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第一部分,详见《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的发展历程》
二、主要事迹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建立后,吴丽石、陈为人等哈尔滨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人利用青年会的有利条件,加强和扩大党的影响,巩固党在哈尔滨的群众基础。192《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响应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号召,在哈尔滨积极开展纪念孙中山的追悼活动。上海爆发五卅运动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立即组织救援会强力声援,并和哈尔滨妇女协进会等组织联合募捐,支援上海工人的爱国行动。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建的学校中,俄国著名诗人格雷佐夫(笔名阿恰伊尔)发起组建的丘来耶夫卡文学会,团结了一批文学爱好者,组织各种活动,在当时的哈尔滨民众特别是俄国侨民中颇有影响。
1923年10月中共北京区委派陈作霖(陈晦生)来哈尔滨工作。陈为人、李振瀛、陈作霖三人组成中共哈尔滨组。从此,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正式诞生。为把革命宣传工作和组织发展工作结合起来,陈为人、李振瀛决定建立一个培养教育青年的场所,于1923年10月在道里外国二道街(今中医街)创办东三省哈尔滨青年学院。同时,响应党团中央要求各地党团组织要创设并利用平民学校开展革命活动的号召,哈尔滨党团组织决定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李铁均负责平民教育工作。之后,“李铁均进入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并以青年会的名义创办起1《所平民小学,在甲种商业学校设平民夜校两个班,学员多半为工人,所授课程有公民常识、国文、珠算等”。
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平民教育,利用平民夜校,一方面组织学员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收到很好效果。/党的主要负责人吴丽石、高洪光等人亲自到青年会和平民夜校,与青年结交朋友,物色和考察青年中的积极分子,把有志献身革命的先进青年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当时的中俄工业大学学生高诚儒、青年店员纪锦章等人,就是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思想教育而走向革命道路的,同时,党又通过他们在广大学生和民众之间架起了桥梁。
纪锦章在《回忆二三事》中写道:”我参加了道外基督教青年会办的夜校,在夜校学习中,我认识了基督教青年会干事苏子元、还有杨守愚。他俩都住在基督教青年会三楼,他们那里有很多进步书刊,如《中国青年》、《向导》、《政治生活》等,他们主动借给我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开始接受了革命思想。1925年秋,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纪锦章和刘兴汉、刘秉哲发起和筹建了哈尔滨店员联合会。店联的宗旨是团结青年店员,反对剥削和压迫,要求改善待遇和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当时,苏子元是中共党员,杨守愚是国民党元老,他们都是通过1918年任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阎宝航介绍到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的。
1923年10月5日,孙中山委任张晋为国民党哈尔滨支部长,筹建国民党哈尔滨组织。1924年1月,张晋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3月12日,国父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哈尔滨后,国共两党组织各界民众举行悼念活动。张晋积极联络各法团负责人筹备召开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3月29日,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举行。会后,《平民周报》发行孙中山先生追悼会专刊,宣传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秦方、田卫平在《孙中山与基督教青年会关系初探——以演讲为中心的谈论》中介绍,基督教青年会因其会员多为青年,而受到孙中山的高度重视。他认为青年人可塑性强,将是革命的有生力量。孙中山曾发表大量言论,对于这个青年组织给予充分肯定。他不仅强调指出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进步的组织,而且放言:”统观中国今日社会之团体,其结合之坚,遍布之广,发达之速,志愿之宏,孰有过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者乎?是欲求一团体而当约西亚之任,以领带中国人民至加南乳蜜之地者,舍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其谁乎?”(“约西亚”是犹太国末期的一个国王,“加南”是地名,二者均见于《圣经》。)
