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香亭吴秀云夫妇 摄于三十年代
文/宋兴文
哈尔滨历史上的回民饭店多是回民所开,其中虽不乏汉民厨师,但却少有汉民掌柜,北二道街张包铺胡同里的“清真馆”却是例外,不仅是汉民所开,并且在哈尔滨回民饭店业中还有较高名望。
清真馆约开业于三十年代末,由河北人赵香亭创办,地址在北二道街12号、现张包铺胡同路北“老范记”处。开始店名为“清真楼”,1947年后改为“清真馆”。清真馆挂双蓝幌,包办酒席,除了溜炒菜,秋冬上市涮羊肉、烤肉,主食为烧麦、馅饼。1956年公私合营后停业。
清真馆是四十年代哈尔滨比较有名的回民饭店之一,1946年《哈尔滨市饭店同业公会会员名簿》显示,它在回民饭店中排名前列,位于北京馆、冀南村、满记仁义馆、老仁义馆之后。创始人赵香亭,读过高中,是哈尔滨回民饭店店主中少有的文化人,生意头脑灵活,有“小诸葛”之称。在他的经营下,清真馆岁虽是后起之秀,却不输一些当时的回民老字号。
赵香亭(1910—1966.12.12),字云溪,汉族,河北定县大新庄人。其父辈三兄弟中,只有赵香亭一个男丁,所以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父亲赵老连排行老大,在老家打烧饼,做些小买卖,虽然拮据,也要供他上学。
赵香亭自小就聪慧好学。上小学时,两次跳级,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又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当时实行的是民国政府于1912年颁行的《壬子学制》,初小4年,高小3年,赵香亭小学就读了4年。
1922年左右,赵香亭考入奉天(沈阳)一所中学,父亲赵老连也随之来到奉天,并开了一家清真馆。当时中学实行的是1922年民国政府颁行的《壬戍学制》,初、高中各三年,赵香亭于1928年左右毕业,据其子赵瑞光回忆,张作霖50大寿时,所在学校推选三名优等学生参加,赵香亭是其中之一。赵香亭就读于哪所中学,其后人不知,但听赵香亭讲过,校长叫赵而陆(音),曾亲自颁给他一块“学品兼优”的牌匾,以示奖励。
毕业后,赵香亭留在父亲所开的饭馆帮忙,曾有一位同学到他家饭店吃饭,看见他很惊讶,要给他介绍到邮政局工作,但是他以是家中独子,要尽孝而拒绝了。1932年,赵香亭回老家成亲,结婚后又回到沈阳,1935年左右赵氏父子来到哈尔滨,1937年,妻子吴秀云带着5岁的长女赵瑞芬和两岁的二女赵瑞芳来哈,一家人团聚在哈尔滨。赵老连在哈尔滨一直生活到五十年代,后回老家,73岁去世。
赵香亭来哈后,先是落脚在道外大六道街八杂市里的“马记爆肚馆”,利用在沈阳自家饭店学到的手艺,用平锅烙牛肉火勺。妻子带着孩子来哈后,一家也居住在“马记爆肚馆”后身的一处房子里,长子赵瑞光就此出生,1942后才搬到“清真楼”后院二楼住房。“马记爆肚馆”由天津人马贯山所开,是哈尔滨历史上最著名的爆肚馆,至今在哈尔滨还有回民饭店以“马记爆肚”为号。1946年后,马贯山返回天津,“马记爆肚馆”由其侄子马鸿庆接手经营。
1938年左右,赵香亭创办了自己的饭店,先后开有三家。
最早开办的叫“香亭爆肚馆”,位于富锦街“大观园”门洞西侧。张瑞光还清楚地记得,他家曾有一张老照片,是二爷57岁去世时在“香亭爆肚馆”前所照,当时他3、4岁。
另一家叫“清香春”,位于丰润六道街上,满记仁义馆附近。“清香春”字号是有渊源的,“清”是清真之意,“香”是指“赵香亭”所开,春则是赵香亭的长子张瑞光,小名“春立”。
最有名,经营时间最长的就是“清真馆”,最初叫“清真楼”,1947年时改名为“清真馆”。此店位于张包铺胡同现“老范记”位置,最初是平房。1940年,长子赵瑞光出生,满月酒就是在此举办的。赵瑞光回忆,他母亲和他说过,当时很热闹,啤酒喝光了几十箱,他爷爷赵老连脸上让人抹了锅底灰,被大家追着跑。脸上抹黑是旧时风俗,对喜得第一个孙子的爷爷、奶奶,孩子满月时要给脸上抹黑,叫烧腾贺喜。
