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青年会(YoungMenp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是基督教性质的国际性社会服务团体。即以基督“为世人服务”的精神,根据社会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工作,是以”促进大众德、智、体、群全人成长”的理念作导向,服务人群不分性别、年龄、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服务工作包括:平民教育、体育康乐、营地服务、社区服务、青少年工作、难民工作、就业服务等。一些青年会还开设有价格低廉的旅舍和宾馆。基督教青年会不是一个传教组织,也不是一个慈善机构。它主要以传递爱心为使命,倡导和推动承担社会责任及促进社会和谐。
1844年,英国青年佐治·威廉(George Williams, 1821-1905)在伦敦创立了基督教青年会普世运动,开始是以福音聚会形式,让当时在工业革命浪潮中迷惘的职业青年们在心灵上得到充实,后来逐渐加入了德、智、体、群等元素,以促进全人发展。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以基督教理念为宗旨,以面向社会、服务他人的亲身体验去认识、实践基督关怀世人精神为主张的团体。因此,它得到社会、教会和青年人的认可,发展迅速,十多年时间即扩展至整个欧洲和北美洲。基督教青年会最早在中国设立的组织,是1885年由传教士施美志在福州英华书院、传教士毕海澜在北京通州潞河书院分别成立的学校青年会。此后,天津、上海、哈尔滨、杭州、汉口、青岛、济南等地陆续成立了青年会。
在中国知识资料总库(CNKI)中, 1979)2008年的“基督教青年会”词条下,共有53篇论文,其中包括两篇优秀硕士论文。这53篇论文涉及北京、上海、天津、汉口、杭州等地基督教青年会的情况,但是没有专门文章系统地论述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发展历程。关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建与结束的时间、社会活动、创办学校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俄国侨民聚集的哈尔滨创建的基督教青年会,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基督教青年会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
关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建立的时间、地点和发起人,学者众说纷纭。高志超在《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建立初期与基督教青年会》一文中指出,“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始建于1914年(地址在今道外南四道街62号)”。付尚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与革命宣传》一文中提到,“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就是在哈尔滨基督教信义会诞生, 1915年在道外南四道街62号设立的。建立初期,由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派人来哈尔滨进行指导和从事筹备事宜。奉天青年会的丹麦人华茂山牧师、美国人干事石渡尔,中国人干事阎宝航后在哈尔滨青年会工作过”。但是,《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中记载,“1925年,路德教会经东北大会决议改称‘信义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乌克兰留学生世旭在《俄国侨民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述评》里指出,“哈尔滨的基督教青年会正式建立于19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晓阳在《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一书中概括了《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中的说法:“1926年,基督教牧师尚奎英和民族资本家武百祥、赵禅堂创建了哈尔滨青年会,活动场所在道外三育街的基督教信义会办的三育小学旁边,为了方便同记商场人员参加宗教活动,在道外南四道街商场附近的三楼上还另设了一个活动分室。”而《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在“基督教青年会”一节中记载:“1926年,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其发起创始人是双城基督教会牧师尚奎英、民族资本家武百祥、赵禅堂。” 笔者目前没有查找到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确切创建时间,但是笔者认为,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建于1917-1918年。因为在1917年2月22日的《远东报》的《组织青年会之缘起》一文中报道:“本埠基督教马牧师(即马德良)对于青年会之组织蓄志已久,惟因经费艰窘,一时未能成立。复又痛惜青年多半无自治之能力,对于光阴任意抛弃,特于昨日联合同志筹商组织之方法。”这表明,此前并未建立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1918年6月27日,《远东报》载:“昨闻本埠基督教中人云,据青年会会中人云,最近之调查现在我中国青年会会员共计二万八千人左右。”“青年会会中人”应该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人,说明此时哈尔滨青年会已经建立。此后,1918年9月14日,《远东报》报道:“本埠基督教昨接北京青年会函云,日内派青年会干事员某某两人,赴中东路沿线调查中国军队之情形后,即行酌设华兵青年会云。”这也表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已成立。1919年1月31日,《远东报》又载:”本埠耶稣教之青年会,昨奉到吉省总会来函,内称该会中人员仍嫌太少,拟增添人数以事扩充,即张贴告条,凡各界有愿入会者务早报名。”
