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6:东正教堂(上)

因为哈尔滨是俄国和欧洲侨民最多的城市,所以哈尔滨被称之为教堂之城也就不奇怪了。教堂因其寄托着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信仰,而成为政府与民间不惜一切财力和资源倾心打造的建筑艺术精品,是哈尔滨最美的欧式建筑。教堂的祈祷功能属于教徒,而教堂建筑的艺术魅力则属于全人类。

在哈尔滨30多座属于不同教派的教堂中,除了10多座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和犹太教教堂而外,其余20余座均为俄罗斯东正教堂。东正教教堂在哈尔滨教堂建设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也最深。

1898年9月中东铁路大批人员尚未到达之前,先遣人员就在香坊地区建设了哈尔滨第一座教堂。这座教堂是工棚改建成的临时教堂,十分简易。很快,俄国人1899年3月就在香坊建起的第二座东正教堂,被称为尼古拉小教堂,取代了第一座教堂。可是,对俄国人来说,这也是暂时的。真正的教堂建设还没有开始。

1899年底,中东铁路当局开始建设第一个标志性建筑——圣尼古拉大教堂,也称东正教中央寺院,1900年底竣工祝圣。沙皇俄国是政教统一的国家,东正教既是皇权的象征,也是众多俄罗斯人的信仰。处于全城中心和制高点位置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每当它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全城的教堂钟声就像众星捧月似的跟随响起,走在街上的东正教徒也会立刻驻足,手划十字默声祷告后继续行走,喻示着沙皇的权威和俄罗斯生活方式的统治地位。

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设计方案是在圣彼得堡完成的,纯粹的俄罗斯建筑风格。陡峭的帐篷顶和全木结构使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情调,也是这所建筑的最大特色。墙体以整齐的圆木水平叠砌而成,墙体交叉之处,圆木相互咬合,连接的形式完全暴露,透出粗犷豪放的气质。

从地面到每一级台阶,再到尖拱、钟楼、中部穹顶、陡峭的帐篷顶,逐级上升,直至顶端十字架,显示了教堂的至高无上和统辖一切的权威气势。

走进教堂的里面:顶棚灯火辉煌,正面的主祭堂陈设庄严精美,四周挂满了圣像摆满了圣物,大都是从莫斯科运来的。唱诗班设在主祭堂对面的二层楼台。大厅能同时容纳500人做礼拜,气势庄重而圣洁。

围绕教堂的是直径很大的圆形广场,从各个方向各个视觉观看,都会为这座大教堂的高傲气质和诱人魅力所折服。

夏日的尼古拉大教堂被绿荫环绕若隐若现宛如上帝的天堂;冬日的尼古拉大教堂冰霜凝结白雾缭绕象冬天里的童话,抚慰着背井离乡的俄侨心灵,就像回到了俄罗斯的家。

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世界最富盛名的东正教堂。这是1900年12月竣工盛典留下的照片。

圣尼古拉大教堂建成之后,这里就成为全市俄侨的精神依托和仰慕中心。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后,参战俄军是从这里祈祷之后去哈尔滨火车站登上军用列车,奔赴辽东半岛前线的。

1903年5月俄国人为方便在埠头区教徒而在警察街(今友谊路)建起一座圣母报喜教堂,也叫圣母领报教堂。

1907年5月27日,为了纪念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官兵,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独立边防团在埠头区军官街(今霁虹街工厂胡同)建设了一所祭祀教堂——伊维尔随军教堂。

早在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之前,为了安葬修筑和守护铁路而死去的俄国人,中东铁路局在东大直街分别建了新老墓地,并于1908年9月在新墓地建起一座祭祀教堂——圣母升天教堂,也称圣母安息教堂。

教堂是单层砖木结构,造型于众不同,别具匠心。教堂主体是近乎于正方体的高大建筑,教堂中央的大穹顶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一前一后,彼此呼应,和谐而温馨,门廊和厅廊的廊柱古朴厚重,整个教堂的形态极具个性。按照西方宗教理念,逝者没有痛苦只有升天与上帝同在的欢乐,而这个教堂精心营造了一个家人和朋友与逝者温馨告别的美妙氛围。

