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 完美遇见——犹太老会堂复原幕后

当百年老建筑遇到空灵的室内乐,这会不会是这座城市里一次完美遇见?

今年夏天,哈尔滨市通江街82号的犹太老会堂在建成105年后,将重生,8米多高的唯美教堂内将奏起美妙的弦乐……

这次,犹太老会堂颠覆性的一改以往老建筑只用来做静态历史博物馆的“老动作”,而是建成一座演奏小型室内乐的音乐厅,这是哈尔滨创意,在诠释一种城市生活美学。

“此心安处是吾乡”

前台北市副市长李永萍说,文化创新的理想是文明、多元,幸福的城市生活。文化创意不是产业概念,而是生活美学。

生活本身就是生产力。

每个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因本身文化、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无可替代的城市生活。一个多世纪之前,哈尔滨曾是一个“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大批犹太人为了避难等多种原因来到哈尔滨,最多时有两万多人,成为当时犹太人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栖息地。“此心安处是吾乡”,犹太人把这座城市当成了自己的家,建银行、工厂、学校、医院、图书馆、报馆……之后,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最后一批犹太人也离开了哈尔滨,但犹太人的饮食、爱音乐的性格等文化经过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都留存下来,内化于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里。

历史文化是城市之魂,能击中和抚慰人们内心深处的狂惑,这是《新周刊》做过一期《绝版中国》中所写道的。

在城市泛同质化的当下,如果历史缺席了,城市虽然更新,但已千城一面,并且魂不附体。切断历史根须之后,城市都会成为受伤的都市。

解构主义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章明说,城市发展是一种断层积累,是“底片叠加”的效果:它会反映出过去的影像,而不该像照片覆盖那样将过去一笔抹杀,而老建筑恰恰是凝固过去影像、文化的载体,所以要根据合理的价值评估,予以适当保留和改造。针对不同的老建筑,要进行不同或保护性、或再生性、或批判性的改造。

哈尔滨这座城市,被业界公认的“世界建筑博物馆”,再加上音乐之城的底蕴,让犹太老会堂修复后建成音乐厅浑然天成,是一个城市将建筑学上的解构主义应用到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创意。

“全国还没有一座犹太老会堂修复后再生性地建成音乐厅,让建筑的历史随着唯美的音乐流动起来,有种意境美,让老建筑重生。”犹太老会堂设计师、哈工大建筑学院教授刘大平说。

“将老会堂原样修复,用作音乐厅,哈尔滨市政府既看到了老建筑在这座城市里的过去,也看到了老建筑在这个城市里的未来,让本地的居民在百年后仍可以共享这座老建筑的价值,这不是所有的政府都能做到的,我非常感谢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目前唯一一位定居在此的犹太人丹·本·卡南说。

修旧如旧

如今走过通江街,在犹太老会堂尖顶上,六角星依然闪烁着银色的光辉。

自1909年1月15日落成至今,犹太老会堂已有105年的历史,会堂顶原来两个六角星也随着1931年6月的一场火灾,修复后保留了现在的一个。去年2月,哈尔滨市政府决定投资一个多亿对犹太老会堂“修旧如旧”,再现百年前犹太历史建筑风貌。

去年3月7日,犹太老会堂复原工程立项,可老会堂当时已被出租给旅馆、发型室和咖啡馆等6家商铺,横七竖八的楼层隔板将老会堂内部分隔得七零八落,丝毫看不出老会堂原来的风貌,究竟老会堂最初是什么样子呢?

“仅论证就用了近半年,才还原出老会堂原来的样子。”犹太老会堂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姚德洪说。

老会堂工程指挥部先后找了10多位哈尔滨市历史、建筑、音乐等方面的顶级专家,寻找老照片等还原原来的样子。“我们从一位专家那拿到了一张老会堂内部的老照片,后来又在哈尔滨定居的犹太人丹·本·卡南那找到了几张内部的老照片,很清晰,证明原来的那个老照片是错的。”刘大平说。

去年5月,丹·本·卡南被聘请为犹太老会堂工程项目顾问。今年2月,卡南刚刚从以色列回来。为了准确还原老会堂原来的样子,找到翔实的资料,卡南给曾在哈尔滨居住过,现在居住在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发了5000多封电子邮件,还先后两次到以色列寻找老照片、印有老会堂样子的明信片和采集那些人的回忆,得到了珍贵的老照片和一些宝贵的史料文件,让教堂内部的结构和内部的摆设、挂画都清晰再现,让复原工程可以绘制出精确的设计图纸。

