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也是哈尔滨银行界的翘楚。在犹太人开办的银行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犹太国民银行。
这座建筑于1923年,砖混结构,墙体仿石块砌筑,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一层为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窄窗并饰以精美的壁柱。女儿墙呈细密条状,转角处的女儿墙造型独特精美,其轮廓曲折相间,墙体虚实结合,镂空形状园矩对应,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庄重典雅。檐部装饰丰富,腰部线脚明快。整个建筑呈淡黄色,色调柔和,清新雅致。现在看到的立面已经做了改造:仅在转角处保留了女儿墙,顶部冠以红色圆形穹顶,增添了艺术美感。其它部分基本没有新的改变。
国民银行1923年5月开始营业,最大特点在于”国民”二字。当时的犹太小商人、小工厂主在经济危机中非常困难,要么关闭企业,要么落入高利贷者的魔掌,而建立国民银行的宗旨就是向他们提供低息贷款,从而挽救和扶持了一些小型企业,得到了那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居民的广泛支持。同时它也是用犹太居民的钱建立起来的,其股东都是犹太人,每张股票只有10日元,还可以分期付款,这使银行股东数量大增,存款数额扩大,经受住了历次经济危机的考验,而比它大的一些银行却倒闭了。国民银行还规定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和参与银行管理的权利不受持股数量的限制,这就保证了的国民银行的性质不变。在哈尔滨外侨银行里犹太国民银行颇具影响,并积极支持哈尔滨犹太社团的活动。上图和下图是国民银行董事会成员和银行吸纳储蓄的广告。
犹太国民银行向哈尔滨的金融界,展示了把小额民间储蓄汇聚成大规模资本的经营才干。当我们今天再次看到国民银行这座老建筑的时候,近百年前犹太人在哈尔滨创造的金融奇迹,依然会给人以深刻的昭示和激励吧!
这是建于1917年由犹太人开办的协和银行,砖混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呈U字形,墙体采用方块石形式砌筑,形成横向深凹缝饰,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感和美感。建筑立面造型生动:两个转角处上方均有扁平型穹顶,十分对称;中间主入口二层顶端高度超出女儿墙的
巨大拱券雕刻十分精美,突出了建筑的中心位置;一层是大落地窗,体现商业建筑的特点;二层窗口采用爱奥尼柱式壁柱支撑拱形券额;房檐前伸层次叠砌,装饰精美;柱式排列的女儿墙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以主入口为中心多个入口,通畅大气;墙面色彩呈淡绿色,清新雅致。
这座协和银行与国民银行同在中央大街,与国民银行不同的是贷款对象不是小型企业,而是大中企业,这种分工使得银行的信贷结构更加合理。
哈尔滨的实业界更是不乏犹太精英。
这是哈尔滨著名的老巴夺烟厂大楼,建于1919年。砖混 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这是一座厂房建筑,整体高大气派。最初是通体五层,高大有余且显沉闷,后改为主体五层与前部四层建筑高低错落,中部四层顶端又有突起建筑,顿显生气;底层石砌基座厚重坚实,一二层之间突起的饰有尖角装饰的腰线进一步强调了基础部分的稳固性;一层窗户均有半圆形发券,二三四层窗眉装饰简洁大方;墙头雕刻厂名烟标实用美观;黄色墙体饰以白色腰线犹如闻到了烟丝的清香,至少可以增加安全感。
老巴夺父子是波兰籍犹太人,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来到哈尔滨,很快发现外籍员工“木斯都克”(就是烟斗)所用烟丝和大白杆卷烟十分紧俏,1902年就开办起哈尔滨第一家卷烟厂获利甚丰。1911年工人已达七八百人并开始用机器生产,成为远东烟草市场引入瞩目的人物。1914年又不失时机地引进国际资本扩张生产规模,成立“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侵略东北后英商退出改为“老巴夺株式会社”。日本投降后恢复“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
