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国营饭店历史上,有两家饭店堪称第一。位于道外的国营第一食堂是哈尔滨饮食业第一个国营企业,位于道里的松滨饭店则是饮食业公私合营后第一个开业的国营饭店。
国营第一饭店,开业于1954年9月13日,开始名为国营第一食堂,也简称为国营食堂,是在当时的信托公司客商食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店址在景阳街168号。此处原为哈尔滨著名的“十楼一号”中的致美楼所在,1948年致美楼停业,房子转卖给信托公司。1954年3月,信托公司派魏英杰、高健为主任,开始筹建国营第一食堂,员工以原致美楼人员为主,另从社会上招聘了一部分其他饭店的师傅。
最初的国营第一食堂是参照长春国营食堂创办的,其经营管理也是哈尔滨第一个遵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楼上南侧为中餐部,实行卡片制,顾客买牌,送餐到桌。二楼北侧为会餐部。楼下为便卖部、小吃部。在定价上执行政府制定的物价政策,饭菜价格较私营饭店低廉。社会主义制度下,产权属于国家,并由国家经营的饭店,这在哈尔滨还是第一次,这在当时都还是私营饭店的哈尔滨饮食业,震动巨大,影响深远,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国营第一食堂在开业之初,名厨云集,技术力量雄厚,除了致美楼的名厨邓梅三、张耀庭、冷咏梅等人,还有其他饭店的名厨,这些人中不乏大师级的人物,如曾在宴宾楼、新华楼上过灶的徐世铭、在宴宾楼、恩成楼、华丰楼上过灶的刘祯祥、在汇海楼、国华饭店做白案的面点大师孟昭林等。还有厨师陈友三、切墩师傅李荫堂、冷荤尤恒发、前堂服务员张克谨和汤宝玉。名厨也带来了名菜,1956年黑龙江省饮食公司举办菜肴风味展览中,国营第一食堂展出了由徐世铭、刘祯祥等人制作的“红烧甲鱼”、“白酥里脊”、“白扒翅子”、“棉花鱼”等15个名菜,占全省展出菜肴的38%。
由于是哈尔滨第一家国营饭店,极具示范意义,也因此对外输送了很多技术骨干。1957年开业的松滨饭店,首批人员就是从国营第一食堂分出来的。魏英杰出任松滨饭店首任经理,并带走了厨师徐世铭、尤恒发,服务员汤宝裕、黄学智,会计杨官杰等人。这些名厨中,只有刘祯祥一直在国营第一食堂工作至退休。
刘祯祥(1912—1991),山东招远朱宋村人,其经历非凡,厨艺精湛,15岁就随同乡徐世铭到长春益丰楼学徒,进出过大小几十家饭店。其菜路广,拿手好菜众多,如扒三样、油爆双脆、烧溜鸡球、烩管廷脊髓、干烧鳗鱼、雪花鸡等。他于1954年10月22日进入国营第一食堂任厨师,1957年—1973年连续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荣获《哈尔滨市社会主义立功薄》。1980年5月20日退休,1991年5月22日病故。
1960年,国营第一食堂改称为国营第一饭店。1965年,饮食业萧条,会餐部撤销,改为旅店部。1979年开始亏损,濒于破产倒闭的边缘。1980年4月12日,市区财贸联合调查组进驻国营第一饭店,改组饭店领导班子,由王亚武任书记,刘巨茂任经理。1981年开始扭亏为盈。1982年2月,在二楼开辟中餐灶房,同时将下水车间移至一楼灶炉,开辟了馅饼部,扩大了营业面积。
1984年,老职工张景泉承包馅饼部,并于当年3月6日开张。此后中餐部、小吃部、饺子部、旅店部均实行承包经营。
在一张八十年代的老照片上可见当时国营第一饭店的店貌。饭店位于中马路和景阳街的交口处,所在为一栋米黄色砖混二层欧式建筑,楼上有一个圆顶,山墙上保有欧式的花纹。从外形上看和新闻电影院属于同一类型,应该是古典复兴主义风格。临景阳街的外墙支出一块镶有“国营第一饭店”红字的竖匾,店面有一大一小两个门,正门左右各挂一个个幌子,右幌上方还有一个灯箱,上写“旅店部”。正门上方是红底金字“国营饭店”,二楼的窗户两侧各有两个竖匾,黑底金字,左侧可见“中餐部”字样。
1987年国营第一饭店改建为丁香大厦,哈尔滨历史上第一家国营饭店因此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