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火车拉来的城市

哈尔滨火车站

文/李忠义

按一般规律,都是先有城市,后修铁路,而哈尔滨却是适得其反。哈尔滨,这座仅仅经历过一个世纪风雨的年轻城市,是在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移民城市。老哈尔滨人都这么说,中东铁路的历史,就是哈尔滨市形成的历史,哈尔滨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哈尔滨这个地方的概念,由于年代久远,众说纷纭,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而哈尔滨这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它的形成原因和始建时间,对于哈尔滨人来说,那是众所周知的。

十九世纪末叶,西方列强瓜分掠夺中国的行动已经达到高潮阶段。沙皇政府也通过与中国满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中东铁路又叫东清铁路,即中国东省铁路之意。中东铁路的干线西起满洲里,经过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北起哈尔滨,南至旅顺口。这条“丁”字型的铁路,全长共2437公里。

田家烧锅镇,是香坊区最早的名称,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805年(嘉庆10年),山东黄县人田保辉、田炳辉兄弟一家6口人由吉林榆树县来东香坊开荒种地,并开办了一个烧锅,也就是一个小型的酒厂吧。闯关东的人群也随之在周围造房定居,逐渐形成了较大城镇,遂命名田家烧锅镇。

中东铁路勘测队发现哈尔滨的这一带最为繁华,所以,1898年5月5 日,中东铁路建设局先遣队经人介绍,花八千两白银买下因土匪抢劫而倒闭的田家烧锅,一共有32间房屋及一片空地(现香坊大街一带)作为办公驻地。尽管大都是陈旧的土坯房,但经简单的修缮还可以入住。分工一部分人在田家烧锅维修房屋,和开展日常工作;另一部分人在松花江边支起了帐篷,等待工程局的船队,进行卸货和管理工作。在工程局的第一批船队6月6日到达哈尔滨之前,就已经有一艘叫做应诺肯齐号的货船到达九站一带,他们将筑路设备和货物卸在岸边的高地上。当时,在道里区江畔,只有青年宫到正阳河一带有一狭长的高岗,其他各处都是沼泽。在友谊路原空调机厂位置(现在成了沃尔玛超市)的江边处,有一个大清兵营,并有一百左右清兵驻守。当沙俄的船队抵达时,他们上前盘查,因为这些清兵早已接到通知,查验了他们的护照后就允许了他们登岸。

1898年10月,中东铁路滨绥线从哈尔滨向东铺轨。与此同时,在松花江畔修建中东铁路材料厂、临时机械总工厂以及制材厂等现代化企业。在抚顺街一带拓荒,平整土地,开始修建哈尔滨地包(俄语机务段)。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始动工兴建,哈尔滨开始应运而起,开始了它翻天覆地的变迁。

中东铁路开工之前,哈尔滨地区范围内,虽然在道外、香坊已有几十个村屯,但是星星点点散落在茫茫的荒原上,依然处在原始的农耕状态。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1745年,也就是清乾隆九年前后,大批满族人从北京来到五常拉林镇一带屯垦,当时在这一带,形成了二十多个村屯。其后不久,有一部分人返回北京,而有一部分人则迁徙到现在的顾乡屯一带。当时,还有一些被贬黜的犯人在此艰难度日。到1788年乾隆53年时,这一带已有满汉村屯四十多个了。

哈尔滨的区划是历史形成的,每个区都有典故。不像其它城市,是纯粹按街道地区划分。

道外区原来叫傅家甸。1998年,道外区在对巴洛克建筑进行改造时,在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的一所学校院墙里,发现了一块山东会馆首任会长付巨川的功德碑。傅巨川,山东牟平人。于清同治末年,随同父母来到哈尔滨。在松花江南岸,现在的景阳街一带建房居住。因该地是一渡口,来往行人很多,付家就开了一个大车店。此后,前来此地定居者越来越多。到1890年前后已形成村落,1898年时已有二三百户人家,约2000人左右。这就是道外区当时称为付家甸的由来。

