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的中东铁路和哈尔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中东铁路及其中心城市哈尔滨,不仅是在全国建党最早的地方之一,而且为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俄共就开始通过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哈尔滨的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中,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断地奠定牢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1917年11月7日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特别是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成立后,俄共和第三国际非常关心和关注东方国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特别是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中国工人阶级独立走上政治舞台,共产国际加紧了向中国内地传播马列主义,并派人到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
最早与李大钊接触的是俄共(布)党员纳姆·格里戈里耶维奇·布尔特曼。他1915年随父母由俄国来中国定居于哈尔滨,1917年曾在哈尔滨组织青年学生革命同盟,后改为青年共产党支部,为该支部负责人。同年他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不久调到海参崴工作。1919年2月又被派回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工人中从事革命活动。“五四”运动后,他来往于哈尔滨和北京、天津之间,与李大钊、邓中夏等建立了革命联系。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批准俄共远东局派遣维经斯基(中国名字吴廷康)来华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维经斯基1918年从美国回到俄国并参加了俄国(布),随即被派到西伯利亚苏维埃政权工作。俄共远东局负责人是舒米雅茨基,曾经是1905年来哈尔滨在中东铁路总工厂以车工为掩护的工人运动领袖,他推荐维经斯基代表共产国际来华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等人交流有时讲英语有时讲俄语,所以他的夫人库兹涅佐娃和俄籍华人杨明斋同时来华,在北京与李大钊等、李达、张太雷等人会面后,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去上海会面陈独秀。陈独秀十分欢迎共产国际代表来华指导中国革命,他感慨地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薄弱,至今连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无中文译本”,“如果能与共产国际建立关系,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这一运动的实际经验上都可以得着莫大的帮助”。
1920年5月,维经斯基请示共产国际同意,在上海成立了“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这意味着中国的革命运动即将并入共产国际运动的洪流。同时,在维经斯基的指导下,陈独秀与李达、李汉俊等人,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维经斯基系统地介绍了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第三共产国际,并与陈独秀一起起草了党纲草案,1922年7-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正式成立。
1920年10月李大钊成立北京党组织,李大钊任书记,年底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后派人到北方开展建党活动。
1921年1月,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立后,在哈尔滨设立了联络处,主要负责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主义者及其组织的联络工作,担任该处负责人的阿勃拉姆松,是在哈尔滨长大的,他会说汉语,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曾担任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部主任。阿勃拉姆松领导的共产国际驻哈尔滨联络处,是共产国际派遣代表帮助中共建党和中共与共产国际密切联系的桥梁。
1921年初,维经斯基经中东铁路回国。此后,维经斯基与马林等共产国际代表交替来华指导中共的工作。维经斯基是比较客观的,态度也很温和,而其他共产国际的代表例如马林等就非常教条,也非常蛮横和粗暴,从而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最终导致被迫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里不是谈这些事情的地方。
总的看,共产国际帮助中共建党有功,指导中国革命有错。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除了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王明、李立三等人死心踏地跟随共产国际和苏俄左倾路线外,包括陈独秀都是反对和抵制过共产国际的错误意见的,特别是毛泽东终坚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才使中国革命走向正确道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最终打倒了比自己强大多少倍的敌人,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
1921年3月,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个使者,抵达伊尔库茨克,任命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担负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工作。不久,他在远东书记处书记舒米亚茨基帮助下,起草了《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后又得到陈独秀批准及共产国际同意,作为中共正式代表出席于6月22日至7月12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大会期间,他参加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殖民地问题致共产国际三大的提纲(草案)》。这份文件与致共产国际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
1921年6月,张太雷经中东铁路抵达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向共产国际提交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的计划。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洛夫经中东铁路抵达中国,参加了7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闭幕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发出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决定。以邓中夏为首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处把黑龙江和哈尔滨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委派罗章龙到东北考察工人运动。罗章龙考察了哈尔滨铁路和航运工人队伍,他认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破产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被招募为工人,加上外资、合资和中国人自己办的工业,产业工人数量多,又集中,且接触马列主义早,富于斗争性。
1922年中共北京地委根据罗章龙的建议,派负责北方铁路工会工作的陈为人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长李震灜到哈尔滨,以记者身份化名开展传播马列主义和建党工作。
1922年初,天津“五四”运动领导人、共产党员马骏受组织派遣到哈尔滨,以邓洁民创办的东华学校为阵地,结识和团结了、培养和教育了韩迭声、马新吾、李铁均、刘天佑等大批进步青年,组建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反帝爱国组织和《哈尔滨晨光报》革命报刊,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推动了哈尔滨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1923年10月,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成立,从此,哈尔滨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25年10月,受中共北方局委派到哈尔滨建立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吴丽石与哈尔滨党小组组长马新吾,还有从关内派来的早期共产党员姜文洲、王麟书、刘铁牛穿着破旧的学生服,以小工的身份进入中东铁路机车车辆总厂及机车库,在产业工人当中开展工作。这些人怕脏不怕累很快与工人打成一片。吴丽石自办俄语夜校,吸引和团结了大批工人,在教授俄语的同时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京汉铁路大罢工,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成立了由吴丽石亲自担任书记的中东铁路第一个工人党支部,接着又在哈尔滨铁路总工厂和“地包”机车库分别成立了36棚和地包两个党支部。
1926年6月,吴丽石创办了哈尔滨书店和《哈尔滨日报》,并亲任主笔,宣传革命,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代替沙俄霸占东北的罪恶阴谋,激发人民大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
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地方党组织关于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主张的宣传,为共产党在哈尔滨各级基层组织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原来在哈尔滨参加布尔什维克的中国籍俄共(布)党员,以及在俄国参加布尔什维克的中国籍俄国(布)党员,陆续转为中共党员。但是,不知何故,仍有一些中国籍俄共(布)党员没有转为中共党员。例如著名的老布尔什维克刘绍周1907年回国定居哈尔滨后,一直从事革命活动,并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却没有转为中共党员,直到1956年在陈毅同志的介绍下才加入中国共产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