上图和右图是老八夺烟厂的部分烟标。
右图漂亮的别墅是哈尔滨犹太企业家索斯金的私邸,座落犹太社区南侧离新会堂不远的地方(现在的经纬四道街)。建于1910年,砖木结构,一层,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正立面是八根科林斯柱廊托起的屋面挑檐,形成很大的过度空间,宽阔的柱廊十分气派;檐部雕刻了一圈行走的脚印,象征着犹太民族已经走过的几千年漂泊流浪的艰苦历程;柱廊间花瓶式栏杆与屋顶花瓶式女儿墙遥相呼应,丰富了立面造型;正中央的阶梯与主入口相连;院内部分有两个突起的半圆形阳台,造型别致;厚重前伸装饰精美的屋檐,加重了整个建筑的厚重感。主立面左侧是石砌拱形大门,右侧是铁艺栏杆,后院由实体围墙围合而成;院内布满花草树木,环境幽静。整个建筑呈白色,洁净雅致。
主人1902年来到哈尔滨,是较早到这里的犹太人之一,经营了几十年火磨(即制粉厂)和油坊。他在八区开办的油坊有榨油机45台,日产100多吨食用油,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制油企业。此外,索斯金还涉足金融领域,在奥昆大楼合股投资开办协和银行。索斯金还是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和市交易所副会长。
1908年,犹太企业家齐克曼,以哈尔滨郊县盛产的甜菜为生产原料,开办的中国第一家甜菜糖厂——阿什河糖厂。这是当时制糖车间和办公楼的照片。
右图这座有似宫殿般的豪华建筑坐落在南岗区颐园街3号,不知道他的主人也会因为这座建筑而想象到他绝对是一个非凡人物。他就是哈尔滨的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
这所建筑于1914年,设计师为特罗亚诺夫斯基。砖混结构,古典复兴式风格的花园住宅。地上二层,三段式立面。中部立面向内凹进,一层入口前方是两个爱奥尼式立柱支撑的厅廊和二层阳台,二层阳台中门两侧是两个爱奥尼式壁柱,越过装饰精美的檐部,上面是扶栏山花,中间是有主人雕像的墙敦。两端立面相互对称,顶端是雕刻精美的大型三角形山花,下面是一二层上下相连的突起封闭阳台,阳台四角均有爱奥尼式立柱和壁柱支撑。 一层门厅前是大型花坛,两侧是环形坡状车道。
犹太人的私人建筑向来小心低调,很怕引起人们注意,而斯基德尔斯基显然是个例外,因为他凭着与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的亲密关系,已经拥有铁路沿线多达5个林场的采伐权,成为俄方大木材供应商,还承包了中东铁路穿越大兴安岭的兴安隧道工程,还有规模很大的木材和粮食加工企业,可谓生产托拉斯了,是名副其实的哈尔滨富豪。如此豪宅已经超出生活的层面,而成为寻求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实力的象征。
这是斯基德尔斯基1912年在南岗区阿什河街39号为自己建筑的私邸,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主体两层,主立面在建筑的左端,右端虽然是一层建筑且因设有圆形穹顶,而与左侧二层取得了对称与平衡;主立面两侧是两层高的古典科林斯立柱,房顶是巨大三角形山花,檐口装饰精美;上下两组窗户之间是小三角造型,层次鲜明;主立面右侧是凹进的纳凉阳台和门廊,绅士典雅;右侧一层穹顶下是突起的半圆体建筑,造型美观;一层顶棚自然形成宽敞平坦的休闲阳台,优雅飘逸。
在颐园街3号豪宅建成之前,斯基德尔斯基就住在这里。1921年葡萄牙驻哈领事馆成立,斯基德尔斯基的长子所罗门·斯基德尔斯基出任领事,馆址设在这里。1923年斯基德尔斯基家族开办穆棱煤矿,煤矿总公司也迁至这里。日伪时期葡萄牙领事馆从这里迁至西大直街。
这是穆棱煤矿公司的集体合影。斯基德尔斯基家族除开办穆棱煤矿外,还在内蒙开办了扎来诺尔煤矿。百年前哈尔滨的犹太人就懂得多元结构、综合发展,不可不谓是经济管理的宏才,企业经营的骄子。
这是斯基德尔斯基的孙子罗伯特,1939年出生在哈尔滨,现为英国侯爵。
这是颐园街1号别墅,在众多精美建筑当中它是无可争议的哈尔滨1号建筑,在它面前,斯基德尔斯基的3号建筑都相形见绌了。难道说1号别墅的主人比3号别墅的主人还要厉害?
