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尔滨的历史沿革大致介绍——刘正伟

1.关于阎家岗古人类遗址与“哈尔滨人”的介绍:

阎家岗位于哈尔滨市的西郊,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右岸的第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126度38分,北纬45度38分,该地点在普查中发现一块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哈尔滨人”,遗址在1982年~1985年进行发掘,出土的物品除了人骨化石外,有脊椎动物化石31种、石制品9件,数件骨器,烧骨以及碎屑,根据对动物化石所做的“碳十四年代测定”,这个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22370±300年。这一遗址的发掘表明,至少自23000多年以前起,哈尔滨市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

2.关于“肃慎人向西周进贡,表示臣服”的介绍:

据史料记载: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生活在这一带的肃慎人,就是以其独特的“楛矢、石砮”向西周进贡,表示臣服。这充分说明了,黑龙江省地区早在3000多年前就属于中国中原王朝管辖下的领土。

3、关于汉朝到清朝的历史沿革情况的介绍:

在今天的哈尔滨市市区,汉朝属“夫余”,隋唐属“靺鞨”,辽(契丹)属“东京道完颜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朝属于“奴儿干都司”。清朝初期属“宁古塔将军辖区”,后归“阿勒楚喀副都统统辖”。清朝末期添设“民官”后,松花江以南分属吉林将军辖区的滨州、双城厅管辖,松花江北地区属于黑龙江将军所属呼兰副都统管辖。

4.从“阿勒锦”到“哈尔滨”

·哈尔滨的崛起

金宋雏成“阿勒锦”,清末崛起哈尔滨;

国耻权丧马关辱,还辽莫测虎狼心;

密约东清路轨延,杂处华洋市井新;

商贾云集松江畔,东方巴黎始显身。

哈尔滨市是一座具有独特的城市名称、独特的建筑风貌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的城市。首先早在辽(契丹)代,居住在这里的女真族人在今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一带建立了哈尔滨市古代城市的雏形——阿勒锦村。

“阿勒锦”就是古女真族语“名誉、荣誉”的意思。这个村名开始见于《金史·本纪二·三年丙子》,即是公元1097年。按照国际上关于确定城市史上限的惯例,哈尔滨市的城市纪元应当在公元109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有关“哈尔滨”这一地名的研究,一度出现了众家之说,如“哈尔滨”系女真族语“阿勒锦”音转之说,“哈尔滨”乃女真族语“天鹅”一词的译音之说,“哈尔滨”乃古满族语“狭长的屯子”的译音之说等等。

但无论是哪家之说,都承认它源于女真族语,也就是古满语。对于“哈尔滨”之地名是否为“阿勒锦”音转而来这一点,虽然持有异议,但对于“阿勒锦”村从地域范围来看,确属哈尔滨的古代雏形这一点又都似乎没有争议。

公元1115年,以“按出虎水”的完颜部为首的女真族人经过了百余年的征战,统一了北方各部族,建立了金王朝,完颜阿骨打为开国皇帝(金太祖)。公元1124年在今天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乡始建早期的都城,后称“上京会宁府”。当时,阿勒锦村恰好在上京路会宁县境内,直隶于上京,为金朝的皇族宗室、世戚的住地,规模可观。

元朝政府曾在这里设置了“哈儿滨”驿站。明朝时期,哈尔滨地区划归为奴儿干都司管辖。

17世纪中叶,女真族人东山再起,建立了“后金”王朝,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清”,始称于“满洲”,于公元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于清朝阿勒楚喀城(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译作“哈拉宾”,后称呼“哈尔滨”。清朝的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以及此后的开禁放垦,大量的满族、汉族拥向此地,从事农业和渔业。到了19世纪末期,在今天哈尔滨市香坊区一带,出现了以手工业、商业为主体的村镇,形成了由百余个村落组成的村镇聚落点,总人口5万余人,初具近代城市的规模。

5.《中俄密约》、东清(中东)铁路与哈尔滨的崛起:

哈尔滨市自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迅速地崛起为国际化的近代城市,是与东清(中东)铁路的铺设和运营密切相关的。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半岛都割让给了日本。一个刚刚崛起不久的东方小国,通过战争手段,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大的便宜,的确是让觊觎中国已久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大为眼红。于是,沙俄带头联合了法、德两国出面干涉,强烈地要求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了中国。这就是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所说的“三国干涉还辽”。

