艺术学校对哈尔滨的西洋画发展史有着积极的作用,她的创办者和授课者都是俄罗斯有名的艺术家,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世界各地。

林建群老师另一幅《在哈尔滨荷花画室》就是当时特别有名的荷花艺术学校的图片,她的旧址就在博物馆广场靠近少年宫那一侧。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林老师告诉我,你把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圆,在圆圈里看那幅《老街金秋》,你会发现每一处都有色彩结构的变化。他强调说,画家在创作的时候,要具备三个境界:物、情、意。只有三者融会贯通,作品才会达到忘我的境界。
说到忘我境界,本次画展有一个特殊的作品,就在入口处,说它特殊是它的长6米、宽0.5米,里面描绘了70多个哈尔滨著名的建筑和景点,作品从右至左,共展现了香坊区、道外区、南岗区和道里区的旧貌新颜。它是周光浩老师创作的大型作品《哈尔滨风情图》。

这幅画历时14个月,里面有最早的香坊火车站、田家烧锅、哈尔滨啤酒厂、香坊尼古拉教堂、气象台、同记商场、老鼎丰、伍连德医院、大罗新、文庙、北市场大楼、八杂市、犹太老教堂、满洲遗址等等。

创作这幅作品,周光浩老师不辞辛苦在国内外网站、省市图书馆查找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吃尽了口头。

他走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甚至为了资料的准确性,他竟然到海参崴考察。

为了得到车辆厂文化宫、天马旅行社的一手材料,他曾冒着危险爬到了对侧的脚手架上拍照。

辛勤的汗水成就了一幅完美的图画,艺术的背后有画家们难以言表的付出,这幅画吸引了很多人。

《有一种陶醉叫“教堂”》

美的建筑是流淌的音乐,是让人陶醉的音符。

本次画展最多的是老建筑的再现,特别是宗教建筑-教堂。

老教堂是哈尔滨特殊的文化形式。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大量侨民的涌入,带来很多外来异族的风俗,教堂就是其中的一种。上世纪初,哈尔滨的教堂最多的时达57座,这些建筑成为了城市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的哥特式、巴洛克式的老教堂里曾经寄托着很多人心灵的安息。

我对老教堂情有独钟,教堂是我心里神圣的地方,和佛教、道教等一样让我肃然起敬,不管在哪里,一看到美丽雄伟、富丽堂皇的教堂我就不愿意动,教堂里色彩斑斓的窗子里往往镶嵌着一个圣经的故事,高大华丽的大理石砖、柱子,衬托着教堂的庄严和神秘,那种瑰丽、奢华之美有着独特魅力。

画家宋福林先生在他的画前,看到我对教堂感兴趣,拿出了手机,翻出了他珍藏多年的哈尔滨的老教堂原图,那些老教堂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只剩下“洋葱头”,有的现在破烂不堪……看了让人倍感可惜。

而哈尔滨的老教堂曾经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装点着城市的美丽。

现在,他们在画家的笔下又浴火重生,美的建筑不会消失。

《有一种情怀叫“老道外”》

老道外是所有哈尔滨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这里曾是哈尔滨本土最热闹的地方,傅家店是它的旧称。我们的老辈们最早扎根在这里,他们在这儿居住、看戏、洗澡、吃酒、聊天……

这里有中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可是,老道外毕竟老了,那些老旧的破板房,低垂在风雨中漂泊不定的屋檐,强挺着吱吱作响的木阶梯,打着精神依偎的门窗,都标志着老朽和不堪一击。

那个破拌棚和大酱缸里曾经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希望,那辆三轮车也许就是糊口的工具。

旧、破、老,即便是一盆花也被横七八遭的电线掩盖得仅露出点点绿意。

一幅幅老道外述说着一段段往事,而在下面这幅画前,我瞬间泪奔,那个回望老房子的中年人,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的童年,我曾经居住过的大杂院。

也是这般古老的宅子。那晾在绳子上了两件衣服,让我想起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每到周末,家家都洗衣,母亲总是让我一早就在院子里把绳子扯上,以免晚了没有地方晾衣服。

然后,各家就像是约好了,都拿着大洗衣盆,装满了脏衣服,大人们说说笑笑地开始洗,快到中午,我们就在晾满了衣服、被单的院落里穿梭玩耍。。

就像情景再现,那根绳子,那两件衣服,那些砖瓦房子,有我童年伙伴的影子,有我们撩着水嬉笑打闹的声音,还有炊烟里飘窗而出的饭香,大人们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聊天的惬意,有阳光照在身上的味道……真怀念住在大杂院里的温馨和其乐融融的气氛。

