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时的镇兴馆
镇兴馆开业于1935年,创始人杨增善,地址在道外富锦头道街29号。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镇兴馆,文革期间易名为国营赤丰饭店,七十年代又改名为国营庆华饭店。1979年时,地址为富锦街196号,面积128平米,人员有27人。七、八十年代时,国营庆华饭店的牛肉包子闻名左近,至今街上的老住户还津津乐道。1988年,因修建外环北路,庆华饭店因拆迁而停业,原址即是现大新街道外房管站位置。
镇兴馆是哈尔滨回民饭店四大家之中开业最晚的,杨增善也四位店主中年龄最小的,但他思想活络,在他的精心经营下,镇兴馆四十年代时已成为道外很有名气的清真馆。杨增善在哈埠回民圈中交友广泛,四大家中“老郭家馆”的老掌柜郭绍先和“冀南村”老掌柜马荣恩与他是亲族关系,一些回民饭店店主也与他关系不错,如“新同发”的掌柜沙金桢就是他的好友之一。
杨增善(1912—1981),河北大名县人,其父在大名县内南关开过饭店,杨增善四、五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投奔住在金滩镇的娘家,幼年生活艰辛。
1924年,杨增善12岁时,随回乡探亲的姨夫马新宝来哈,先是在老乡郭绍先所开的郭家馆学徒五年,学成后到冀南村吃劳金。由于杨增善聪明又勤奋,在冀南村上灶期间,被老掌柜马荣恩相中,将女儿许配给他。1933年,杨增善与马荣恩的女儿马惠琴(1912—1986)结婚。
1935年,杨增善与人合股在富锦街头道街租下一处门脸开设“镇兴馆”,店名寄托了他希望“家乡兴旺,自己事业发达”之情。后来,合伙人退出,杨增善独自经营,由于经营有方,镇兴馆生意蒸蒸日上,买下了房屋,成为街上有名的大饭店。
镇兴馆位于富锦街头道街路南,大观园门洞对面,是一栋平房,面积有100多平米,有后门通向大新街。四十年代后期,其店门左右是突出墙体的两扇大橱窗,里面放一些熟食,进门后是前堂,10个散座,为5-6人的方桌,左右各三个个雅间,10人的大圆桌。前堂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大炉台,上铺铁炉板,烫酒。后灶有四个灶台,东侧有两口大锅,蒸包子、烧卖、煮抻面。西侧最里面是个大冰柜,双层木板间壁,中间放置冰块。
镇兴馆所在的富锦街当时人称王麻子街,北侧是大观园,毗邻北市场,街上中小饭店很多,非常繁华。镇兴馆对面就是鱼市,街上的饭店就地取材推出了“生鱼片”,最有名的是左家生鱼馆,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生鱼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镇兴馆也经营生鱼片,鲜活的大鲤鱼经过厨师的快刀,一会鱼肉就被片下,只盛鱼头尾和鱼骨架,立即把其挂在店门口,鱼还能动,以示新鲜。
镇兴馆主要经营溜炒菜,主食为烧卖、包子、山东抻面。镇兴馆也能包办十几桌的酒席,1943年,杨增善的表弟杨金才与当时在镇兴馆做面案的老师傅郭福的女儿郭淑琴结婚,结婚典礼和酒席就设在镇兴馆。
四十年代时,杨增善除了镇兴馆还开有两家饭店,一家位于富锦街东靠近北七道街,叫“名盛兴”,是一家浆汁馆;一家位于南大六道街,名字不详,是家饭馆。
1946年哈尔滨解放前夜,当时哈尔滨有些商绅对共产党不了解,就往“国统区”跑,杨增善和郭绍先等人都去了长春。杨增善走前把镇兴馆交给表弟杨金才打理,他到长春后,在四马路北的新市场(新民胡同)内开设了一家清真馆。1948年5月“困长春”,杨增善也被困在长春,但饭店生意很好,城内的国民党官兵经常来此吃饭。10月后,长春解放,杨增善回到哈尔滨。据杨增善长子杨献彬回忆,1949年后,他父亲带着他和弟弟杨献林还在长春住了一年多,父亲经营饭店,他在长春上学。杨增善在长春开的清真馆面积有100多平米,一直经营到五十年代。
杨增善经营镇兴馆获利颇丰,其子杨献彬回忆,杨增善在南十五道街一处大院买了数十件房子,他10多岁时还去收过房租。
1956年,镇兴馆成为公私合营饭店,杨增善做为私方代表留店工作。1958年,作为私营店主参加了道外区饮食业第二批整风。六十年代调到老仁义馆,后又到冀南村,1972年在冀南村退休,一直做厨师。杨增善的厨艺在道外回民饭店中也是有名的,拿手菜有醋溜炸焦肉片、南煎丸子、清蒸鸡、拌生鱼片等。据其后人回忆,文革后,他每年过年都要做一个拿手菜。
镇兴馆从开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很多回民界的名厨、响堂都在此工作过,厨师有吴凤山兄弟、郭喜原、杨金才等。面案有郭福、何福禄、李金同等。跑堂有洪万才、蔡英培、杨瑞麟、王宝亮、沙贵宝、郭兴业等,据其子杨宪廷回忆,哈尔滨解放后,镇兴馆有个“全能跑堂”,姓刘,是汉民。
杨增善有三子三女,长子杨献彬、次子杨献林、三子杨献廷。其中次子杨献林(1940—1994),小学没毕业就到镇兴馆干零活,1956年公私合营后随店进入道外国营饮食业,先后在道外东片各回民饭店工作,曾任冀南村、桥头饭店主任,1990年在道外回民饭店馒头车间病退。
长子杨献彬(1938年—),回民小学毕业后就到被父亲留在家里所开的镇兴馆干零活,干了两年后到王岗农业技校学习,后到双城拖拉机修配厂工作,后调到市农机局、在省农机厅退休。
三子杨献廷(1948—),1965年初中毕业,分到石油配件厂当车工,1975年调到前进糕点厂当机修工,1985年转到回民糕点厂机修工,1989年承包经营回民糕点厂冷饮厅。妻子李桂琴(1950—)当时是回民糕点厂职工,制作糕点。1990年回民糕点厂倒闭。杨献廷夫妇在道外50中内租了一处厂房,先是做元宵后做面包,厂名为玫瑰斋。1996年搬到道里巡航胡同,改名为“清香村”,2006年搬到现址,采用前店后厂模式,所制作的传统糕点都是老配方,传统工艺,不加任何添加剂。现“清香村”由杨家第三代,杨献廷之子杨志经营。
杨增善与长子杨献彬、长女杨献芳 摄于四十年代初
马惠琴和杨献彬、杨献林、杨献芳 摄于四十年代初
1970年2月11日杨增善一家合影
前排左起:杨献芳之子齐忠遥、杨献彬女儿杨丽、杨楠
中:杨增善、马惠琴夫妇
中左起:杨献华、杨献林妻子常树梅、杨献芳、杨献彬妻子郭桂如、杨献萍
后排左起:杨献林、杨献彬、杨献廷
1977年7月17日杨增善一家合影
前排左起:杨兰、杨志、马惠琴、杨增善、杨勇、杨丽
中排左起:杨献华、杨献萍、杨献芳、郭桂如、杨献廷妻子李桂琴
后排左起:杨献林、杨献彬、杨献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