沙皇俄国自1891年开始修筑了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了缩短其线路,沙俄计划该铁路取捷径穿越中国的满洲(即中国东北),使其成为连结欧亚两洲横贯中国东北的大运输动脉,以达到其控制满洲,进而觊觎整个中国的野心。所以说列强介于“三国干涉还辽”此举的目的,决不是为了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而是为了取得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权益,以便让它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假道中国东北而进行的第一项准备。通过这项准备,沙俄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把已经插足满洲的日本侵略势力从南满洲地区驱逐出去,为自己日后修筑东清(中东)铁路,有朝一日吞并“满洲”,实现其蓄谋已久的“黄色俄罗斯计划”扫除了一切麻烦和障碍;另一方面,又可以以中国的“恩人”自居,乘机向清政府勒索报酬。

参与“三国干涉还辽”的法国,也是无利不起早的,因为它知道,当时的清政府为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必须要向西方列强贷款,列强中的哪一个国家此时一旦贷款给中国,都可以乘人之危而索得高额的利息回报。于是法国财团向沙俄表示,只要沙皇俄国银行名义上参加并由沙俄担保,法方就提供全部对华贷款4亿法郎。

1895年10月、1896年年初,沙俄先后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均遭拒绝。此后,沙俄借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之机指名邀请李鸿章。1896年3月27日,李鸿章出使俄国,在沙俄的胁迫之下,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和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分别代表了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其中的六项条款内容为:

(1)日本如侵占俄国东亚或中国以及朝鲜领土,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

(2)缔约国一方未征得另一方的同意,不得与敌方签订和约。

(3)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应对俄国军舰开放。

(4)为了使得俄国便于运输部队至被威胁的区域,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抵达海参崴建造一条铁路。该铁路的建筑和经营,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

(5)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以及军需品。

(6)本条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

一条约就是所谓的《中俄密约》,沙俄这一次就是以中俄结盟、共同防御日本作为诱饵,把清政府引上钩。通过《中俄密约》,它不仅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而且为以后俄国海陆军开进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中俄密约》也明确规定:开车之日起80年内铁路公司专得路产,满80年后放归中国,36年后,中国述可有价赎回。1898年5月,沙俄确定了哈尔滨为东清铁路的枢纽和管理中心。这以后,随着东清铁路的修筑,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近代城市,沙俄在哈尔滨推行了一整套的殖民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侵略。

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三国干涉还辽”有功,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规定沙俄租借旅顺口、大连湾二十五年。稍后又于当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地续约》。这两个条约的签定,沙俄不但强行租借了旅顺、大连,并且还决定增设东清铁路支线把旅顺口、大连湾与俄罗斯连接起来。

根据李鸿章与沙俄谈判时候所定的最初名称为“大清国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实质铁路的一切事宜全由沙俄办理。东清铁路干线西起于满洲里,东至绥芬河,支线南到大连,呈“丁”字形骨架,哈尔滨市恰好位于这个“丁”字形铁路骨架的一横一竖的交汇处。至此,整个东北全境就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1903年7月设立了铁路管理局,霍尔瓦特任铁路管理局局长。1907年11月23日,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公布非法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将埠头区(今哈市道里区)、新市街(今哈市南岗区)和香坊区的7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市区,归议会管辖。

6.日俄战争:

诗词:

七律·日俄之战

疾趋奋步效西洋,明治后起捍倭邦;

一役甲午劫丰获,妒煞恼极诸列强;

识时悻离不冻港,未料窃落俄之囊;

演兵十载终血站,熊罢俯首贡豺狼。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效仿西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后,一跃进入帝国主义列强之列,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定了中日《马关条约》,后经“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才以清政府追加三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为条件,交还了辽东半岛,放弃了早已垂涎三尺的不冻港——旅顺口。万万没有想到沙俄会趁人之危,不仅于1896年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攫取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又得寸进尺,1898年,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把旅顺口和大连湾变为沙俄的租借地,并在此修建了永久性军事要塞,派有重兵把守。日本经过十年的强兵演练,终于在1904年2月6日挑起了”日俄战争”。最后,俄军战败。9月5日 俄日两国无视中国领土主权,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俄国把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租借权和中东铁路南线(沙俄时期修建的中东铁路,到1904年的长度为:从西到东,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线,950英里;从北到南,哈尔滨—大连湾—旅顺口线,646英里,总计1596英里。日本获得的南满铁路全长在500英里以上。)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权益让给日本政府。1906年根据日本政府的敕令,组建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控制铁路沿线两旁的17英里的铁路地带以内的土地与房屋;管理港口码头,开采燕台与抚顺煤矿。“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基地设在大连,在1919年以前,称“关东都督府”,以后称“关东厅”,负责保护并管铁路以及租借地的军队和行政事宜。日本在租借地和南满铁路沿线控制区内有驻军权,名为“保护侨民和铁路安全”。按《朴茨茅斯条约》规定,为守护南满铁路,每平方公里可派驻铁路护路军15人(总计14419人),日本方面把这支关东州属下的日本铁路护路军称为“关东军”。

