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已经说过,进入20年代以后,哈尔滨东正教堂的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不只是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建筑规模巨大、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在远东乃至世界产生久远影响的东正教堂,都是在20年代之后出现的。
最具代表性的是:1932年落成的闻名远东和世界的新索菲亚教堂。所谓新索菲亚教堂是相对于它北面紧邻的一座老索菲亚教堂而说的。新教堂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米,是哈尔滨及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这座教堂在哈尔滨教堂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一是在此之前哈尔滨的教堂建设强调的是室内世界,从索菲亚教堂开始强调教堂从表到里都是与世俗建筑本质上不同的世界——教堂是“上帝之城”,世俗建筑是“人间之城”;二是在哈尔滨首次设计使用拜占庭式的穹顶,穹顶代表着天堂,在所有的穹顶当中唯有拜占庭的穹顶最为巨大,它在城市的上空画出一条特殊的天际线,而在硕大穹顶的内里是教堂大厅四个擎天巨拱托起的巨大穹窿,犹如天堂在环抱着整个教堂,使进入教堂的教徒因为深深感受到上帝之爱而充满希望,甚至涌出幸福的泪水。
由俄国建筑师科亚西科夫主持设计的索菲亚大教堂,将拜占庭建筑风格与俄罗斯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既有拜占庭式的硕大穹顶和罗马风格的拱圈高窗,又有高耸的俄罗斯帐篷顶,多种建筑风格相映成趣,有机结合。
教堂平面呈东西走向的拉丁十字型,砖石结构。高2米的花岗岩石基座,墩重坚实;清水红砖的墙面,砌工精细;全部采用罗马拱券和精美壁柱的门窗,高贵华丽;饰有火焰型尖券的帐篷顶,雄浑壮阔。主体为圆柱形,从下到上分别由八面体和十六面体两层柱墩组成,在顶部带拱圈长窗的16面体鼓座上举起一个巨大而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领着四面4个大小不同的俄罗斯帐篷顶,主从有序,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红墙绿顶索菲亚大教堂,更显雄伟挺拔。每当黄昏来临,夕阳辉映在高耸的穹顶上,鸽群如云、乐音如潮,漫步在索菲亚广场上,是那么心旷神。
新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23年,当时哈尔滨主教区东正教徒多达20万人,但是由于1924年中东铁路管理权归属苏维埃政府,教堂建设拨款被停止,建设受到一定影响,此后在俄侨的全力捐助下,终于在1932年11月25日建成。
具有象征意味的是,哈尔滨索菲亚教堂1923年始建的时间,恰好是与其造型几乎完全一样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圣三一教堂被拆毁的时间,这使得俄侨感觉到在自己祖国丢失的东西在哈尔滨失而复得,从而索菲亚教堂乃至哈尔滨成了广大俄侨再生的希望和爱恋的第二故乡。
这是1998年,来自世界各地自称“老哈尔滨人”的俄侨和他们的后代集聚莫斯科,参加莫斯科哈尔滨协会组织的《俄罗斯侨民在中国的历史》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代表的合影,他们对哈尔滨有着特殊的感情。老俄侨别斯科夫的话也许能够代表许多人的心意,他说“我有两个祖国,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中国”。
1996年索菲亚教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重新修整,作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再现了索菲亚大教堂昔日的美丽容颜,见证着哈尔滨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链接起哈尔滨与欧洲的国际人脉。
这是1930年在东大直街老墓地重建的圣母守护教堂,也是目前中国唯一开放的东正教教堂。由著名俄国建筑设计师日丹诺夫设计,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筑风格。
教堂穹顶建造的颇似沙皇的皇冠,四个六面体小塔上的小穹顶,烘托着中间高高耸起的大的穹顶,大穹顶的鼓座有12个罗马风式的高侧窗,金色硕大的半球形穹顶高高的肃立着十字架。入口上方的钟楼另有一个小穹顶,教堂顶部错落有致,庄重挺拔。门廊为圆顶,分两层,由钟楼和大厅组成最高点,中央大穹窿控制着整个教堂结构,教堂高30米。厅内由半幅木质圣隔分为里外两间,里间是圣所,设置祭台和宝座,外间是祈祷场所。
