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第一所男女混读学校。李锡文提供
李锡文
194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前的民国期间,我国儿童有自己的儿童节,是4月4日。届时,哈尔滨校园内、重要公共场所都悬挂着“欢庆四月四日儿童节!”的大幅标语,学生们唱道:“儿童节呀开大会,全体学生排好队。你唱歌来,我跳舞,欢庆四月四日儿童节!”当然那时的儿童也有游园之类的开心活动。
在早,哈尔滨只有私塾。先生提把戒尺带几个娃娃识字、背课文。娃娃出点错,就惨喽,戒尺(木板)不吃素,是专为打手板或者屁板准备的。那时,不但没学校也没儿童节。1906年后,傅家店才有两所民办的小学堂。香坊的小学办的早。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铁路总工程师尤格维奇的夫人当教师,最初只有男女学生20人。其后不久,在一块绿草旷野上,整齐划一的坐下了194名学生,当年连简陋的教室都还没有。1903年的初夏,盖涅罗佐娃女校在道里区炮队街(现通江街)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是清一色的俄罗斯女孩,清一色的俄罗斯年轻女教师。这所哈尔滨最早的俄国私立女子小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每当学生在操场上上体操、舞蹈课的时候,不知夺去多少人的眼球。以后,俄国人、犹太人、波兰人、日本人、朝鲜人通过多种办学手段,办起了几十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哈尔滨的学子,有幸也可以就地留洋学。其他一些省份避远就近,向哈埠输送一批又一批的留洋学生。
1911年,辽宁男学生20名、女学生10名被送入俄国人开办的哈尔滨男女商务学堂,学制8年,专攻商业经济。这些辽宁学生乘专车抵达哈尔滨时,受到中俄官员、俄校师生数百人的热烈欢迎。俄国学生的代表,一个漂亮的女孩迎向前去,拥抱、轻吻担任学生领队的一名中国男生。这男孩哪见过这场面,吓得脸色煞白。毕业后这批学生大都在海关、铁路或商行任职,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级专业人才。
日本人也曾在道里开办了一所小学,叫东本愿寺附属小学校(后改为桃山小学,现兆麟小学校),那是1909年的事。
哈尔滨开办最早的公立小学,是1910年在傅家甸(现道外)的公立两级(初级、高级)小学校。开设的课程有算术、国文、历史、地理、格致(自然、生物)等。当时的学生守则叫讲堂规矩歌:“讲堂规矩好,不准打架不准吵。讲堂规矩好,不准嬉笑不准跑。讲堂规矩好,每日学生来得早。讲堂规矩好,能写会算明白了。”1912年,滨江县在道外南八道街创办了一所哈尔滨最早的国立女子小学校。1918年4月1日,东华学校(即二中前身,在靖宇公园附近)闪亮登场。4月4日召开隆重的开学暨儿童节庆祝大会。会上校长邓洁民宣布学校要以南开中学为模式,以“培养社会中坚人才兼重德、智、体三育,以养成爱国主义精神,陶铸济世的能力”为办学宗旨。该校训务长兼数学教师赵松年、教师霍占一、刘天佑(哈市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等部分教师,是天津南开中学的同学,周恩来的同窗好友。邓洁民1915年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学习,其间与李大钊、王希天是同窗好友。
1917年回国与周恩来、霍占一等校友在滨江公园筹划创办了东华学校。同年,滨江县女子小学首届毕业生离校。其中,孔繁贞考入奉天女子师范,后因校方开除进步师生,愤然退学,投考上海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大学前身);李允珍考入吉林师范;吴淑珍考入北京师范。在当时,花季少女千里只身投学,是绝对的热门话题,有报载的新闻《女秀才“三珍”南下深造》为证。学成毕业,孔繁贞、李允珍回乡在中东铁路局任职,成为哈尔滨进步妇女运动的中坚人物。1920年,滨江县基督教会在香坊开设哈尔滨第一所男女生混读学校。
1924年,哈尔滨成立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崇德女子学校,这是一所贵族学校,有当时民谣为证:“穿皮鞋,戴手表,坐小车,各个姑娘不得了。”不得了的姑娘中有近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她是该校的第四期学员,而今这所学校叫萧红中学;还有1930年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获田径个人总分第一名(女子50、100米短跑,200米接力三项冠军),入选国家田径队的孙桂云。
1925年6月1日,哈尔滨市的大街上出现了由100多名少年儿童(有好多女孩)组成的游行队伍,瘦骨伶仃的孩子们穿的破破烂烂,呼喊的口号是:“不许打骂我们童工!”“不许克扣我们血汗钱!”这是老巴夺烟草公司的童工在罢工游行。他们没钱上学,打工糊口还得被欺压打骂。一条街没走完,警察便挥舞警棍把他们打散。
适龄儿童都可以入学,这是1949年之后的事。但当初学生还很困难,铅笔用到短的捏不住了还得塞到笔帽里接着用。钢笔就是买个蘸水钢笔头,用线缠在铅笔杆上。墨水是用墨水片加水泡在捡或讨来的墨水瓶里。过儿童节还是比较奢侈的,盛大的节日当然要盛装出席。女孩要扎多彩的发带,统一的服饰、标准的打扮,感觉老漂亮啦。盛大的节日当然要隆重庆祝,活动内容精彩纷呈。
哈尔滨最早的教会幼儿园建于1902年,贾晓山在道外六道街创办了基督教会“崇俭幼稚园”。上世纪五十年代,幼儿园仍然是新生事物,当时道里区尚志幼儿园是哈尔滨最早的公立幼儿园,条件蛮好,基本照搬苏联老大哥的模式,一流的院舍,很专业的幼师,齐备的玩具和教学设备,全面系统的音、体、美、手工艺培育,严格的营养配餐,院里还有专用沙堆供孩子们日光浴时玩耍、理疗,收费不高,车接车送。大多数家庭还是舍不得把孩子交给陌生人。所以生源需要动员,这在如今看来不可思议。儿童节孩子们一定要穿浆洗一新的园服。
上世纪五十年代儿童唱的是:“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六十年代唱的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现在唱什么,小儿郎的回答是,想唱啥就唱啥呗,必须地。是啊,到儿童公园坐小火车已经OUT喽,要坐起码也得坐过山车或者摩天轮,理想嘛——坐飞船遨游太空。
您好
關於 “回忆哈尔滨的办校历史”,
文中紀載有霍戰一先生的事蹟,
姓名中”戰” 筆誤為”占”, 煩請 更正為禱.
謝謝!
戰一先生姪女 霍仲燕 敬上
201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