南岗区以前叫秦家岗,是因为现在的红军街一带最早住有一家姓秦的山东人,所以叫做秦家岗;香坊的命名,是因为清朝嘉庆年间,河北乐亭有一姓李的来此种地为生,因其有做线香的手艺,于是便在草料街和卫生街拐角处(今香坊公园南门对面)盖起了一座瓦房,开设制香作坊,门楼上刻有”香坊”二字牌匾,于是人们就管这一带叫香坊了,并且此处居民比较多一些,可谓当时哈尔滨的中心。所以,沙俄中东铁路建设局就设在了该地。这就是香坊后来被称作老哈尔滨的原因。

道里区、道外区是修建滨绥线铁路时形成的,因为铁道线西侧属中东铁路专属区域,所以称道里;东侧则是吉林省双城厅管辖地界,一是在铁道线之外;二是在中东铁路特区之外,所以叫道外。

象太平的三棵树,在哈尔滨形成之初,东站一带是一片黄土山。山上确实有三棵大榆树,榆树大到五、六个人环抱不过来。由于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哈尔滨大搞建筑工程,在此烧砖将黄土山消耗殆尽,三棵大榆树露出树根,干枯而死。但是,人们还是一直管这一带叫三棵树。

当时的田家烧锅、马家沟、秦家岗、傅家店、东井子、薛家屯以及阿城,都归吉林省双城厅管辖,舍利屯、双榆树、大小嘎哈、荒山咀子、拉拉屯等,归属宾州厅管辖。松花江以北地区属黑龙江省,江北的马家船口等村屯,都归呼兰厅管辖。

中东铁路开工之初,哈尔滨大体分三部分,沙俄当局把香坊(1900年以前叫田家烧锅)、秦家岗(南岗区)、埠头(道里区)、和香坊区的一部分划入哈尔滨的地域范围之内,属于中东铁路特区;傅家店虽属吉林省双城厅,然而由于它对哈尔滨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人们也把它视为哈尔滨的一部分。按上述区域范围,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哈尔滨的人口状况是:田家烧锅周围有200余户人家,约1200余人;秦家岗“乃久无人迹之地,丘陵起伏,茅舍三五”人口有限;埠头本是沼泽地带和低洼的江滩,路径崎岖,人烟稀少;所以,当时的哈尔滨市区人口不过三五千人。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局迁到哈尔滨之后,随之大批俄国官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工人以及中东铁路护路队的士兵等相继涌入哈尔滨。

1898年10月,中东铁路由哈尔滨向东(绥芬河)、西(满洲里)、南(大连)三个方向同时相向开工,铁路全线分为十九个工区,铁路的修建异常神速。从山东河北招聘了大批筑路工人进入哈尔滨。1898年6月,中国筑路工人不过1万人,年末即增至2. 5万人,1900年初达6. 5万人,到6月达17万人之多。虽然这些工人不都居留于哈尔滨,但其中有相当数量是滞留或流动于哈尔滨与中东铁路沿线之间的。中东铁路开工的同时,中东铁路的附属工程,如哈尔滨铁路总工厂、哈尔滨地包、中东铁路工程局、筑路军司令部等同时开工修筑,也需要大量劳工;沙俄为了把哈尔滨建设成对我国东北侵略扩张的大本营,在中东铁路修筑的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自1898—1903年期间,在香坊修建了30多条街道和银行、教堂、洋行、邮政局、电报局、兵营、俱乐部和学校等大批建筑物,也都需要建设,所以哈尔滨的人口大增。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发展,进入哈尔滨的各国侨民日益增多。由于筑路工程的需要,在俄国国内高薪招聘了很多技术人员。不仅有勘察、筑路、气象等方面的专家,而且还有材料、机械、规划、建筑等方面的技术工人。而且是招收的人员众多,令人吃惊。1898年,当铁路始建修建哈尔滨地包时,招收工人1800余人,其中半数是俄国人。1907年中东铁路机械总工厂投入使用时共有工人1300人,其中有沙俄从国内各工业中心招聘来的技术工人300多人。