此时,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也特通函全国各城市青年会,发起举行追悼会。1925年3月27日5滨江时报6刊发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孙中山先生追悼会启事:“手创民国建设共和之孙中山先生,于十二日在北京逝世。全国如丧考比(应为“妣”)。面值兹政治飘摇民生困顿遽失此民众领袖,家国之不幸亦。敝会全体会员表示哀悼(勉)励民意定于本星期日(二十九日)午后二时假本会(道外南四道街)礼堂开会追悼。如蒙各界各团体派遣代表或惠赐挽联,务请于星期六送至敝会,是所至盼此上。”
1925年4月1日,《滨江时报》刊登《青年会追悼孙中山详志》。“日昨,青年会举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是日大雪纷纷,马路泥泞而拖泥。冒雪赴会之男女来宾极其踊跃,二百余人。各团体均派有代表。青年会门口高搭牌楼一座,匾额上书-大星陨落.四个字。会场布置及其完善,墙周围满挂挽联(约五十余幅)。在讲台中,供中山先生玉照,,下午三点钟,振铃开会。其秩序,(一)福儿院奏乐; (二)于芳洲先生宣布开会宗旨; (三)唱赞美诗; (四)尚俊忱教师祈祷; (五)全体会众向中山先生遗像行三鞠躬; (六)张子才先生述孙中山之历史; (七)来宾祭文; (八)来宾演讲,,(九)唱赞美诗; (十)福儿院奏乐散会。“青年会挽联为:崇尚自由解决民核改变中华旧制度,推翻专制建设共和增加历史大光荣”。此报道证明,高志超在5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建立初期与基督教青年会6一文中提到的“3月29日,哈尔滨14个群众团体500余人在青年会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一事有待商榷。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哈尔滨反对英、日暴行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展开。6月7日,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有党团员参加的紧急代表会议,成立了哈尔滨救国后援会,致电慰问上海工人、学生并通电全国,电称:“本会闻此惨事殊觉痛心,必主持正义,以作沪案后援,不达到废除不平等条约,誓不甘服。”当日,《哈尔滨晨光》发表题为《呼声》的评论文章,呼吁“打倒非人道的帝国主义”,“四万万亲爱底同胞联合起来,另辟新天地,改造大中华”。1925年6月17日,《滨江时报》指出,“国民进步实有一日千里之势”,“我哈地民气固不弱于他埠也”。当时的中共哈尔滨特支书记吴丽石亲自到青年会组织演讲,他激昂地说:“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随便枪杀中国工人?这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我们必须推翻这个社会制度,赶走在中国的一切帝国主义!”哈尔滨声援“五卅”反帝爱国斗争一直持续到1925年9月。9月6日,哈尔滨青年会还举办了“五卅运动报告会”,赴上海参加青年会全国总干事会返哈的童星门(童兴门)在会上作了长篇报告,控诉帝国主义残杀中国工人、学生的罪行,与会者“莫不激愤异常,甚有暗涕泣者”。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的教务主任格雷佐夫(笔名阿恰伊尔),发起组织丘来耶夫卡文学会。这个文学会设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团结了一批文学爱好者,在俄国侨民中颇有影响。“丘来耶夫卡”这个名称来源于当时有名的西伯利亚作家格澳尔吉#格列边希科夫(Georgiy Grebenschikov)的长篇小说《丘来耶夫兄弟》(Bratja Chulaevy)中主人公的姓名。该文学会的组织者是诗人和教育家阿列科谢#格雷佐夫(AlexeyGryzov),笔名阿恰伊尔。他从小爱好写诗, 1922年来到哈尔滨后,经常在不同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先后出版了三部诗集。他的诗充满了中国的感觉,因为他经常描写风景、神像、台风,等等。他的诗“富有音乐感,念起来轻松、细腻、悦耳,抒情诗《小鸟》、《忧愁》的韵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又如《炽热的晚霞沐浴在薄雾中》、《山路的微风是我快活的带路人》等诗作形象地勾画出为作者所陶醉的大自然画面”。丘来耶夫卡文学会每周有两次集会,“每逢星期二是报告会或音乐文学节目晚会”,主要是为了请一些有名的学者和老一代文学家作报告。每逢星期五是青年小组成员活动,“分组讨论文学理论问题,交流创作方法,朗诵成员的诗作,评选优秀作品”。1932年7月3日,丘来耶夫卡文学会开始发行自己的文学周报《青年丘来耶夫卡》。但是这个报刊只维持了一个月,总共只出版六期。
丘来耶夫卡文学会还经常组织诗歌比赛。第一次比赛就有14个人和45首诗参加,评委对参加比赛的诗规定了两种题材:关于东方的题材或者自由题。“诗歌朗诵和音乐会同样吸引大量听众,有时达一千人,这样的活动一般是不收费的。”丘来耶夫卡文学会的成员经常在哈尔滨的报刊上登自己的诗。许多作家和诗人从这里起步。他们是安德森(Andersen)、沃林(Volin)、格拉宁(Gra-nin)、拉比肯(Rabikin)、澳布霍夫(Obhov)、佩雷列申(Perelesin)、拉辛斯卡娅(Rasinskaya)、列兹尼科娃(Reznokova)、萨托夫斯基(Shatovski)、斯维特罗夫(Svetlov)、斯洛博奇科夫(Slobochkov)、捷利托夫特(Geritovt)、晓戈列夫(Schegolev)等。
