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评电影《梅兰芳》的一个画面和黎明的表演
空阔的大厅里,黎明(饰演梅兰芳)一个人坐在硕大的餐桌前喝一碗汤。
整个世界都在这一碗汤,整个世界都如此安静,只有勺子搅动汤、吞咽汤的“咕噜”声和火车的汽笛声……“鸟鸣山更幽”,就因为这吞咽发出的“咕噜”声和远处传来的汽笛声,使空气寂静到凝固,压抑到没有呼吸。
孟小冬走了,这个曾经打破了梅先生内心孤单的人走了。人生有很多种无奈,任何人无法阻挡。梅先生也一样,在认识孟小冬之前他的内心一直是孤单的,可正是这内心的孤单成就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梅先生知道,不能学着去做艺术,艺术必须从自己的心里生长出来。而一个人灵魂的孤寂是成就艺术最好的土壤。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内心孤寂的。王国维说过一句话,真正的天才是那些灵魂痛苦者。为什么痛苦,是因为内心渴望达到的艺术高度达不到。其实也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不然不就不成其为大师。莎士比亚、贝多芬这些西方巨匠生前都住在很狭窄的房子里,可正是这生前不如意的“小房子”使他们生后走向大世界。上天更会折磨人,对于视听力为生命的音乐家贝多芬非要让其耳聋,对于视视力为生命的画家黄宾虹却要摧残他患上严重的眼疾,这就是命运。我不赞成是这些大师理智的选择了内心的孤寂,而是他们的骨子里、宿命里该当如此。
对于梅先生而言,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京剧艺术来的,他深深知道他与孟小冬彼此的爱、他自身所爆发的那种狂热和激情是他渴望的,也是令她恐惧的。孟小冬所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坐儿”,而是他可以用生命去换取的一直孜孜以求的京剧艺术要达到的那个高度。所以,与其说是福芝芳、秋如白和“坐儿”逼走了孟小冬,不如说是梅兰芳自己、他渴望的京剧艺术所要达到的那个高度逼走了孟小冬。
黎明在那里“静静”的喝着汤,几乎面无表情,其实是一种风欲静而树不止,他内心的波澜、矛盾、复杂、不舍、自责纠结在一起,那是难以言表的苦楚。但毕竟梅先生是一代大家,无论内心有多么的痛苦都会表现出一种雍容和大气,怎会轻易动情。所以编剧和陈凯歌是高明的,设计的场景是黎明在喝汤,虽然我们没有看到黎明的眼泪流下来,但我们能感觉到黎明的“咕噜”声分明是在吞咽难以言表的苦楚和眼泪,那眼泪是流向心里的。演员的表演需要技巧,但不能全凭演技,技术毕竟是形而下的东西。表演最重要的首先是心里要有,如果心里没有只凭演技去演,人物是没有灵魂的。《梅兰芳》上映后,很多人批评黎明的表演有点木讷,说不如饰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而我的观点恰好相反。余少群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演,而黎明已不仅仅是在演,而是一种真正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之后“化”出来了,是一种“无法之法”,真挚而自然。这一场景,我觉得黎明把握得恰到好处,过一点就不是梅先生了。
黎明在喝那碗汤时,我内心涌动眼泪流了下来,这是我第二次看电影流泪。第一次是看《阿郎的故事》,是为了一种父子之情和男人的尊严而流泪;这次是快四十岁了为了爱情和艺术而流泪。不要看人脸上的表情,不要看人前的风光,其实每个人都很不容易,一个人很难深入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分开了、不在一起了,不见得就不爱了,其实,爱,完全可以深沉一点,高贵一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