清真馆所在的张包铺胡同是哈尔滨著名的饭店一条街,本为北二道街,后因哈尔滨第一家中餐馆张包铺创于此地而得名。据《哈尔滨市饮食服务业资料简编》记载,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街上有十家饭店,清真馆是其中之一。
1941年,张包铺胡同发生火灾,将路北一侧的平房和房东王太太的小二楼都烧毁了。据赵香亭的朋友现年90岁的吴翼滨老人回忆,房东王太太无力重建,就和清真馆、魁元阁、东海居等饭店的掌柜商量,他们先垫付一部分,之后冲抵租金。重建后是一座井字形的二层楼房,清真馆位于西侧,门上方水泥砌筑的匾额上镶嵌着三个大字“清真楼”。除了临街的一楼门脸,院内二楼还有两个房间。一楼门脸就是现在“老范记(原国营范记永)”位置,长条形,分前后两间屋子,前堂有四个单间、三张散桌。二楼为雅座,一楼棚顶开了个天窗,有楼梯直通二楼。
1946年8月14日“哈尔滨回教饭店同业公会”编写的《会员名簿》中,以“清真楼”字号登记,地址为北二道街张包铺胡同2号。
1947年,工商部门统计全市饮食业网点,则以“清真馆”字号登记,地址为北二道街12号。当时哈尔滨已经解放,赵香亭所开的三家饭店只有“清真馆”登记在册。
清真馆所请灶、案、堂也都是有名之人,曾请过的厨师有吴凤山、郭喜明、郭喜原、高希亮、何文治,面案有张金榜、张志成,跑堂有杨继纯、马顺成、田树林、洪万才、马彦章、杨瑞麟、张真、沙忠跃、沙贵宝、窦金生等。
很多知名人士也到清真馆吃过饭。哈尔滨四大名医之一高仲山,当时住在北二道街,他经常在此吃饭或叫外卖。陈氏整骨所的陈占元也是常客。
当过账房的赵瑞光还记得,高仲山爱吃溜虾段,陈占元爱吃樱桃肉。还有京剧名角马连良、尚小云的儿子尚长春。清真馆的面案张志成,来自北京,其制作的麻酱烧饼、红糖麻酱烧饼、光头烧饼三种烧饼很有名,50年代马连良来哈演出(1952年冬天京剧大师马连良率剧团到东北巡演,来哈尔滨演出),专门派人来买烧饼。
清真馆的菜单写在红纸上,贴在墙上,能做上百种菜肴。除了清真熘炒菜,还有应季的北京涮羊肉、吉林锅铁肉片、拌生鱼等。四十年代时生意很好,好到推不开门,从新疆进100多斤的活羊,还曾进过千斤的活牛。锅铁肉片是用大铁锅砸成四、五块,单片放置在木炭炉上,上面煎烤生牛、羊肉片,沾调料吃。新舞台院内的新同发也有此菜,从两店后人回忆中,可见这道不见记载的锅铁肉片是四十年代哈尔滨回民饭店的特色菜。
哈尔滨解放后,赵香亭被选为道外饭店行业委员。长子赵瑞光当时在清真馆当账房,他回忆,1953年至1956年,赵香亭不常在店里,而经常去开会。
1956年,“清真馆”参加公私合营,赵香亭留店任私方经理,不久被调到景阳街上的“吴记仁义馆”,1958年,大跃进开始,“吴记仁义馆”改名为跃进饭店,赵香亭任店主任。1966年因病去世。
赵香亭虽不是回民,也没有入教,但一生“谨守清真”,得到了老回民们的尊重。六十年代,全市有54家汉民领取回民肉票,就有他家。他的后人也受其影响,长子赵瑞光一家也只吃牛、羊肉。
赵香亭虽有九个子女,但没有人从事餐饮业。长子赵瑞光(1940—),小学毕业后到父亲所开“清真馆”管账,16岁到东安机械厂学徒,学机械修理。1987年到群众艺术馆工作,1998年退休。小儿子赵瑞杰(1956年—)目前还住在张包铺胡同院内,当年清真馆的二楼。
上文中有一幅道外富锦街大观园大门前的街景,美食地图在2002年出版的《画说哈尔滨》画册中首次看到此照片,由于翻版、印刷等原因,照片较模糊,细节难以辨认。照片上除了大观园招牌很清楚,在大观园门洞左侧还有一个幌子,虽然可以确认是一家饭店,但招牌上的名字却看不清楚。最近偶然在《生活报》上又看见此照片,是由李锡文先生提供的,比《画说哈尔滨》画册中要清楚不少,仔细辨认,发现招牌上写着的是“香亭爆肚”四个字,原来此店就是张包铺胡同“清镇馆”店主赵香亭1938年左右在道外富锦街开设的“香亭馆”。
此照片显示,香亭馆牌匾上店名为“香亭爆肚馆”,位于富锦街路北,大观园门洞西侧。赵香亭此前在“马记爆肚馆”吃劳金,独立开店也是家“爆肚馆”。而此照片时间也可以推断出拍摄于1938年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