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作者 王萌
走在红军街上,眼神时常会被街道两旁造型优美、拥有穹顶和繁复花纹的建筑所吸引,儿时会被这样一个疑问困扰:这些建筑是做什么用的,当年是什么人在这里居住呢?现在知道,这些建筑都曾经是驻哈尔滨的外国领事馆。
作为一座欧陆风情浓郁的都市,哈尔滨曾有过一个辉煌的开端,有十多个国家在此建立了领事馆或者是代办处,现有13个领事馆建筑还存留在哈尔滨的高楼大厦间,是哈尔滨建筑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走上红军街,走进领事馆旧址,哈尔滨曾经的历史就在眼前。
领事馆建立的政治基础
“在哈尔滨成为一个中心城市的时候,长春还只是中国东省铁路上的一个车站。”省社科院学者李述笑把市民嘴中的“中东铁路”称作“中国东省铁路”。
现在看,中国东北不乏具备地理位置优势的大城市,相比之下,哈尔滨地处在最北方,从位置上看离中国腹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远的。“但是,还得说哈尔滨有一个优势是其他城市比不了的,那就是中国东省铁路从城市中经过,而且当年东省铁路的管理机构就设在哈尔滨。”李述笑说。
中国东省铁路实际上是当年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个延伸,终点设在大连。客观地说,东北的繁荣与这条铁路的建成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年的帝国主义,为了便于掠夺资源,在东省铁路延伸进入中国之后,需要选择一个既位于铁路沿线又能对整个东北地区有控制力的城市。”李述笑说,哈尔滨重要的经济交通中心城市地位,也使它迅速成为了一个政治的中心。
据相关专家介绍,大使馆是一国在建交国首都派驻的常设外交代表机关,而领事馆是一国政府派驻对方国家某个城市并在一定区域执行领事职务的政府代表机关。一些国家把大使馆设在北京,鉴于哈尔滨的重要地位,又在哈尔滨设立了总领馆或者是领事馆。
中国最北端的交通重镇
“为啥在哈尔滨建领事馆,这和哈尔滨所处的重要的地理地位肯定是有关的。”李述笑说。
哈尔滨原名为“晒网场”,是一座依江而建的城市,此处地势平坦、幅员辽阔、交通发达,水路有松花江的河道,是重要的物资通道,陆路上,地形平坦适合建铁路、公路,为哈尔滨的发达提供了天然的地理优势。
此后,中国东省铁路的兴建,把哈尔滨作为了一个枢纽重镇,为哈尔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和物流。
“铁路建好后,东北,至少是黑龙江的资源都要通过哈尔滨运送到南方。”李述笑说。而东北的物资,特别是矿产、粮食一直都在国内占有重要的比重,如果没有了来自东北,也包括黑龙江的煤炭和铁矿石,那么国内至少要有一半多的工厂将会停工。建国前,国内大部分的大豆供应也都是来自于东北。
“当年,觊觎中国资源的帝国主义国家当然不会忽视这块肥肉,在此建立领事馆和代办处能够更方便地进行经济掠夺。”李述笑说。
领事馆旧址多在大直街和红军街
从7月初,记者开始了哈尔滨领事馆旧址的调查采访,徜徉于哈尔滨的街头,出入于一幢幢当年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你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哈尔滨的领事馆大都坐落于火车站上行的红军街和大直街上,而最负盛名的中央大街难见领事馆的身影。
李述笑说:“这里面的原因就要从哈尔滨当年的城市布局说起。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当年叫中国大街,主要是外国人居住的地区,是哈尔滨的商业中心,道外区主要是中国人居住的地区。而火车站向现在南岗区辐射的区域,当年叫新市街,是一个区的概念,是铁路管理中心所在地,行政领导机关都设在这里,它的范围大致上包括,大直街东至三姓街西至耀景街的区域,当年帝国主义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自然会选择离铁路管理中心最近的行政区。”
18个国家设立21个领事馆
“领事馆的建立,实际上是把哈尔滨变成了一个列强的角逐场,他们角逐的是在东北的权益,掠夺的是我们中国人的资源。”李述笑说。
十九世纪末,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应该是历史上最落后、最屈辱、最苦难的年代,昔日的天朝大国变成了案板上的鱼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利用“东清铁路”攫取了中国东北的许多利权,1900年又趁镇压义和团之机,大举出兵我国东北,妄图长期霸占,进而吞并“满洲”。在俄国向中国伸出魔掌之时,日本也正对“满洲”垂涎欲滴,于是在中国东北的领土上爆发了日俄间的帝国主义战争。软弱的清政府担心战后日俄瓜分“满洲”的局面,在日俄战争尚未结束时,便提出了“中国必主于开放”,“预筹开放商埠”事宜,并宣布“中国自行开放”东北三省,又颁旨设立滨江关道(即哈尔滨关道)。后来,日本在与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附款中进一步明确地将哈尔滨等东北16城市辟为商埠。一时间,在哈尔滨这个城市的上空越来越多的外国国旗开始飘扬。
“自1907年至1943年,共有18个国家在哈尔滨先后设立了21个领事馆、总领事馆和代表部。如此多的领事馆设于哈尔滨,是列强在中国东北乃至远东地区既勾结又争夺的结果。哈尔滨从此成为‘国际都市’,成了列强的角逐场。”李述笑说。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