根据«远东报»1911年7月21日报载:“现据本埠铁路局之调查,哈尔滨59677人,所隶之国际,有俄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德国人、希腊人、英国人等等。”当时,中东铁路时期哈尔滨城市人口的构成,外国人超过中国人两倍多。当时的哈尔滨成了沙俄政府的海外殖民地。
另外,由于铁路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招聘的工人越来越多,大批的家属前来投奔,再加上山东河北原籍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听说哈尔滨好找工作,也都携家带口涌向哈尔滨。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闯关东浪潮开始了!其实,电视剧《闯关东》中所描写的伐木、放排、淘金、做生意等内容,不过是“闯关东”中为数不多的,特殊层面的特殊人群而已。实际上闯关东的主要人群,是中东铁路的工人,和与之有关联的人们。形成闯关东潮流趋势的主要原因,则是中东铁路的修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哈尔滨,以及铁路沿线的城市,原籍是山东河北者占很大比例的原因所在。

满清政府一直把关外当成满族人的龙兴之地。不仅颁布“禁关令”禁止汉族人出关垦殖,而且从山海关开始栽种柳树捆绑绳索,构成了一千多公里封锁线。称其为“柳条编”,号称满洲长城,并派驻军队把守。一直到咸丰十年,即1860年才开禁放恳。在十九世纪前后,因为天灾和兵匪之祸,有一些走投无路的山东农民经由山海关,或经由海路到东北谋生。但是,这些人对于广袤的东北大地来说不足为道。其实形成闯关东潮流趋势的主要原因,还是中东铁路的修建。闯关东的主要人群,是中东铁路的工人,和与之有关联的人们。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哈尔滨以及中东铁路沿线的城市,原籍是山东河北者占很大比例的原因所在。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竣工,中东铁路开始通车运营了。

当时,除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队伍,再加上沙俄及欧洲一些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哈尔滨的人口突飞猛涨。很多国家的一些投机商、冒险家、和工厂主都蜂拥而来,到哈尔滨淘金。各种机关、工厂、商店、货站、银行等行业,在哈尔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哈尔滨,成了中国东北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埠。时已至此,哈尔滨已经初具城市的雏形了。

据黑龙江省档案馆档案记载:“1905年9月7日,吉林将军达贵,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为统一两省对俄交涉口径,改变铁路交涉经费依赖俄人情,奏请添设道员,专办吉黑两省铁路交涉并督征关税。”由此观之,哈尔滨所设的道台府,其使命和权限是显而易见的,仅仅是负责对俄交涉和海关征税事宜。它不是满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的、管理哈尔滨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

该奏折1905年10月31日(有1906年1月16日之说)经清政府批准,与1906年5月21日,正式设置滨江关道,任命杜学灜为道员,隶属吉林将军。

道员,别称道台。是明清两代布政、按察二司的辅佐官,有守道、巡道和专职道员之分,一律定为正四品。而清代管理地方的行政长官,叫分守道和分巡道。当时全国共有11个分守道和71个分巡道,其辖区不尽相同,但权限一样。所以,清朝的分守道和分巡道,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区别而已。«清史稿•职官三»中记载:分守道和分巡道的职能是“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帅所属而廉察其政。”而专职道员,则是协助布按二司,分管专项政务的佐官。如督粮道、盐巡道、河库道、海关道等等,清代通商海关,多设关道管理。由此可见,滨江关道,就是管理海关的一个衙门。

