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水彩画创作上,画什么和怎样画,一直是王焕堤先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他提倡人格、画格上的统一,主张不画违背自己意愿的画,这点要素构成了他的艺术风骨,使得他的艺术道路呈现百折不悔之势——从生活出发,用诚实的眼光表达他所理解的世界,强调尊重人的感情与选择,随感而发、随情而抒。
王焕堤1944年出生,水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会员、民建中央画院画师。
也许是天性使然,他自习画开始,已近六十年,始终对水彩画情有独钟。年轻时也曾画过一些油画和水墨画,由于工作需要画得更多的则是水粉画,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在水彩画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水彩画对王焕堤先生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它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挑战性。当充足的水分裹挟着鲜灰不同的色彩在洁白的画纸上肆意流淌。当浓淡不同的水渍在纸面上晶莹闪烁,那种在自由绘画中寻找到的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每幅水彩的绘画过程都是一次新的“探险”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每一次都是全神贯注。正由于此,在表现题材上,他更愿意画风景,在风景画内容上更喜欢表现北方的“雪”、”雾”、“水”、“烟”,甚至于似是而非,没有具象内容的抽象。由于水彩画对他的强大吸引力,他克服许多困难,常常在湾街陋巷描写岁月遗痕,在松花江边铺陈晚霞朝阳,尽享水彩画的乐趣。
对于绘画题材,有的人喜爱新奇的题材,愿意到异域猎奇,体验不一样的感受。王焕堤则刚好相反,喜欢往回走,钻到那些被时光磨损得千疮百孔的犄角旮旯里寻找岁月的遗痕,寻找和他相关的生活故事。这一切之所以为他所感动,那是因为,它们曾是王焕堤先生生活的一个部分,对他有特殊的意义。美国写实主义绘画大师怀斯说过:“我认为一个人艺术的境界与深度是和他对事物的爱恋程度有深厚关系的。”
王焕堤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迫于生活,一段时间他和母亲曾多次搬家,这样一来,各种各样他所住过的门、窗便成为了不同时光的记忆符号,不同面相的旧木门、破铁门;由于年久失修而油漆剥落的木窗框,还有那些七扭八歪吱嘎作响的木楼梯,有的在昏暗楼道里隐约可见,有的在中午的阳光下,纤毫毕露。
在水彩画创作上,我所表现的是自己曾经的生活。至今他任然十分怀念那些孤独寂寞的时光和母亲对于他的爱与支持,那是他的精神财富之所在。正是这些精神体验使他免受“优越感”的诱惑,使我甘于寂寞,守分为人,勤勉作画。
王焕堤开始不断用水彩描绘自己熟悉的故乡,他描绘了自己出生、长大、生活过的院子,兴致盎然地表现已被遗忘的日常生活。画家温情脉脉的眼光,缓慢地抚摸着院子的一切细节:时间浸透了砖石墙壁,欢声笑语、哭泣叹息藏在缝隙里。虽然琐碎、卑微,却带有温暖的氛围。2010年6月11日的《回到时间深处的故乡》王焕堤画展,全景式的展现了他笔下的故乡,定格的瞬间,基于写实,却渗透着诗意,画家的故乡,如此被精心保存于明亮的画面之中,得以永久重建。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其实绘画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作画是通过形与色组成的视觉语言,传达自己当下的感受。作画要有感而发,不装腔作势。只有心里纯净,才会又感人的作品创造出来。艺术作品的首要特征是其个性化,个性化就表示不能用别人的眼光看世界,“我”就是个性,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水彩画不论怎样创新,到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的本体特征和独有的绘画语言。但中国古人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必将是中国水彩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库。
我们遍观中国现代水彩画大师们的作品,虽然用笔方式不同,但那种大胆泼辣、下笔肯定、轻重有致、快慢有度的表现方法,亦足以使我们看到中国风格的水彩画早已跃然纸上。现代水彩画的延续之路还在于坚持写生,在写生中获得鲜活的现场感与生动感,同时,写生的时限性又决定了水彩画的概括与取舍,使绘画者能及时收笔,避免画蛇添足,取得生动的表现效果。
水彩小品式的抒情特性,符合作者对故乡的理解,水彩不是“宏大”的,而是“微小”的。水彩的“即时性”,直观表达着艺术家的状态。肌理和厚度是王焕堤水彩的两种维度。水与颜料形成的偶然肌理,在墙壁、门窗、植物的具象框架中混合、流淌;鲜明的光影则创造了厚度:意味着岁月的厚重。构图向深处拓展,无一例外的指向画面的纵深:那个有故事的地方,永恒的童年。
时间改变了一切,唯一改变不了的是一颗心。他用水彩画笔描绘日常生活的场景,在绘画过程中,回忆往事,抒情言物,怡然自得地“开垦着自己的宇宙”。这时的他,很平静,因为年老,他获得了智慧。他的作品厚重,随机的肌理与美妙的细节描绘相映成趣,作品自成一格,具有一定代表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