我仿佛就是画里那个人,泪眼婆娑地望着那里,那也是我曾经生活的舞台。

我把这种感觉和研究会里也是画家的于冠超说了,她说,你在这幅画里找到了精神和情感的共鸣。

我急切地想找到作者田楠楠,想知道她是什么人?于冠超满足了我的愿望,帮我联系上了作者。出乎意料地是,作者竟是一位研究生二年级的女孩,她告诉我,作为一名异乡人,她对这个城市的建筑非常感兴趣,刚到这上大学时,她就在老道外拍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几年后故地重游,她发现许多地方已经拆除,在替人们搬进新居欣喜的同时,她也觉得应该为老哈尔滨人做点儿什么,于是,她就翻出了旧时的照片,将其诚实地刻画了下来,不敢有一丝篡改的地方,因为她知道,这个地区对有些人来讲不仅仅是巴洛克式的古建筑,更是曾经他们的家。

感谢这个来自异乡的孩子,为我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老道外是哈尔滨人曾经生活的浓缩,老道外是哈尔滨人的根啊。

《有一种风情叫“生活”》

这就是生活。

那端庄而坐,简单的发型、朴素的衣裳,围着围裙的女人就是邻家大姐,她不张扬、不喧嚣,就在那里不声响地看着前方,也许她刚从热日炎炎下买了菜回来,草帽还没来得及摘掉,先歇口气吧。

什么叫“闺蜜”?看看她俩就知道了,一个肆无忌惮地吸着烟,一个怀里抱着肥猫来串门,家长里短地扯着闲磕,各种隐私和小道消息就在腾云驾雾中飘了出来,也许还要诉说一下对家里男人的不满,互相支招如何对付,也许在炫耀儿女的优秀……反正闺蜜就是在闺阁里能说悄悄话,分享各自喜怒哀乐的好朋友,如她俩。

这两个老人的身影让我想到了松花江畔的“老头湾”,夏日的午后,游泳累了的老哥俩惬意地坐在江北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时光就像江水一样慢慢地流淌着。

“四美”图里透着青春和张扬,不同职业的女性走在不同的轨道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她们的眼神里呈现着自信,她们挺胸抬头无畏的样子让人觉得,年轻真好!

最后,那个冬日里放学归来的孩子,路过教堂门口突然发现有个“小雪人”站岗,雪人顽皮地看着他,仿佛在和他打招呼,而孩子在想什么?我猜不出来,也许他好奇地想,这个“雪人”真可爱呀。

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日子,淡淡地,这样最好!

《有一种遗憾叫“回不去”》

王焕堤先生下面这幅作品叫《冬日里的交通街》。

冬日夕阳下,这条不足100米的街上,黄墙红瓦的房子银装素裹,灯火在窗子后面闪烁,那趟房子是中东铁路时期建造的铁路职工的宿舍。

门前停着的那台车,可不是普通的车,五十年代铁路局就有三台苏联轿车,是稀罕物,只有局长能坐。王先生有个好同学就在这里长大的,他说,那时候孩子们都好奇,看着轿车就想摸摸,司机怕弄脏,就把车通上电,谁摸电谁,孩子们再也不敢了碰车了。

王先生的同学现在北京工作,看到这幅作品激动无比。物是人非,房子还在,但是,伙伴们已经四散,这一排排房子后面,有无数的故事演绎,时光再也回不去了。

宋福林先生的这幅作品叫《童年的回忆》。

画中的广场是现在的博物馆广场的前身–喇嘛台广场,那里有宽敞的溜冰场,还有在1899年10月3日奠基,1900年12月18日竣工的尼古拉教堂。

他说,广场周边不同风格的建筑与优美的尼古拉教堂遥相呼应,风采多姿。南侧的哈尔滨国际旅行社是一座手风琴造型的建筑,三层开放式的阳台和雨搭组成手风琴的键盘,楼体正面多条立式装饰构成手风琴的风箱,旁边的窗户犹如贝斯按键,构思奇妙,精美绝伦。广场的外围还点缀着样式各异,错落有致的建筑精品,有古典式的、有巴洛克式的、还有新艺术式的等等,使整个广场及周边地区那么优美,那么和谐。

童年时,宋先生的妈妈经常领他到这里玩。可惜,这一切都在1966年8月24日定格。红卫兵小将们拆除了教堂,砸烂了周围的各种装饰。如今,他只能在画中回忆当年的情境。

这样的画在画展中还有很多,画家们用笔把我们带回过往的岁月,但是,有一种遗憾真的叫“回不去”了,只能在记忆中永存。

《有一种流动叫“音乐”》

谈到哈尔滨的历史最绕不开的就是音乐。

从1903年那首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奏响的第一声音符,就奠定了哈尔滨音乐之都的地位。哈尔滨人喜欢音乐固然受俄罗斯、犹太和波兰人影响,但哈尔滨人传承了音乐的旋律,历届的《哈尔滨之夏》是哈尔滨最响亮的名牌。

