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28:北方上海

在20世紀前30年的清末和老民國時期以及民國初期,上海已經是著名的國際都市,除此而外的北京、天津、南京、武漢、廣州、奉天(瀋陽)、大連、青島、哈爾濱等,也陸續成為國際都市。但是在國際化程度上,能夠與上海比肩的唯有哈爾濱,時稱北方上海。

為什麽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哈爾濱无论是外國租界地的範圍,还是外僑人口、国籍、驻哈外国领事馆或外交使团的數量,或者是外資經濟所占比重,都特别庞大。

当时的哈尔滨有道里(史称埠头)、南岗(秦家甸)、道外(傅家甸)三个市区,其中道里、南岗两个区是外国租界地,占地约50平方公里。后来随着外侨人口的不断增长,租界地范围也不断扩大,马家沟和正陽河作為新擴大的外僑居民區分别并入南岗区和道里区,这時两个区占地達90多平方公里,而中国人聚集的道外区始終只有8平方公里。

前30年,哈尔滨经过三次外侨移民大潮,外侨固定人口最多的时候达到20多万,其中有10多年外侨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加上庞大的流动外国人和俄国驻军,外国人口的数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这是哈尔滨总人口構成的常态。而在政治、文化和领事馆区——南岗区,外国人口甚至占85%以上,满街的洋人,无异于国外。

1905年之后由于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哈尔滨对世界开放,几乎整个欧洲国家的商人和美、日、澳及部分亚洲国家的商人大批涌入哈尔滨,使得哈尔滨外侨的国籍多达近40个国家。有20多个外国领事馆和外交使团入驻哈尔滨,这还不算各国的侨民团体和组织。外资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从国际贸易大通道方面看,上海是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心港口,俯视太平洋而飘洋过海,东抵拉丁美洲州,南达大洋洲,绕道红海或好望角西达欧洲,具有海上通道的绝对优势。哈尔滨虽然没有上海海上贸易的优势,但是作为中东铁路中心城市的哈尔滨,却是连接欧亚两大洲、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的铁路桥,以超过海上运输多少倍的运行速度,迅速拉近了与欧洲的距离,这是上海所不及的。谁能抓住了欧洲,谁就会赢得高速发展。欧美侨民和客商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之便,向哈尔滨大批移民和大规模经商,这正是哈尔滨能够在极短的时期内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根本原因。

不仅如此,哈尔滨还可以通过中东铁路实行陆海联运,西连海叁崴、南连大连这两个出海口进行东亚和南亚海上贸易;通过松花江、黑龙江实行江海联运,北连萨哈罗夫出海口越洋进行北美贸易。1900年就曾经有5000吨位的船只,从哈尔滨港出发,江海联运至黑龙江出海口进行海上贸易。1920年从哈尔滨出港的江海联运已成规模。

和上海一样,一切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一切现代化的设施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上个世纪前30年哈尔滨已经应有尽有。

1904年沙俄建成的哈尔滨火车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客货铁路枢纽站。客运候车楼、站台设施先进,货运专用线、货场、仓库配套齐全。哈尔滨航运港口是黑龙江水系最大的客货运输码头,港区航道边长20公里,客运直达黑龙江下游的抚远,货运分设粮食、煤炭、砂石、木材等专用码头,年吞吐量300万吨。

1899年沙俄在哈尔滨开设了第一家普通邮局,在哈尔滨市区传递邮件。1914年开始包裹、汇兑等多种业务。

哈 尔滨最早的电话于1898年,是中东铁路用于指挥筑路而架设的西至贝加尔、东至绥芬河、南至旅顺口的手摇電話,1906年中東鐵路出資建设哈尔滨第一个城市电话局——中央電話局,1907年1月竣工使用。1922年安装了德国制造的自动电话交换机,部份公共場所也安裝了自動電話。1923年開通了长途电话业务。1907哈尔滨开设了电报局,1921年开通了国际电报业务。

1917年哈尔滨客运汽车运行。1927年发电厂建成通电。同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有轨电车通车。

