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及东欧侨民给哈尔滨带来了两种外来饮料,来自俄罗斯“面包发酵”的“格瓦斯”和来自保加利亚“小米发酵”的“布扎”。
布扎,保加利亚语“Боза”,最初音译为“布乍”,是一种盛行于保加利亚、马其顿等巴尔干国家的一种的饮料,口感酸甜,有少量二氧化碳,由小米或像其他谷物黑麦、玉米、燕麦或者小麦面粉混合乳酸酒精发酵生产。
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布扎”与“格瓦斯”都是常见的饮料,之所以现在“布扎”声名不显,主要是因其多为俄式食品店和俄侨小批量自产自销,而“格瓦斯”则有汽水厂大批量生产销售。
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王一民经常去吃早点的“白露小吃铺”就有“布扎”卖。白露小吃铺是“一个专卖外国零食的小吃铺。当时哈尔滨这样的小吃铺到处都有,主要是俄国风味的,里面卖牛奶(夏天还有冰凉的酸牛奶)、红茶、咖啡、布乍、葛瓦斯、鲜啤酒等各种饮料;还有各种面包和干肠、香肠、酱菜。其他像乳酪、奶油、果子酱、酸黄瓜、成花生豆等等,吃起来很方便,价钱也很便宜。”
哈尔滨商大教授何宏回忆,他小时候(1947年左右),中央大街附近还有俄侨提着一个铝制牛奶桶叫卖“布乍、布乍”。
哈尔滨解放后,随着大批俄式食品店、冷饮店关闭和外侨的离开,“布扎”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布扎”重现哈尔滨是2009年,哈尔滨得莫利矿泉水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合作,借鉴现代发酵工艺,以小米为原料,研制推出了“小米布扎”饮料。
得莫利矿泉水有限公司也是得莫利“格瓦斯”的生产商,其生产的“格瓦斯”原本是“原太平区团结乡红玫瑰饮料厂”的招牌产品。八十年代时,红玫瑰饮料厂的“格瓦斯”和“大白梨”很受欢迎。当时“格瓦斯”是玻璃啤酒瓶装,传统工艺存在二次发酵问题,所以经常出现爆瓶,这也是“格瓦斯”很长时间只能是小众产品的原因。1996年,市政府拨出30万元食品专项资金扶持红玫瑰饮料厂,同时成立专门队伍开发格瓦斯项目,解决了格瓦斯爆瓶问题,格瓦斯在红玫瑰正式投产走上工业化生产之路。2000年,得莫利矿泉水有限公司收购红玫瑰饮料厂,将该厂生产的“老哈”牌玻璃瓶格瓦斯,融入现代化生产技术,采用乳酸菌、酵母菌等多株益生菌混合发酵,生产出来的安全、不爆瓶的塑料瓶包装的格瓦斯,改商标为“得莫利”。
原来格瓦斯早就有了啊还以为是新出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