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之前还有一所老索菲亚教堂,而且就在紧邻它不到百米的北侧。这就是1912年建成的砖木结构的老索菲亚教堂。

后来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老索菲亚教堂与新索菲亚教堂共同存在了一段时间后被拆除了。

无独有偶,在南岗教堂街(今革新街)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北侧,也曾经有一座老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当初也是随军教堂,后来从吉林公主岭搬迁到哈尔滨辗转落地两处,1912年第三次搬迁到马家沟,2月5日落成,教堂街由此得名。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国内全面停止了教堂建设和宗教活动,大批俄侨由于宗教的或政治的原因来到或逃亡到自由的哈尔滨。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也是在这一年哈尔滨成立了独立教区,俄侨把这里当做再生的第二故乡,他们的宗教热情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到1941年哈尔滨东正教教堂数量从独立教区成立前的8座骤然增长到21座,这段历史记录了俄国教堂建设在其国内被禁止后,是如何在哈尔滨继续向前发展的。正是这位30年代出生在哈尔滨的俄侨小男孩后来成为汉学家,他回想他和他的父母在哈尔滨的岁月时说“哈尔滨人的思想很国际”,他非常感激哈尔滨对俄侨的宽容和宽厚。

1921年8月建于俄侨新居民点木兰街17号的主易圣容教堂。1924年在香坊又建成了一座圣彼得保罗教堂。

这是在美丽的太阳岛上的一座避暑小教堂,叫尼古拉小教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塞尔维亚教廷决定在哈尔滨为独身教徒建立修道院,使哈尔滨的东正教神职设置更加完善。1924年12月圣诞节时首先在南岗十字街2号落成的喀山圣母男子修道院。十字街因这座修道院而得名。

同年在邮政街62号为独身女教徒设立的喀山圣母女子修道院。 1965年关闭,前后存在了32年。

许多人说这座教堂的穹顶象皇冠,还真的说对了,这就是年轻主教奈斯托尔为纪念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南斯拉夫国王遇难,也是为了收容孤儿和孤寡老人,于1927年在营部街34号(现在的40号)建起的慈心院和斯克尔比亚东正教堂。

这座教堂属于拜占庭建筑风格。顶部是象征着沙皇皇冠的硕大的拜占庭式穹顶。穹顶之下是八面带窗的圆形底座,再往下就是玲珑剔透的礼拜堂,礼拜堂四面的拱形门窗高大而宽阔,这是这所教堂建筑的最大特色,喻示着上帝的宽厚和仁慈。前面的钟楼和后面的两层院宅都很质朴无华,象征着慈心院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无私奉献。

这是1927年在奥斯特罗乌莫夫村(现在的正阳河)为纪念圣贤鲍利斯建成的圣鲍利斯教堂。这座建筑虽然是一层,但是房体高大,陡峭的双坡屋顶,装饰丰富的屋檐,带有圆券的高窗和雨搭前伸的入门,屋顶上带窗的六面体鼓座托着同样是六面体的穹顶,突出了教堂中厅的核心地位。教堂前部是两层高的钟楼,挂有圣钟的钟楼是八面体四面镂空,钟楼上穹顶的鼓座也是八面体。教堂后部是半圆形祭坛,上面也有一个小穹顶。小穹顶与中部大穹顶和二层钟楼上的穹顶,一字排开,骤然升高,生动气派。墙体完全由原木平行砌筑,在墙角处相互咬合,结构完全暴露,透着质朴粗犷的俄罗斯民族风情。12月末,正阳河区和莫斯科兵营区的教民参加了这座教堂的祝圣仪式,祝圣由麦弗季大主教主持。

以上情况说明,进入20年代以后哈尔滨东正教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这只是从数量上说,更重要的是,哈尔滨几乎所有单体建筑规模巨大、建筑工艺有重大突破、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在远东乃至世界产生久远影响的东正教堂,都是在20年代之后出现的。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3 条评论

  1.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2.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3.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