这幅《浮城往事》显然是五十年代的情形。梳着“解放头”的小伙子一板一眼地弹奏着钢琴,陶醉在手风琴里的乐手,坐在钢琴上俏皮的姑娘,我能感到音乐在他们中间流淌着。

这幅题为《未完成的交响乐之三–中央大街》我没看懂,疑惑了好久。

又找到了作者宋阳,一位在哈尔滨上大学,现在齐齐哈尔教本科生绘画的年轻画家。

她给我讲了这幅画的来历:她自小喜欢音乐和绘画,经常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未完成的交响乐》是舒伯特的著名的交响乐之一,据说是个没有写完的交响乐,但是舒伯特怎么写都觉得,似乎没有那个未完成的曲子完美,因此,就将这个其实没有完成的曲子公布于世 ,没想到很受大家所喜爱。

而她的创作最开始也是画出了很多很完整的稿子,可是都没有最初画到一半的时候更让她喜欢。向她的老师们一一讨教后发现,其实真的可以以她自己满意的那个状态作为最后的成稿。

之所以命名为《未完成交响曲之三•中央大街The Central AvenueNO.3》有三个理由:第一,是因为这幅原本完整的建筑,在深思熟虑后变成了其实不完整的画作,让欣赏者沿着画面的刻意断带、缺失和留白而产生思绪和联想,因此命名中采用了“未完成”。第二,是因为创作中的大部分灵感来自于这座浪漫、且富有音律的城市的氛围,同时也有儿时对这座城市的个人情怀。那我为什么不可以用我所热爱的音乐来给它命名呢?第三,由于这个作品的构图是成组的,分别是《未完成交响曲之一•中央大街The Central AvenueNO.1》、《未完成交响曲之二•中央大街The Central AvenueNO.2》、《未完成交响曲之三•中央大街The Central AvenueNO.3》。

原来如此,音乐、建筑、绘画还可以有这样的关联,我这外行懵懵懂懂地边听着她的解释,边不失时机地请她把“之一、之二”也发给我呗,这个爽快的姑娘马上就给了我。

我必须得承认,对她的画我有些费解,尽管我非常喜欢音乐,但我还没达到把音乐和绘画、建筑融会贯通地、游刃有余理解的层次,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动力,但我喜欢姑娘的思想和冲破传统的创新,她让我看到年青一代画家身上的现代元素和时代感。

下面的哈尔滨大剧院,已经是哈尔滨的地标,更是哈尔滨的骄傲和自豪。

……

画里有“话”,画里有“故事”,画里有“历史”,画里要说的话太多了,134幅作品里还涉及到民俗、风景、松花江、中东铁路大桥、哈尔滨保卫战、太阳岛、早期外国人在哈的生活,等等,这些哪里是画?分明是沿着历史的轨迹书写着,是历史的回声和停留。

感谢画家们,用一丝不苟地认真态度,用高超精湛的画技,展现出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美丽城市,展现了它的风光和内涵。

我在画中穿行,就像在历史的长廊里采集着一束束花,有淡雅的、有热烈的、有温情的、有奔放的,哪一枝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哪一束都有着自己的美丽,我真不愿意折返。

研究会张晓宏副会长在和我交谈中谈到,办这次《画说哈尔滨》美术作品展的宗旨,就是要弘扬优秀传统、繁荣城市文化、讲好乡土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其实包含很多的内涵,首先要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这些作品,有感性的认知;其次就是要提高大家对本土历史和文化的认知,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尔滨的前生今世,了解她独特的风格和文化;最后,希望通过画展,让看过的人能够思索,作为一名哈尔滨人,我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是啊,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独特的历史,而哈尔滨更是有着一个传奇色彩、独特风貌和别具特色的城市,一个多世纪的沧桑走过,在岁月的顽石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淹没的往事已经过去,但是,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把根留着,尽心传承,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和义务。

后记:因为我所在的黑龙江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是这次《画说哈尔滨》的主办和承办单位,我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美女画家于冠超的支持下,联系了一些画家老师,从而知道了一些背后的故事,特别是杨建群老师和周光浩老师给我指导了很多绘画方面的知识,而小画家宋阳在和我的沟通中,不约而同达成共识,这世界上唯有音乐、绘画和美食是相通的,让我有遇到知音之感,感动于画家老师们的执着和认真,我在收获的同时写出来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也更加尊重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还要感谢倡导、组织这次画展的领导和同志们,你们让我们享受到一次精神大餐,更上了一堂不可多得的历史教育课。

《画说哈尔滨》画展展出时间为4月15日至4月30日。展出期间,市民及外地游客可持本人身份证免费参观。值得提醒的是,哈药美术馆每周一闭馆!开馆时间为9时至16时

 

于秋月

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QQ:1091677266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