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9月28日清晨,一场秋雨过后,中央大街上的面包石显得愈发清亮。街道两边的欧式建筑,在澄澈的天空下显得美轮美奂,诉说着百年历史。难怪哈尔滨建筑艺术馆馆长韩延军动情地说:“没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
冰城最有历史的宾馆
走在中央大街上,脚下的面包石让老街独具风韵,路两旁的榶槭慵懒地庇护着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让人感觉仿佛在欧洲名城里游览,也恍如置身油画中。华梅西餐厅旁的面包房前、马迭尔宾馆的冰棍摊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拎着华梅面包,吃着马迭尔冰棍,许多外地游人以此“品尝”老哈尔滨味道。
站在中央大街89号的马迭尔宾馆前,仰望这座百年建筑,你会惊叹建筑的壮美。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窗户、阳台、女儿墙、穹顶等都属于新艺术运动的建筑风格。
马迭尔宾馆是老街上的老户,创办人是俄籍犹太人约瑟·开普斯。与其他建筑相比,它出挑的阳台极具特色,成为该建筑的提神之笔。阳台下面有两大、两小四块托石。大托石呈向内收卷的涡状,上覆线脚丰富的平石板;小托石则呈柔美的半抛物线形,两侧各有一铸铁花饰,如缠绕的丝蔓,简单几笔便勾勒出入口的空间。
进入马迭尔宾馆,整个人都清爽了几分。室内富丽堂皇,墙壁或饰以优雅的壁画,或以镜子贴面,柱端饰有精美的雕刻。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美的线条,再加上熠熠生辉的大吊灯,大理石饰面精致的饰线,无不透出豪华典雅的气质。
这座建于1906年的老建筑功能齐全,有会客厅、餐厅,与餐厅相连的还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舞厅,冷饮厅、电影院、剧场等功能一应俱全。它不是哈尔滨最高档的,却是最有历史的宾馆。如今,在宾馆客房的房门上,悬挂着曾在这里下榻过的名人字牌。
中央大街“黄金”铺就
这条位于道里区的百年老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公里。在中央大街入口处,立着大石头牌,上面雕刻着老街的历史。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马车拉着铁路器材在泥泞中行进,碾轧出一道道车辙,形成一条土道,成为中央大街的雏形。
据哈市规划专家张相汉介绍,早在1900年,中央大街狭窄的街道两旁布满阴沟,人们为了行走方便,在阴沟上铺了木板、铁板,在十字路口架起木桥,被称作“中国大街”。由于埠头区(道里区前身)的建立,俄国人的铺子多了起来,他们经营着杂货铺或修表铺等,所以这里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是欧式建筑,住满了做生意的外国人,犹如外国城市一般。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并监工,在“中国大街”上铺了方石。当时,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不计其数,俄国毛皮、英国呢绒、日本棉布、德国药品、美国罐头、瑞士钟表、爪哇砂糖、印度麻袋等洋货云集,俨然成了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改名“中央大街”,仍保留着方石铺地的独特风貌。“这种方石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形状很像俄式小面包,浑圆、精巧、密实、光亮,在中外道路史上极为罕有。据说,这样的一块方石当时一银元一块。‘中国大街’一公里长,粗略算下来,整条街大约铺方石87万块,可谓是‘黄金铺路’。”哈尔滨市一位建筑专家说。
每天20万人次漫步老街
漫步中央大街,你会感觉目不暇接,经常能看到举着小红旗的导游带着几十人的旅行团走在老街上。中央大街是一处建筑博物馆,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
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为步行街,是全国第一个开放式、公益型建筑艺术博物馆,被称作“汇百年建筑风格聚世界艺术精华”的中央大街建筑艺术博物馆。中央大街上的建筑汇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中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涵盖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在中央大街上却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形成了,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中央大街187号是一座米黄色的俄式小二楼,它建于1914年,曾是秋林商行道里分行,也是最早到中央大街落户的百货商店之一。19世纪末,秋林商行经销网络遍布远东地区的大小城镇,盛极一时。
位于中央大街120号的教育书店,是一幢典型的仿巴洛克建筑——主入口上方的大理石人像柱、贯通三至四层的巨大悬空科林斯壁柱、自由涡卷状曲线的断折山花、窗洞上方精致的浮雕装饰以及出挑的半圆形花萼状阳台,建筑通体洋溢着巴洛克式的奇异生动效果以及变幻的光影。
如今的中央大街,每天接待游客20万人次。夏日傍晚,漫步老街上,你可以看到长头发、戴着鸭舌帽的艺术家支起画板,专心致志地对着建筑作画,一笔笔画下老街建筑的美,画出属于这条老街、这个城市建筑的魅力……
哈尔滨一个不错的美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