7.清政府设滨江关道与“哈尔滨开为商埠”

1905年10月,清政府设置滨江关道,隶属于吉林将军。1907年1月14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清亭决定“哈尔滨开为商埠”;1月23日,吉林将军奏准,设置滨江厅,隶属于哈尔滨关道;4月18日首任滨江厅江防同知在傅家店(今哈尔滨市道外区)启用关防。1909年~1911年(清·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将双城府和阿城县沿松花江的一部分村屯划归滨江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滨江厅改为“滨江县”。

1914年4月30日,英国驻哈尔滨领事斯莱和沙俄驻哈尔滨总领事特拉乌绍利特以及中东铁路公司代办,在哈尔滨签订了《将中东铁路界内自治及纳税章程推行于界内英国人的协定》(简称《英俄协定》)规定,承认沙俄在哈尔滨中东铁路附属地的自治权利,中东铁路界内的英国侨民享受与界内俄国侨民同等自治权利和减免税赋的权利。英、俄两国炮制的这一协定,严重地侵犯了中国主权,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对。在以后的两年中,先后有美、法、日、丹麦、荷兰、意大利等10国加入了这个协定,享有同样的待遇。此后有30个国家的十几万侨民会集到哈尔滨,几乎包括欧洲的所有国家。以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亚洲的日本、印度、阿富汗等,有20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使哈尔滨一时间成为以沙俄统治为首的国际城市。他们在哈尔滨开办了数以万计的工、商、金融等企业,并设立商业会议所,专营进出口贸易。其分支机构遍及各国,同东京、大阪、伦敦、巴黎、柏林,纽约等世界大城市直接联系,并可购买国际联运票,使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部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物资集散地。

8、军阀割据下的哈尔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1919年3月,英、法、美、日、意等国家胁迫中国政府对中东铁路实行了所谓“国际监管”。从1920年开始,中国政府逐步收回东清铁路管理权。1924年,中国和苏联正式签约,决定“共同管理该铁路”,从此,这条铁路定名为“中华民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在此期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相继建立了“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和行政长官公署”,并于1926年3月30日下令解散沙俄残余势力霸占的市公议会以及董事会,另组市自治委员会,成立哈尔滨特别市。至此,被沙俄及其残余势力侵占达二十八年之久的哈尔滨行政权完全收回。

当时,哈尔滨市被分割为四部分:原中东铁路附属地被分为两部分,现在的道里区、南岗区一带为哈尔滨特别市,马家沟、香坊、新安埠(偏脸子)、八区、顾乡屯、正阳河及江北太阳岛为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属哈尔滨市政局。以上均隶属于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奉系军阀系统的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

今天哈尔滨市的道外区、太平桥、四家子、圈儿河一带为滨江县(市),隶属于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吉林省军阀。松花江北岸的松浦镇一带,归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黑龙江省松浦市政管理处管辖。这一时期,奉、吉、黑三省军阀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9、哈尔滨市地区的中共早期活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上派遣早期的革命活动家——马骏到哈尔滨,宣传革命思想,筹备建立党的分支机构。1923年,中共中央派陈为人等来哈,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独立组,陈为人为负责人。1924年6月中共哈尔滨支部成立,陈为人仍为负责人。1925年,中共北方局派吴丽石任书记。1927年10月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陈为人任书记,不久,就前往奉天(今沈阳)。1929年6月“中东铁路事件”时候,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和陈潭秋先后来哈尔滨,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193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满洲省委执委林仲丹(即张浩)来哈,组织领导了大规模的集会游行、到了1931年,哈尔滨市人口增至33万余人。