关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地址同样没有解释清楚。高志超、付尚提到是在“道外南四道街62号”;《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中说“活动场所在道外三育街的基督教信义会办的三育小学旁边,为了方便同记商场人员参加宗教活动,在道外南四道街商场附近的三楼上还另设了一个活动分室”。1925年6月28日,哈尔滨建立最早的妇女团体——哈尔滨妇女协进会在道外南四道街基督教青年会3楼,召开了成立大会。因此,笔者认为,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办于道外南四道街。1925年3月27日,《滨江时报》刊发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孙中山先生追悼会启事中,也提到是道外四道街。
基督教青年会内设智育部、德育部和体育部等三个部。智育部有主日学班、查经班、考道班、歌咏班、卫生班;德育部开设各种伦理道德讲座;体育部内设各种棋类、球类、文艺体育活动。后来,基督教青年会还创办了学校,增设了一些俱乐部,并且出版自己的刊物《平民周报》等。高莽后来回忆:“我记得我那年刚10岁,正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读书。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夏里亚宾,我在学校里也早已经听音乐老师讲过、课本里也介绍过夏里亚宾的事迹。”
1929年后,俄国矿业工程师、地质学家E.阿聂尔特曾“被选为青年基督教会新组建的自然科学和地理学俱乐部的负责人”。
创办于1925年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位于南岗花园街59号,当时学校校长是海阁。学校有俄籍教师,也有美籍教师。校长海阁的夫人第一次参加教学工作,教世界古代历史课。美国人霍普金斯小姐教英语,基督教青年会的其他工作人员任俄国历史和地理教员。俄国人沃罗比约娃教俄罗斯语言学,托米洛夫教数学,诺索夫教植物学。他们三人均在商业学校教学,都是有经验的教员。“基督教会根据俄国学校大纲办学,初为7年制, 1928年有在校生263人。学制改为10年制后, 1938年有在校学生329人。”据1933年进入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的教会学校的高莽介绍,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的“同学多来自不同的民族,有波兰人、乌克兰人、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犹太人、朝鲜人、中国人等等。以俄罗斯人居多。大家通用的语言是俄语。老师主要是俄侨,用俄语讲课。他们教的英语,都带有浓重的俄罗斯腔调,真正的英国人听起来摇头。”这种情况就是在侨民聚集的上海也为鲜见。高莽在谈到他的同学犹太女画家季娜·吉列维奇时又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读书时,同学中有很多民族的人,有俄罗斯人、波兰人、拉脱维亚人,也有犹太人。那时没有什么民族概念,友好相处,都是同学。”据《哈尔滨特别市市势统计月报》1936年第1-10号的《哈尔滨俄侨私立中学校教员学生量表》显示,基督教青年会私立中学校:校长约勒近新;教员37人,男24人、女13人;学生小学部38人,男女各19人;中学部217人,男116人、女101人。《哈尔滨俄侨的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及新闻出版活动6中显示,位于南岗花园街59号的基督教青年会私立商业外国语传习所:校长米兰多夫;教员20人,男7人、女13人;学生192人,男62人、女130人。同是米兰多夫为校长的基督教青年会私立外国语专科传习所:教员15人,男7人、女8人;学生72人,男25人、女47人。由此可见,学者们已经把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看做俄国人(苏联人)的学校。
关于基督教青年会的结束时间也如创建时间一样,学者们莫衷一是。《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提到,“1936年,青年会被日伪当局查禁关闭”。付尚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与革命宣传》中也讲到同一个时间:“由于哈尔滨青年会经常举办演讲会、报告会,宣传反满抗日思想,引起日伪当局的注意,遂派特务监视,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迫害,终于在1936年将哈尔滨青年会封闭。”哈尔滨工业大学乌克兰留学生世旭在《俄国侨民在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述评》中指出:“一直到40年代末,这个基督教青年会在哈尔滨青年活动方面和在哈尔滨青年教育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笔者赞同“40年代末0”这一说法,因为著名翻译家、画家高莽, 1926年出生于哈尔滨,“1933年进入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的教会学校,读了十年书”。这表明高莽是“1943年毕业于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证明此时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仍旧存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应该是随着俄国侨民的大量迁移而不复存在的。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徽也不同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会徽。哈尔滨著名收藏家、哈尔滨乡情文化沙龙成员曹增伸先生收藏1923年、1936年、1941年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证书,证书上有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徽和钢印。1923年的证书上的提示语是白俄语;1941年证书上的会徽,智育、德育、体育用的还是老俄文。基督教青年会是从美国传入中国的,通常称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但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是由丹麦牧师马德良等人创建的,并且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主要是以俄国老师为主,以俄语交流。这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原文发表于《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8月第37卷第4期,原题为《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历史初探》,节选第一部分“发展历程”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