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实施“黄俄罗斯”计划的核心步骤,而与修建中东铁路同步进行的是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特别是向哈尔滨移民。
18世纪以前,俄国人主要居住在俄国乌拉尔山以西的东欧部分,乌拉尔山以东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冻天寒、人迹罕至,历来是被沙皇流放人员的居住地,特别是远东部分原来是中国的领土,是沙皇1858年侵占划入俄国版图的,后三十多年一直没有铁路交通,所以在远东居住的俄国人更少,这也正是沙皇担心远东能否长久占领而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一个重要原因。在1898年开始修建中东铁路之前,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哈尔滨没有俄国侨民。
在沙皇的策划下,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筑,大批俄国人源源不断地涌进我国东北,并集中进入哈尔滨。沙皇对首批移民是有选择的,主要是修建中东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城市建设工程技术人员,还有文化、教育和神职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接着就是有投资和经营能力的商人,控制一般流民移民哈尔滨。为此,沙皇特别鼓励在俄国的犹太人向哈尔滨移民,给予犹太人在哈尔滨经商、投资和宗教自由。所以,在倍受沙皇迫害的俄国籍犹太人成为首批来哈尔滨的俄国侨民,他们成为哈尔滨商界、金融界、医界和文化艺术界的翘楚(以后还要专门介绍哈尔滨的犹太人)。到1902年,哈尔滨不包括俄国军队和铁路员工,仅俄国侨民就有12000人,这是外国侨民移民哈尔滨的第一个高峰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哈尔滨成为沙俄战争大后方和军事后勤基地,大批俄国人为做战争生意和躲避战乱而迁移到哈尔滨,形成第二次移民高潮。到1916年,哈尔滨的俄国移民达到4.3万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大批沙皇贵族、政府官员、地主、资本家,陆续外逃到仍属沙俄统治势力的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特别是1920年到1922年,以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为首的白匪政权在西伯利亚发动的反对苏维埃新政权的复辟活动被粉碎后,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大批资产阶级、富农、反动军官、官僚政客,以及对苏维埃新政权尚不了解的知识分子和群众,也逃入中国东北,大部分聚集于哈尔滨。
此时的哈尔滨俄国人数量大增,为安置大批来哈的白俄,中东铁路局分别于1920年到1921年在偏脸子(现新阳路)和正阳河(现顾乡区)建立了“纳哈罗夫卡”和“沃斯特罗乌莫夫”两个俄国居民区,除此之外马家沟也成为安置俄国侨民的居民区。此时的俄国侨民从1916年的4.3万人到1922年激增到15.5万人,這一年是哈爾濱俄國僑民最多的一年,是俄国人第
三个向哈尔滨的移民高峰期。
然而,哈尔滨的这三个移民高峰期所统计的俄侨人数和此后三十和四十年代所统计的俄侨人数,都远远低于当时实际俄侨人数。其原因有四点:
一是统计数字只包括定居和短期定居人数,不包括流动的俄国侨民。
二是不少年代对俄籍犹太人单作统计而没有计算在俄国侨民之内。犹太在当时只是一个民族而非独立的国家,因此在统计上常常统计在各国侨民当中,在哈尔滨常常统计在俄国侨民当中。在哈尔滨的犹太人数量仅次于俄国侨民,在1922年之前犹太人占哈尔滨外侨人口的10%以上,而且很早就成立了犹太侨民组织,掌握犹太侨民的准确数目,所以单独统计;但是日本占领哈尔滨之后作为希特勒德国法西斯的轴心国,对犹太人采取完全歧视态度并作为“已被消灭民族”,不再立项统计他们的人口数量。有资料记载1919-1923年哈尔滨的犹太人最多时达到5.5万人,另有资料显示1920年哈尔滨的犹太人有2万多人。
三是1924年苏联成立以后,一些白俄侨民不愿意加入苏联国籍而成为无国籍的人,对无国籍的俄国人和少量加入中国国籍的俄国人,也没有统计在俄国侨民之内。
四是在从1898年到1924年的俄国侨民统计资料,均未包括俄国在哈尔滨的大量驻军。从1898年12月起,俄国远东阿穆尔军区就以中东铁路护路队的名义在哈尔滨驻军,常驻军队近万人,还不包括庞大的军事后勤人员。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作为沙俄后方基地,有150万俄军在这里集结、转运和休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尔滨又成为俄军后方基地,大批俄军进出哈尔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哈尔滨又成为白俄反动军队的集结地和避难所。
如果把流动俄侨、俄籍犹太人、无国籍的俄侨统计在内,哈尔滨的实际俄侨数量肯定会突破已有的统计数字,甚至完全可以肯定:在哈尔滨最高年份的俄国侨民人数会大大超过20万人!如果把各个时期的俄国驻军计算在内,在哈尔滨的俄国人那就更多了!