因为日本军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从1933年起丘来耶夫卡文学会的成员陆续逃到上海。此外,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还是一个美术的“天堂”,高莽就曾跟叶·斯捷潘诺夫学过画。“他是一位油画家,有一定的名气”。通过跟叶#斯捷潘诺夫学画,使高莽认识到“色彩也会说话,色彩是一种悦目的美”。1926年9月29日,哈尔滨三教会与青年会会友欢迎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博士。9月29日,《滨江时报》刊登《欢迎余日章》的消息,“哈尔滨青年会昨发出通启云,本年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博士定于本月二十八日晚十一句钟莅哈。本会于二十九日(下星期三)午后三句钟在道外西门脸礼拜堂开茶话欢迎会并合摄影以留念,每位收费大洋二角。凡愿意参加者务请于二十九日以前函知本会沈庶务,以便留座,机会难得幸勿交臂失之云云。哈尔滨著名收藏家、哈尔滨乡情文化沙龙成员曹增伸先生收藏一张“哈尔滨三教会与青年会会友欢迎余日章博士”合影照片,落款时间“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即1926年9月29日。照片背景是西门脸教堂。
1931年5月,“万宝山事件”(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东北寻找借口,在长春万宝山制造的流血事件)发生后,激起了民众的义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嚣张,哈尔滨民众抗日思想更加强烈,哈尔滨道外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抗日铁血救国团。在1932年2月的哈尔滨保卫战中,中共地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各界支援前线。道外基督教青年会还组织了医疗队为受伤官兵包扎伤口。
三、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走出的各界精英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中学培养出许多中国和外国的社会英才,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毕业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后来成长为科学家、文学家的人也为数不少。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加拿大第一个核反应堆的建造者之一伏尔科夫教授,著名诗人和中国文学翻译家瓦列里·佩雷列申都曾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就读。该校的另一位校友米哈伊尔·沃林是诗人、作家、新闻记者,后来曾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生活。中国杰出的翻译家、作家、画家高莽和著名电影演员王澍、著名电影翻译家孟广钧等也是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培养出的“高材生”。
曾经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光头影帝”尤伯连纳, 1920年7月11日出生在俄国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父亲是一位瑞士人和蒙古人混血的工程师、发明家,母亲则是一位俄国医生的女儿。幼年时,他的父亲抛弃了家庭,母亲将他和妹妹带到中国的哈尔滨。在那里,他们进入了一所由基督教青年会开办的学校,即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中学。1934年,母亲把他们又带到了巴黎,母亲把他送进了贵族学校,但尤伯连纳经常逃学,并成为一个出色的流浪艺人。他开始在夜总会演唱,并在一群俄国吉普赛人中找到了家的感觉。1951年,曾一起演出过《琵琶之歌》的玛丽马丁推荐他出演了那部让他永远名垂青史的作品——音乐剧《国王与我》,该剧连演1246场,获得空前的成功。1956年,该剧改编为电影,他被选为主角,并获当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同年,他还出演了两部经典佳作《真假公主》和《十戒6。从此,他进入好莱坞明星行列,也成为影史上著名的“光头影帝”。
犹太女画家季娜·吉列维奇(季娜),是高莽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同学。高莽从俄罗斯1997年出版的《俄罗斯犹太百科全书》中找到了有关季娜的词条:“什姆什凯维奇(原姓吉列维奇)·列昂季娜·索洛蒙诺夫娜, 1933年生于哈尔滨,油画家。曾就读于画家亚·尼·克列缅季耶夫(列宾的学生)的私人画室。1949年毕业于哈尔滨音乐学院钢琴系。自1951年定居以色列。曾在罗马弗曼蒂教授画室学习油画。1972年在音乐学院钢琴班授课,同时从事油画创作,画肖像、风景、静物。季娜画作的特点是把俄罗斯写实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她的作品为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与私人所收藏,她所绘的以色列总统纳翁和格尔佐格的肖像保存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总统宫里。“季娜后来对高莽说,百科全书中她的出生年代错了,她生于1928年,而不是1933年。高莽,笔名乌兰汗。1926年出生于哈尔滨。1933年进入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的教会学校,1943年毕业于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中学。