这所别墅是一座仿法国古典府邸式建筑,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采用了古典主义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的要素,外观造型精致优美,内部设施高雅精细。主体建筑二层,建筑平面为自由式不规则布置,墙体大半使用石材饰面。主建筑,层次分明,屋顶设阁楼层,下设半地下室,中央部分为通高到顶的凸出体,以科林斯巨型壁柱装饰间垛,增强墙体垂直划分,给人一种华贵的气势。上部采用孟莎式屋顶,阁楼老虎窗突出于斜坡墙面,突破檐口山花,与檐上文艺复兴特色的花栏杆相连围成女儿墙,使屋檐极富变化。在建筑的南侧设有半圆厅和露台,平添了罗曼蒂克的情调。别墅的主入口在北端,由门廊过渡到高大宽敞的主门厅,楸木墙裙,雕花天棚,做工精细,典雅华丽。更加别致的是,陪衬这座别墅的是3000平米花草树木、绿荫甬道、室外喷泉和园林景观,构成一种如诗入画的美丽意境。
颐园街1号别墅的主人究竟是谁?他的主人是波兰籍犹太人格瓦里斯基。这是一个传奇式的犹太巨商、哈尔滨首富。
1897年中东铁路正式开工之前,格瓦里斯基就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来到修筑中东铁路的第五勘探队当一名普通技术员,当时他只有26岁,却极具商业智慧。当他看到勘探队埋设的界桩被山民全部拔掉,储木场的原木和枕木被“土匪”付之一炬,勘探队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发财的机会来了。他向俄方提出由他个人成立一家林业公司,靠商业手段同山民和地方当局建立共同利益关系,以保证修筑中东铁路所需木材的安全供应。这样做既可避免同沿线发生矛盾冲突,又可解决劳力不足,从而达到安全高效地修筑铁路。格瓦里斯基的建议被批准后,马不停蹄地返回波兰把家产变卖一空,在哈尔滨建立了自己的林业公司,并得到大笔合同,成为修筑中东铁路的主要木材供应商,一直到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历时6年,他发了大财,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年32岁。
格瓦里斯基1911年和1919年分别有两次大的森林采伐投资,分别铺设71公里的宽轨森林铁路和44公里的窄轨森林铁路,林地采伐面积超过6100平方俄里(1俄里=1.0668公里),占沙俄势力控制的森林面积的三成以上,而且他的林场都是单位蓄积量大,材质优良,品种丰富,效益极好。但是,据1922年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记录:以格瓦里斯基为首的林业资本家在中东铁路东部林场实行掠夺性采伐:“砍伐无度,只砍不植,已伐林场,遂成旷野”;并说:中东铁路开通二十年后,“沿线100公里范围内已无林可采”。
就在中东铁路全线通车的前一年,格瓦里斯基根据铁路枕木需求逐步减少的趋势,转向木材加工和多种经营,先后投资创办了家具厂生产高档家具供应东北并远销俄罗斯和欧州各国,创办了松脂油厂、木材、蒸馏厂、造纸厂、胶合板厂等;同时开辟新的产业,建立面粉加工厂,并在之后不久的日俄战争中,因面粉成为紧俏的战略物资而大发横财,战争结束后,他立即以制粉厂为抵押向道胜银行借支350万卢布,几年后因面粉过剩各制粉厂纷纷倒闭转让,而格瓦里斯基凭借此前的资本重组把沉重的包袱甩给银行,成功套现,避免了巨额损失。这是哈尔滨最早的资本运营的成功案例。
格瓦里斯基是哈尔滨当之无愧的实业大家,在他看来唯有斯基德尔斯基才有资格成为他的对手。所以,当斯基德尔斯基在他之前夸张地建了颐园街3号别墅之后,无论如何格瓦里斯基是不能容忍的,他一定要建设一座各个方面都高于3号的别墅,而且选址很重要,不是在别处,就建在紧邻3号别墅的上风头!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谁是老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后开辟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革命领袖视察哈视察哈尔滨均下榻于颐园街1号,所以这里被辟为哈尔滨革命领袖纪念馆。可是,官方对于颐园街1号和3号建筑年代的标示尚不统一,这是因为对于这两座建筑及其主人的历史资料尚不明晰,有待深入挖掘。市规划部门编辑出版的《哈尔滨保护建筑》标示1号别墅建于 1909年,而颐园街1号(现在的革命领袖纪念馆)标示的是1919年。
我认为颐园街1号建于1919年是可信的,理由有三:一是格瓦里斯基的女儿和其他亲属曾经来颐园街1号访问,作为接待方的纪念馆标明的建筑年代是可靠的,应该是有证据的。二是符合钟楠发表于《哈尔滨史志》的文章《格瓦里斯基与他的房子》所述史料,这篇文章尽管带有一些文学性质,但基本事实并非虚构。三是从历史逻辑分析,作为哈尔滨实业界的两个老对手:颐园街 1号的格瓦里斯基和颐园街3号的斯基德尔斯基。如果斯基德尔斯基的3号建筑年代晚于1号建筑,那么斯基德尔斯基的3号建筑会比1号建筑更好更漂亮,而事实上的3号建筑稍逊于1号建筑,这肯定是因为3号建筑年代先于1号。而3号建筑年代是1914年,1号建筑年代肯定晚于1914年,所以,说颐园街1号别墅建于1919年是可信的。
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
非常喜欢您的文章,每次都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
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
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
写的那么深刻,有哲理,有思想。
这些建筑很唯美,不仅是历史,更是这座城市历史地位的标志,希望哈尔滨复兴
这些建筑很唯美,不仅是历史,更是这座城市历史地位的标志,希望哈尔滨复兴
这些建筑很唯美,不仅是历史,更是这座城市历史地位的标志,希望哈尔滨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