1924年10月15日,一架從德國柏林起飛的克斯特號飛機降落在現在的南崗開發區的機場上,從而揭開了哈爾濱航空历史的第一頁。

哈尔滨最早的报纸1901年就已经出版了,是俄国人创办的俄文报纸。1906年《远东报》创刊,虽然它是中东铁路的机关报,却是中文报纸,是哈尔滨最早的中文报纸。紧接着于1907年中国人创办了《东方晓报》,这是哈尔滨的国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此后哈尔滨的各种中外文报纸和刊物,犹如雪片似的出现,数量多达几百种。

1923年哈尔滨试办广播电台,用汉语和俄语两种语言播音。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每晚广播2个小时,广播内容涉及社会新闻、政令、市场信息、金融动态,音乐、戏曲、曲艺等。同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广播管理机构——哈尔滨广播事务所。

在租界地南岗区和道里区,满街的洋房,从古典主义到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折中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各种欧式风格的建筑,宛如欧式建筑艺术博览。

满街的洋行,外文牌匾高低错落,西方商品琳琅满目。

满街的洋人,说的全是滴里嘟噜外国话。

遍布全城的教堂,仅俄国东正教教堂多达20多座。每当教堂钟声响起的时候,驻足划十的教徒,在街上随处可见。

用现在的语言说,这就是中国最好的外商投资环境,而且是以俄国人为主的欧洲人自己给自己建设的纯粹欧式的生活环境。俄國人称哈尔滨是“东方莫斯科”,这不是赞誉之词,而是他们对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定位,是按着莫斯科的模式建设哈尔滨的。其它欧洲人称哈尔滨是“东方小巴黎”,因为哈尔滨的很多建筑与巴黎的建筑风格并无二致,特别是起源于巴黎的最时尚的“摩登”建筑——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竟然风靡于此,使得他们对哈尔滨有着异常亲切、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也是欧洲侨民上个世纪前三十年出现向哈尔滨三次移民大潮的重要原因。

当然,促使大批欧洲人移民哈尔滨或来此经商,不仅仅是这些所谓的硬环境,同时还有原滋原味的西方生活方式。

从总体上说,南岗区和道里区是西方商品专卖区,各种西方消费品应有尽有,其中秋林洋行、松浦洋行、莫斯科商场是全市西方人购物中心,在这里可以购得欧洲各种高档品牌商品。

以马迭尔宾馆和中东铁路宾馆为代表的,集住宿、餐饮、娱乐、影剧一体的高档豪华旅馆,专门接待政界精英、商界大亨、财界富豪、文化名人、艺术明星。

咖啡馆、啤酒吧、歌舞厅,是纯粹从西方舶来的生活样式。细细品味咖啡和豪放畅饮啤酒,是俄罗斯和西方人文雅、率直两面性格的体现,也是一种欧洲文化。歌舞厅则是青年人光顾最多的地方,流行于歌舞厅的爵士乐、狐步舞、探戈舞曲,在哈尔滨久盛不衰。

音乐厅和歌剧院则是哈尔滨高雅音乐的殿堂,从20至30年代,像世界歌王夏里亚宾一样的世界顶级音乐家和艺术家,纷纷来哈演出,极大地提高了哈尔滨听众和观众的艺术修养;哈尔滨高水平的音乐、舞蹈、绘画艺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走向世界誉满全球的哈尔滨籍艺术家,他们是美国著名影星尤里·勃里涅尔、被美国媒体誉为“伟大钢琴家”的科兹洛夫、东京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希菲尔布拉特、德国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赫尔穆特·斯特恩、白俄罗斯功勋演员明斯克乐团指挥拉伊斯基等等,他们都是“哈尔滨人”,这一切使得哈尔滨从20年代起就成为闻名遐迩的音乐城。

中国第一个电影院也诞生在哈尔滨。1902年俄国随军记者摄影师考布切夫,在中央大街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影院,专门放映他拍摄的记录片。每当放映他有幸亲眼目睹并拍摄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火车站遇害的纪录片时,观众场场爆满。自1907年俄国人开办熬连特电影院之后,到20年代,陆续又有杰科斯坦電影院、巨人电影院、美国电影院、托尔斯泰电影院、马迭尔电影院、大西洋电影院等十几家电影院出现。