10、“伪满洲国” 统治时期的哈尔滨:

1931年,日本阴谋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哈尔滨。次年7月1日,日军把“四分天下”的哈尔滨合并为哈尔滨特别市和东省特别区(1933年改为“北满特别区”)附属地,属于伪满洲国中央直辖。1936年1月,伪满洲国撤销了“北满特别区”,其北满特别区的哈尔滨附属地交由哈尔滨市管辖。1937年7月1日,伪满洲国“市制改革”,废止了“特别市”,哈尔滨交由伪滨江省管辖。

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哈尔滨实行了一整套对待反抗伪满统治、共产党的法西斯高压政策,对稍有不满情绪的人,就以“反满抗日”、“思想犯”的罪名横加迫害。紧据日伪官方不完全的统计,1932年至1944年间,哈尔滨以及东北各地因“反满抗日”、“思想犯”而被加害的就有六万七千多人,至于死于酷刑或未经审判而遭到杀害以及判罚苦役折磨至死的更是不计其数。为进行细菌战研究,日军在今哈尔滨市平房区组建了庞大的细菌部队(即关东军731部队),并惨无人道地用中国、苏联等国的战俘和政治犯进行活人实验。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为消灭罪证,把该部队关押的几百名中国人全部杀害,并炸毁了大部分建筑物,致使传染病蔓延,仅在当地就有许多附近的居民因患上鼠疫而死亡。

在经济上,日本侵略者把哈尔滨作为在北满倾销商品,垄断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中心。日本各大财团纷纷涌到哈尔滨,开工厂、办洋行,垄断了哈尔滨的经济命脉。不仅如此,日本侵略者还在哈尔滨推行了一整套摧残民族意识的奴化教育,公开推行鸦片、毒品政策,致使五万多中国人深受鸦片毒害。

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

11、国民党政府接收时间最短、中国共产党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市,占领了松花江铁路大桥和市内的其他重要设施。苏联红军哈尔滨卫戍司令部成立,卡扎科夫中将任司令。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伪满在哈尔滨十三年的统治。10月1日,滨江省政府在哈尔滨成立,谢雨琴出任省长,著名抗日将领李兆麟将军任副省长,张廷阁任哈尔滨市代理市长。11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来哈尔滨组建了由他任书记的中共北满分局,同时组建了中共哈尔滨市市委,钟子云(即王友)任书记。1945年底,为了维护和平、避免内战,中共中央北满分局机关和民主联军主动撤出了哈尔滨。

1945年10月,国民党行政院任命杨绰庵为哈尔滨特别市市长,12月26日,以杨绰庵为首的一行26人组成的“接收大员”队伍“接受”哈尔滨,苏军就把省、市政权交给他们。这时,哈尔滨市代理市长张廷阁、市公安局长周维斌都辞职了;谢雨琴和李兆麟也辞去了省长和副省长的职务,把政权交给了国民党。李兆麟将军仍以“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身份留在哈尔滨。

1946年3月9日,国民党的军统特务以及其残忍的手段把李兆麟将军暗杀,激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愤慨。1946年4月25日,杨绰庵等国民党党政人员随苏军撤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1946年4月28日,应哈尔滨市人民之邀请,东北民主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身)松江军区部队解放哈尔滨,受到了哈尔滨市70万人民的热烈欢迎。哈尔滨从此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成为中国解放最早的城市。5月3日成立了新的哈尔滨市政府,刘成栋(即刘达)出任市长。5月4日,哈尔滨市各界15万人在今哈尔滨市兆麟公园隆重举行欢迎民主联军大会。大会主席谢雨琴首先致辞,钟子云将军致答辞。大会向毛主席发了电报。6月间,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及下属各大机关,全部进驻哈尔滨。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11月8日,设哈尔滨特别市,归东北行政委员会管辖。在这以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哈尔滨一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管辖。成为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陈云、彭真、林彪、李富春、罗荣桓、王稼祥、吕正操、林枫、王首道、蒋南翔、张平化等人曾在这里工作。本来中共中央原计划把红色首都从延安迁到哈尔滨,后因革命形势发展太快,就直奔河北西柏坡,做定都北平的准备去了。

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各级政府在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组织了各方力量,进行军工、军需加工生产,动员参军,参战,完成战勤任务,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力地支持了前线,为中国东北和大陆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刘冬明@harbin

本人经历一张白水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