随着沙俄政府侵略扩张的需要,不断扩大征用土地,在很短时间内就强征土地124728亩,仅从香坊到江沿一带就征用土地65400亩,并把哈尔滨划分为老哈尔滨(今西香坊)、新市街(今南岗一部分)、埠头(今道里一部分)、马家沟(今南岗一部分)、兵团村(今西大桥一带)、卫戌医院村(今王兆屯车站一带)、桥头村(今道外八区)和阿列克耶夫村(今铁路印刷厂一带)等8个区,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属沙俄势力范围。哈尔滨区域扩大,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

1906年12月8日,俄国当局单方面将道里区和南岗区划为市区,公布了《哈尔滨自治草案》,并宣布成立哈尔滨市政府。但是,并未得到哈尔滨各界的承认。

随着沙俄政府侵略扩张的需要,不断扩大征用土地,在很短时间内就强征土地124728亩,仅从香坊到江沿一带就征用土地65400亩,并把哈尔滨划分为老哈尔滨(今西香坊)、新市街(今南岗一部分)、埠头(今道里一部分)、马家沟(今南岗一部分)、兵团村(今西大桥一带)、卫戌医院村(今王兆屯车站一带)、桥头村(今道外八区)和阿列克耶夫村(今铁路印刷厂一带)等8个区,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属沙俄势力范围。哈尔滨区域扩大,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

中东铁路开工之后,随着沙俄当局征地范围的不断扩大,哈尔滨地区江南一带原属清朝政府地方机构管辖的区域仅剩傅家店。1905年之前,哈尔滨地区行政事宜由吉林将军属下的双城厅、宾州厅分治。1905年10月31日,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滨江关道,1907年3月设滨江厅江防同知,管理傅家店、四家子等处事宜。1909年4月,改设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辖道外头道街至十二道街一带。这时傅家店范围随着设制的改变也在扩大,在人口统计的地域范围上,已经用滨江厅代替了傅家甸。

1910年7月27日,清政府批准东三省总督锡良、吉林巡抚陈昭常所请将哈尔滨关道改为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是清末设置的既管驻军,兼管民政的地方官员。至此,哈尔滨道台府才真正成为当时的中国政府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外围(今道外区),设立的最高权力机构,其长官仍为“道台”,由吉林铁路交涉局总办兼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俄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忙于战争,放松对我国东北、特别是对哈尔滨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侵略。同时,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急需大量的粮食和工业品,给哈尔滨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滨先后开设制油、制粉、造酒、纺织、铁工、机械制造等工厂企业38家。随着民族工商业的振兴,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大批资产者、军官、官吏以及对革命不理解的群众,纷纷逃亡我国东北,大批涌入哈尔滨。在哈俄侨从1916年的34115人,到 1922年以增至15540 2人。

随着中东铁路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哈尔滨百业俱兴。史料记载,哈尔滨到1922年时,已经有四十多万居民,光外国侨民就有十九万之多。当时,世界上被承认的国家只有50多个,而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国家就有20多个。由于不同文化的渗入,特别是欧洲建筑文化,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汇集到哈尔滨。于是,欧洲几个世纪的文化积淀,与哈尔滨齐鲁燕赵的文化内涵在哈尔滨碰撞融合,从而产生了具有哈尔滨特质的人文风情。

哈尔滨,这个原本中国化外的一个蛮荒之地,正是,由于历史的选择让它成为中东铁路的中心,当沙俄殖民者的皮靴,踏上这块女真人曾经渔猎生活过的蛮荒之地的时候,中东铁路的汽笛便唤醒了它抑制不住的躁动。于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便开始了它繁荣的崛起。

一个被世界誉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美丽城市,就这样在中国的东北诞生了。

李忠义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相关推荐

中东铁路“老水塔”

百年前的中东铁路时期,蒸汽机车是惟一的牵引动力,为给机车加水,铁路建设伊始,每隔25—30公里便设置一个给水站,修建 …

哈尔滨站百年风云

我在铁路部门工作四十余年,几乎每天都要进进出出哈尔滨站,与这座百年“老站”结下不懈之缘。欣闻“老站”改造工程开工在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