1904年犹太人创办的赛马场,是外侨寻求刺激和赌博的场所。每当赛会,观望台上下都会挤满了上千名情绪激昂的观众,在跑道上飞奔的每一匹赛马都会牵动着属于它的观众,而看台上的观众也都会为他赌定的那匹赛马祈祷、呼喊、挥拳、跳跃,整个赛程都会淹没在震耳欲聋的欢叫声中。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和秩序,督查人员会亲临现场。

外僑的體育運動會是每年都舉行的,田徑、水上游泳、跳水、划船、帆船、遊艇比賽項目繁多,自願報名。因為外僑國籍眾多,所以哈爾濱的體育運動會就像國籍“奧運會”一樣熱鬧。
平日里,外侨们会到松花江畔散步、垂钓,到道里区市立公园(现称兆麟公园)和南岗区植物园(现称儿童公园)赏花、休闲。

魅力的太阳岛(当年称极乐村)是外侨周末郊游避暑的最佳去处。松花江上的太阳岛是神圣而美丽的,四周江水环绕,水面江鸥飞翔,岛上绿树成荫,丛中百鸟争鸣,岸边绿水白沙,空中风和日丽,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嬉戏玩水、沐浴日光、捕鱼猎鸟、席草野餐、把酒临风、歌舞狂欢!哈尔滨人至今仍有郊游、野餐的习俗。

 

夏季的选美大赛和冬季的冰上洗礼,还是值得一提的。选美大赛既是对美女的尊重、爱护和赞美,也是对大众审美观念的检阅、导向和升华,是西方文化进步的一面。

严冬季节,俄罗斯人在冰冻的松花江上凿冰洗浴,这不只是东正教的一种宗教仪式,也是对坚强意志和豪爽性格的锤炼与张扬!俄罗斯人的这种“冰趣”流传至今并大加发扬,今日的冬泳、冰灯、冰雕、雪雕,已成哈尔滨的一大特色和靓丽名片。

必须说明的是,作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道外区,虽然在租界地之外,但是在上个世纪前30年,同样得到迅猛发展。颇具规模的滨江火车站,客货兼备的哈尔滨水运码头,邮政、电话、电报、银行、保险、报馆、宾馆、电影、电车等等,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性东西全都具备。所不同的是,在被西方文化包围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如故地存在,同时,中西合璧的东西要比南岗、道里两个租界区多得多,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要强于西方,也说明中国民族资本家向西方学习的主动性,最突出的是道外区名扬中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它将欧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它将欧式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哈尔滨因中东铁路而与欧洲紧密相连,也因欧洲移民和欧洲文化的影响,而成为中国具有欧洲都市风范和中西合璧文化的国际城市。历史上慕名来过哈尔滨的知名人士数不胜数,光是下榻马迭尔宾馆的就有国联特使李顿伯爵,美国记者斯诺和斯特朗,民国外交部长顾维钧,国母宋庆龄,民主人士沈钧儒、蔡廷锴、章伯钧、李德全,文化大家胡适、单士厘、 郭沫若、朱自清、翦伯赞、马寅初、许广平,文艺大家田汉、丁玲、徐悲鸿、程砚秋、古元,历史人物溥仪、达赖、班禅、……

  

  

上海20-30年代有左翼作家联盟,哈尔滨有肖红、肖军、舒群、金剑秋等一大批左翼作家群。

 

上个世纪20-30年代来过哈尔滨的中共领导人有李大钊、周恩来、瞿秋白、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罗章龙等。

 

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中心、中国共产党诞生地,而马列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是哈尔滨,最早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也是哈尔滨,协助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共产国际代表,也是从哈尔滨出发到北平和上海与李大钊和陈独秀协商筹备。哈尔滨与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共党史和国际共运史上,都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伟大城市。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1 条评论

  1. 城市的一些西方建筑挺不错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