当时在此从事宗教活动的乌克兰人占多数,又称乌克兰教堂。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82年动工修复,1984年重新开放,现为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所在地,一类保护建筑。
这是1930年9月始建1936年竣工的倍受国内外赞誉的第三座圣母报喜教堂,设计者是俄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图斯塔诺夫斯基,拜占庭建筑风格。整个教堂雄伟气派。主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形,在两侧立面的正中是高大宽阔的巨型圆拱大门,拱顶开在二层屋顶之上,横向跨度10米以上,如此巨大的拱门给教堂徒增了压倒一切非凡气势,也是这座建筑造型的最大特点。拱顶上方是直径超过20米的巨大穹顶,其整体结构由20个大型金属构件组成,每个重量都有20普特,穹顶和其它顶盖全部用镀锌铁皮,明亮洁净而又耐腐蚀抗风雪。表面镀金的十字架也是拜占庭风格,高约4米,重约300多公斤。围合穹顶鼓座的24扇窗子为圣堂提供了最充足的阳光,这一点哈尔滨的任何一座教堂都不能与之媲美。可容纳1200人的大厅不依靠任何辅助性支柱,只用一个由钢筋混凝土十字拱形结构支撑起来的穹顶来覆盖,甚至可以抵抗地震的冲击。钟楼四层,是全市最高的钟楼,顶端钟塔的塔座是拱券精美八面镂空的钟室。教堂周围的栅栏也极具特色,与红顶白墙的教堂,浑然一体。
梅列基大主教在祝圣仪式说:“这念碑,它证明:流亡国外的俄国人在异国他乡仍然珍藏着自己最宝贵的基督信仰和对上帝教堂的钟爱。”
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这座仅次于尼古拉和索菲亚大教堂的美丽的圣母报喜教堂,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当中被拆毁。
位于马家沟士课街的阿列克谢耶夫东正教教堂,其规模仅次于圣索菲亚教堂和圣母领报教堂,可以同时容纳1000名教民做礼拜。
教堂主建筑通体高度30米,钟楼高度33米。钟楼和主祭坛上方是冠带小穹顶的帐篷顶,与中厅主建筑上方的洋葱头穹顶,前呼后应,错落变化,相得益彰。
教堂形体复杂,平面呈希腊十字形,东西两侧分别为主祭坛和钟楼,南北两侧分别为两个副祭堂,而在十字形的四个顶角处又加盖了四个高度适中的附属建筑。在中央大厅上方是第二层四面体立体空间,每面都是一组三联体的精美高侧窗。环绕建筑一周的檐上和檐下均有雕刻精美的拱形腰线,其他檐壁、窗子上方、钟楼等多处也都饰以龙骨状突起的拱门,线脚极其丰富,加上红白相间的建筑色调,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俄罗斯宗教建筑的艺术风格和不朽魅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所教堂是继圣母领报教堂之后第二个采用钢筋混凝土拱顶技术的,从而使得中厅穹窿巨大而没有任何支柱,宽敞明亮。教堂内部装饰豪华,圣坛有圣画家萨得罗基尼的圣画和圣母像,墙上饰有精美壁画。
这座教堂始建于1931年5月动工,1935年10月6日竣工,由192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年轻工程师尤.符.斯米尔诺夫设计,典型的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1980年这所教堂转给哈尔滨天主教教会,现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天主教堂。
1930年还有一座宗教建筑,不过不是教堂,而是为东大直街圣母升天教堂建设的钟楼,同时也是教堂墓地的门楼。
这座钟楼虽然与教堂主建筑是分离的,且与教堂成为和谐的一体。钟塔下的拱门宽厚幽深,充满神秘色彩。钟塔上方高耸的帐篷顶与对面教堂大小不一的“洋葱头”穹顶,彼此呼应。同时也为早期建筑的圣母安息教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当年圣母安息教堂钟楼门前的热闹景象。
至此,哈尔滨的东正教教堂全部介绍完毕。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是西式建筑,不过确实好美~~
可惜就是现在许多这种美丽的建筑都被拆掉了
虽然是西式建筑,不过确实好美~~
可惜就是现在许多这种美丽的建筑都被拆掉了
虽然是西式建筑,不过确实好美~~
可惜就是现在许多这种美丽的建筑都被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