“倒退”的施工

犹太老会堂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建筑文物,修缮工程需要具有国家一级文化修缮的施工单位承担。宁波江南建设有限公司曾先后修缮过七塔寺、天一阁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也具有国家一级文物修缮资质,负责犹太老会堂的施工建设。

“文物保护建筑修旧如旧的一大原则就是,建筑本身要还原成原来的样子,更为精细的是,复原的各种工艺也要与最初建设建筑时的那个年代保持一致,都要用老工艺,而不能用现在的新工艺,看着不伦不类。”姚德洪说。

——木质立柱 树龄50年以上红松

老会堂内部中厅通透,四周是16根高5米多的木质立柱造型。“修缮老建筑就是慢工出细活,工艺、材料都有极高的要求。”施工方负责人潘总经理说。

施工时,10多个干了二三十年的老木匠用最原始的锯、刨木头、雕花、打磨等木工老技艺一项一项细抠,分工合作,流水线作业,干了两个月,才将16跟木制立柱完成。

“用于立柱的木材也有要求,都是红松、樟子松,而且树龄都要在50年以上,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黑龙江这样的树少,有也在国家森林公园里,不让砍伐,我们都是专程到俄罗斯购买、运输来的。”潘总经理说。

——铁艺楼梯 73岁老铁匠手工砸

犹太老会堂内,一部分铁艺的楼梯和围栏因年久已被破坏,需要重新制作一部分补上。施工方先是将老楼梯的铁艺花饰做成模子,然后用铁烧化成铁水后浇铸,可用浇铸工艺制作的铁艺花过于生硬,这种方法被推翻否定。

“只能找老铁匠手工制作了,可到哪去找真挺难。”潘总经理说。经过四处打听,潘总经理打听到霁虹桥修复时,桥上的铁制飞轮是找了海城街一家铁艺公司制作的,公司老师傅叫薛伯群。

“犹太老会堂内部的铁艺的楼梯和围栏制作时,当时还没有焊接技术,都是用‘铆’、‘梳’等老技法制作的,现在这样的老手艺哈尔滨没有几个铁匠会了。”薛伯群说。60多岁的薛伯群只好请已73岁的师父郝云生出山。

在薛伯群位于红旗乡的车间里,郝师父身边放着100多把老式的锤子和钳子,将铁料烧红后,他用锤子捶打,10多秒钟一个铁艺花就砸好了。“我特意搬出闲置几十年的50年代的空气锤压铁艺花饰。”郝师父说,他13岁就跟着俄罗斯人学铁艺,已干了60年。徒弟们都配合着郝师父打下手,一百多延长米的楼梯上一个焊接点都看不到,铁料之间都是用锤子砸,人工“梳”上的。

——水磨石 试做30多个样品

犹太老会堂内部,楼梯面和地面凸凹不平、或残破的地方都要修补好。“水磨石我们试做了30多个样品,反复对照才与原来的颜色看不出丝毫差异。”潘总经理说。

水磨石内,白色石头的大小、水泥的颜色和二者混合后,白色小石头的密度都要与原来的地面一模一样,“水泥的颜色,我们是湿的时候与原来的对比一次,干后再对比一次,两次的颜色都和原来一致了,才可以使用。”潘总经理说。这一项比照反反复复地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同时,犹太老会堂内的灯饰、楼梯和围栏的颜色、墙壁的颜色都是制作样本,然后让专家和原来的颜色比照,才最终确定的。

“古根海姆效应”

今年夏天,犹太老会堂就会复原完工,将开始作为室内乐演出厅投入使用。室内不安装音响,利用声学原理,完全按照建筑本身的结构,保持音乐本身的音色。

“这个老会堂是我们业内俗称的‘鞋盒子’的矩形形状,而且高度8米多,从建筑学上说,是最适合做音乐厅的,而且再加上建筑本身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市民坐在里面听音乐,会感觉非常完美。”刘大平说。

从历史的积淀来看,哈尔滨历来是一个有建筑文化、有音乐氛围的城市,犹太老会堂将成为一个开端,希冀其在城市里产生“古根海姆效应”,成为这个城市里的一个生活美学典范,吸引很多喜欢犹太文化又喜欢音乐的人慕名前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生活。

《新周刊》做过一期《放弃北上广的N个理由》中说,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有闲阶级”舶自西洋,而中国人其实早已把“有闲”上升为植根于民性的生活哲学概念。那么如果一个二线城市既“有闲”,又有文化呢?那会不会很“可怕”?

那呢子

职业媒体人,创业者。个人公众号:我30岁了(ID: me30thisyear) 宅,文字,读书,行走,记下记忆…… 个人微信号:ninannizi2010

相关推荐

1 条评论

  1. 悟空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