长期在各级中苏友好协会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翻译、编辑、俄苏文学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与对外友好活动;同时从事文学与美术创作。1945年后历任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翻译、编辑,东北中苏友好协会翻译科长、编辑,中苏友好协会总会联络部干事,《世界文学》杂志编辑、主任、主编,编审。中俄友好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俄罗斯作家协会名誉会员。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为翻译工作者,译有普希金(抒情诗)、莱蒙托夫(书信集)、阿赫马托娃(长诗《安魂曲》)、叶赛宁(组诗)、帕斯捷尔纳克(散文体自传《人与事》)、马雅可夫斯基(剧本《臭虫》、《澡堂》)等人作品。1989年离休前,曾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 1997年俄罗斯作协吸收他为名誉会员,同年俄罗斯总统因其对中苏中俄文学艺术交流的贡献而授予他“友谊”勋章。1999年获中俄友协颁发的“中俄友好纪念奖章”和俄中友协颁发的“俄中友谊纪念章”,同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他名誉博士称号。
王澍,1928年生于哈尔滨。1943年肄业于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1945-1948年先后任苏联电影输出输入公司长春办事处翻译、东北电影制片厂文工团员、放映队队长等职。1949-1962年分别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翻译兼翻译组副组长、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苏联教师的授课翻译等职。1963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曾扮演过《内蒙春光》中的大喇嘛、《停战以后》中的朱伯涛、《小兵张嘎》中的王翻译官、《兵临城下》中的牛师长以及童话故事片《下次开船港游记》中的白瓷人和《奔向银幕的马》中的黄默等。并曾翻译苏联影片《伟大的挫折》(合译)、《夏伯阳》、《红领巾》、《小船长》、《小海军》、《卓娅》(合译)、《驯虎女郎》、捷克斯洛伐克影片《姐妹》、匈牙利故事片《火》、保加利亚影片《丹卡》、民主德国影片《冷酷的心》等三十余部。还有其他译作发表在国内有关刊物上。“王澍与高莽曾同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就读,王澍比高莽低两届,并且没有毕业就参加革命。王澍的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搬到铁路花园(现儿童公园)旁的一座楼房,与高莽为邻。而王澍的父亲所经营的同兴公司是一家砖窑,高莽的爷爷也有股份。
孟广钧,山东莱州人,幼时曾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读书。1946年进哈尔滨苏联影片输出机构,为苏联影片翻译中文字幕。1948年去兴山,任东北电影制片厂(见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与桴鸣、刘迟、袁乃晨等人一起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华语对白的苏联译制片《普通一兵》。此后担任该厂翻译片处组长。1949-1952年,翻译了《波罗的海代表》、《侦察员的功勋》、《愤怒的火焰》等近三十部苏联电影剧本。1957年调中国电影出版社任外国电影书籍编辑室副主任,负责主编《国际电影》, 1958年任外国电影书籍编辑室主任。1959年,电影研究所成立之初,被调去负责外国电影研究工作,组织编译了一批外国电影资料,扩大了电影界、文化界人士的视野。1960年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任对外联络部部委兼中国电影出版社编审。他曾被选为第四届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书记处常务书记,第五届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一度担任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社长。
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创建和发展于20世纪上半期俄国侨民聚集和后来日伪统治的哈尔滨。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别具特色的基督教青年会。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不仅同中共哈尔滨组织的早期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积极组织反帝爱国运动。同时,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的俄国文学和绘画等知名教师的熏陶下,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画家、演员、翻译家等。这些成就的取得是难能可贵的,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是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的一朵奇葩。
现在还有不
只剩下原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