从1924年开始到1948年,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数量不断下降。
最初的原因是,1920年沙俄在哈尔滨的代理人霍尔瓦特被赶下台,虽然另有接任,沙俄却大势已去,中东铁路的各种权利逐步被中国政府收回,俄侨政治上失去了保护伞,各种特权也不断丧失,所以许多长期居留哈尔滨的俄侨纷纷离去到北京上海等地;十月革命后来哈尔滨的俄国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凭借深厚的国际关系和雄厚的资本转道去了北美、澳洲和欧洲其它国家。到1931年日本侵占哈尔滨之前,苏联和无国籍俄侨基本上稳定在6万人左右。
1932年2月5日,日本侵占领了哈尔滨,许多无国籍的白俄幻想日本人会帮助他们复辟俄国君主政体,手拿日本国旗上街喝彩日军进城,甚至举行游行欢迎日本统治。然而不久,日本人在利用这些无国籍的白俄监视、打击、迫害苏联国籍的俄国侨民之后,这些白俄并没有得到日本的优待,相反也遭到日本人的歧视、排挤、欺凌和压迫,最终因不堪忍受,一部分加入苏联国籍返回苏联,一部分去了其它中国城市和其它国家。(这些加入苏联国籍的白俄侨民返回苏联以后,大都以日本间谍的罪名被彻底清洗,命丧黄泉)
1935年中东铁路被日本从苏联政府手里收买之后,原中东铁路大批苏联员工及其家属2万多人撤回国内,年末苏联侨民降至7千余人,到1940年苏联侨民仅剩1845人。
1941年之前,在哈尔滨的无国籍俄国侨民始终在3万人左右;从1945年苏联红军对日宣战胜利进驻哈尔滨开始,无国籍俄侨陆续转入苏联国籍,所以到1948年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总数是3万人左右,还不到鼎盛时期的六分之一。从1947年起苏联政府号召苏联侨民回国,到1956年哈尔滨剩有俄侨9000多名,60年代有1000多人,70年代有200多人,80年代有不到100人,1997年只剩下30几个人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1938年之前,占哈尔滨外侨人数比例最高的始终是俄国侨民。比重最低的1916年占77.06%,最高的1920年占96.32%。在12个统计年度中,占95%以上的5年,占90%的5年。
哈尔滨的外国侨民在数量上以俄侨为主,但是在国别上哈尔滨从建城不久就陆续有近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长期居留。其中东欧国家的侨民多数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陆续来到哈尔滨,而其它大多数欧美等国家的侨民是哈尔滨经过1904-1905年日俄战争变成国际商埠向世界各国开放后来此居留的,几乎包括欧洲所有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国的几十万外国侨民涌进哈尔滨。在1922年之前的许多年份中,哈尔滨外国侨民人数超过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超过中国人口。1912年外侨人口占总人口的62.86%。
在外国侨民中,除了俄国侨民外,波兰侨民是进驻比较早、人数也比较多的,从统计资料看多数年份都在1000人以上,最多的1923年达到7000余人。德国侨民也是从中东铁路修建一开始就来到哈尔滨,供应铁路建设所需的西门子电料电器。三十年代日本侵占哈尔滨后,别的欧洲侨民逐渐减少而德国侨民却因为与日本是轴心国关系反而大有增加,最高年份1932年达到600人。其它如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拉脱维亚、捷克和美国等欧美国家的侨民人数虽然不多,1931年前的一直稳定在一千二三百人左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大部分被关闭,作为与日本交战国的哈尔滨英美侨民被遣送回国,是这些国家的侨民人数下降到1000人左右。
在欧美国家的侨民大幅减少的同时,日本侨民的数量却急剧增多。3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制订了向中国东北“百万户移民计划”,并开始分批移民。1943年在哈尔滨的日本侨民从1932年的5500人增加到8.6万余人,这还不含日本侵略军和特务机关的人员。早在1918年,大批日军就以干涉俄国十月革命为名开进哈尔滨,设兵站建医院。1932年哈尔滨被日本侵占后便成为关东军的军事基地,驻军人数至少在10万人以上。庞大的关东军情报部也设在哈尔滨。在哈尔滨的日本人实际人数要大大超过上述统计数字。
除了日本人以外,朝鲜侨民也不少。1931年之前,哈尔滨的朝鲜侨民始终没有超过1000人。“九一八”之后,朝鲜侨民的流动受到日本的控制,1940年来哈尔滨的朝鲜侨民增加到8962人,大多是日本人有计划派入,到机关或企业当官吏和雇员,做日本人的帮凶。中国人把那些充当日本人走狗的朝鲜人叫做“二鬼子”。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以后,就企图把朝鲜人当作自己的侵略工具。1941年之前日本人把朝鲜人作为日本人的一部分加以统计,不过还有“日本内地人”和“日本半岛人”(即朝鲜人)的区别,而从1942年起,则不加区分地把朝鲜人归入日本人,所以无法掌握朝鲜侨民的准确人数。
无可置疑,20世纪前五十年,哈尔滨无论是外侨人口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是我国俄国侨民和欧洲侨民、外国侨民最多的城市。
不错的博客哟。。。
不错的博客哟。。。
回文是必须的,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